俞希楠 毛洪輝
摘要: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國家不斷深化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各項政策,實現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做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具有重要意義,既有建筑差別較大,節能改造時應該充分考慮實際情況,選擇切實可行的節能改造方案。本文中以既有居住建筑改造現狀為切入點,詳細探討相關籌資問題。
關鍵詞: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籌資問題
引言:我國地域廣袤,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人口基數過大,存在生態環境先天薄弱的問題,相比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國家大力提倡與推廣節能減排,因此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成為一種新的必然趨勢。在進行節能改造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籌資、成本等問題。本文就此展開相關論述。
1、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現狀
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現狀,近年來建筑種類與規模不斷增加,但部分設計人員并不重視設計中涉及的各項標準,造成建筑質量不過關、設計方案難以滿足國家標準等情況,出現浪費情況。造成這些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設計人員過于關心用戶需求,造成設計過程中有意無意的忽視節能技術,造成能量消耗增加,也給用戶帶來安全隱患。除此之外,我國公民缺乏節能意識,并沒有正式能源短缺問題,企業與個人均缺少節能意識,加上節能制度不夠完善,造成公眾普遍缺乏節能意識。
2、節能技術在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中的作用
將節能技術應用到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果。技能技術在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發展以及提高人們生活水平。
2.1保護生態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業得到翻天覆地的發展,但是由于是帶遺跡政策的問題,導致我國的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不健康發展。高能耗以及逆生態的發展模式為我國的以后發展帶來諸多問題。隨著世界經濟大潮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我國的發展也開始注重節能技術的應用,在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中使用節能技術有利于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對新材料的應用也有利于對環境的進一步保護。
2.2促進經濟發展。工業的發展適宜能源以及技術為基礎的,其中的許多能源像煤炭石油等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在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中使用節能技術可以在保證建筑效果的同時降低對能源的消耗,對于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3提高生活水平。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不斷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以及審美標準。人們當前對建筑的要求也變的越來越高,都希望可以擁有更加環保舒適的環境去工作和生活。因此節能技術中制冷以及取暖技術的發展不斷改善這人們的生活,提高著人們的生活水平。
3、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籌資分析
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籌資問題涉及眾多方面,本部分從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的外部性及其量化、費用分攤原則與方法展開分析。
3.1外部性。外部性使得私人成本與利益和社會成本和利益產生差異,其主要指的是企業或者個人的行為特征對社會產生的影響,而外部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對居住環境進行節能改造,改善環境,并減少能源消耗;且在改造后還能有效減少熱源建設費用:控制對于供電部門的設備投入,還能有效降低夏季用電高峰期的峰值。雖然這樣的行為能夠幫助社會獲利,但卻從未向進行節能行為的人士給予任何報酬。
如上圖圖1所示,其中節能改造社會邊際成本曲線由C1表示,節能改造主體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邊際成本曲線由C0表示。當后者大于前者時,表明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給予社會福利DAU成本,造成私人成本大于社會成本,依據此時供求關系,社會最佳改造量就是Q1。如果私人活動的效率準則就是私人邊際成本,如果社會成本小于私人成本,相關主體自發進行節能改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差距為Q1-Q0。
3.2外部性量化要點。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的直接與主要受益方均是業主,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不降低舒適性的基礎上,大幅度降低采暖費用與空調用電量。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均采用第二部節能標標準開展節能改造過程。改造主體作為業主,給自己帶來收益的同時有效改善建筑環境,減少供電部門在用電高峰期設備投入及供暖企業減少社會投入等,這三者就是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帶來的最直接正外部性。
3.3費用分攤要點。籌資費用分攤時堅持以下原則:(1)節能改造所需費用全部被分攤,也就是各方分攤費用之和等于聯合后的總費用,只有滿足這點才能確保方案可行;(2)各收益部門或行業分攤到的費用≤最優等效替代工程的費用;(3)確保各部門可以獲得一定收益,也就是收益大于分攤到的費用份額。
截止目前為止,費用分攤的方法種類有以下幾類:費用分攤時按照某項單一數量指標進行;二次費用分攤;沙普利值法;核心法等。
結語:綜上所述,充分發揮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具有顯著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大幅度改善居住條件,為人們提供舒適的居住體驗。地方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引導資金流向,完善節能改造技術方案,實現以最低成本達成最高效益的目的。希望通過本文論述,可以為同行及同類工程提供經驗借鑒與參考,達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