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海超
少林派在武功訓練方面的核心理念
文/劉海超
編者按
劉海超先生在武術教育和學術研究上,開創了“體能訓練法”和“百日訓練法”,完善了武術教學體系,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訓練水平的提高;又自創了“武校英語規律教學法”,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夠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大大提高了英語教學效率。
在從事少林武術研究的基礎上,劉海超先生集數十年實踐、研究之心得精粹,歷時五年主編的中英文對照本《傳統少林拳套路集成》被評為河南省科普作品一等獎;他主持的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少林武術高等教育教學規范化研究》榮獲河南省教育科普一等獎,實現了少林武術教育從傳統模式到現代規范化高等教育模式的轉變,突破了一般武術學校在低層次上的相互傳承、復制與競爭,填補了境外武術教學無標準的空白。
少林寺素喜大和尚(已故)曾盛贊劉海超《傳統少林拳套路集成》一書:“包括了少林武術的精華,突出了武術的實用技擊作用。”
少林寺第三十任方丈釋永信大和尚稱贊該書是“嘔心瀝血、辛勤筆耕的結果,是少林武術發展史上一件值得慶賀的喜事”;并盛贊劉海超先生“武術功底扎實,學識淵博,語言精辟流暢”“文武雙全、學貫中西”。
多年來,劉海超在武術理論和學術上不斷鉆研,先后獲得“河南省教育科研特等獎”“河南省科協特別獎”“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登封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本期開始,本刊將開辟專欄,連續刊登劉海超先生在少林武功訓練理念要旨、少林武功戰略理念、戰術理念、拳法基礎、套路等方面的精辟論述,以饗讀者。
禪者,明心見性也。明心以益智,見性以歸真。疊足坐盤,手疊腹前,提肌收肛,身松意靜,呼吸悠長,目似垂簾,舌抵上腭,眼觀鼻,鼻觀舌,舌觀心,心觀意,意觀丹田,似念非念,不聚不散,似著非著,不持不懈,六根斷,七情絕,五行消,三界逝,漸入佳境,此為坐禪之要法也。
武者,健身克敵也。心顫意動,意動氣催,氣催血行,血載力至,力至功成。此練武之要義也。
意欲使而氣即至者,必修其途。靜則意易專,松則氣易行。故身宜松靜也。氣以運而聚者,氣必以意領。意懈則氣散,氣散則無功。意持則氣急,急則雍塞,塞則途閉。故意宜不懈不持也。
氣聚不離丹田,丹田為先天之母,精氣之源,精氣收聚之地,功力發動之所,如國之倉廩,不可不著意常守也。
練氣不離吐納。吐者,吐五臟六腑之濁氣,吐必吐盡也。納者,吸日月之精華,受天地之靈氣。納宜吸足也。吐納之術,化飲食之精微,充人之營血,生人之真氣,健人之體魄,故宜緩恒也。吐納之功肺主之也。肺屬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次相運,五行相生,依序而化,故吐納宜綿長也。綿長細勻,益精之生,益氣之長也。松靜以調意,調意以調身,調身以運氣,運氣以通經,通經以和血,血和精生,精生神具,神具氣旺,氣旺身健,身健力足,力足功長也。故靜以養陰,養陰者健身之道也。
袖身束肩,足趾抓地,四梢齊,五行閉,氣聚丹田,力發四肢,心顫意動,氣催力至,手腳相隨。眼常察而亮,耳常聽而靈,手常習而巧,足常練而疾,力常用而出,心常思而明。此養陽之道也。
故: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練精、神、氣、力、功,此氣運以備用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練眼、耳、身、法、步,此氣用以制敵也。
運氣者聚人體十二正經,奇經八脈之真氣也。用氣者調氣迅達,貫通百節,氣聚丹田,力發一處也。
諸功之法,練氣為先。人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氣催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力為功之母,氣為力之本,意為氣之源。動以練陽,靜以養陰,陰生而陽長,陽殺而陰藏。此實為少林禪武歸一之理也。
三節者,就全身而論之,則手肘為梢節,腰腹為中節,足腿為根節。然分而言之,則三節之中亦各有三節也。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此梢節之三節也。胸為梢節,心為中節,丹田為根結,此中節之三節也。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此根節之三節也。
三節之用不外起、隨、催而已,蓋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起要起去,隨要隨定,催要催上。故,梢節速而剛,中節順而和,根節極而韌。攻守進退之中,出則如長鞭之擊,收則如拉簧之縮。去長短曲直之弊;除俯仰參差之痛;則三節筋法明矣。
欲練筋者,寧要筋長一寸,不要肉厚三分。三節既明,練法已知,則筋之彈性自可足矣。
身以滾而起,手以滾而出,身進腳手隨,攻守自無隙。
發為血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欲沖冠,甲欲透骨,牙欲斷金,舌欲催齒,則精、氣、神、力盡出矣。氣由丹田而發,力由手腳而出;吸則氣歸丹田,呼則力達四肢;當縮則吸,當伸則呼;縮則如捕鼠之伏貓,伸則如下山之猛虎;心顫意動,營衛急行,氣血速至,力量驟出;進則如餓狼之狠,退則如驚龍之行;一念萌動,百肢皆應,氣發力至,內筋齊出,則四梢齊矣。
故,下提上壓中束練,妙術盡在呼吸間。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內屬五臟,外通九竅。
心展火,心動勇力生。肝居木,肝動火焰沖。脾居土,脾動大力攻。肺屬金,肺動沉雷響。腎居水,腎動快如風。五行運化于內,則真氣生之。真氣既生,歸于丹田,則神力具矣。
肝開竅于目,肺開竅于鼻,脾開竅于唇,心開竅于口,腎竅則上開于耳又下通于陰,此五臟真氣可過九竅而通于外也。
閉五行者,撩眉睜目,豎肩沉肘,含胸收腹,提肛縮頭,腳趾抓地,氣沉丹田,則五臟氣聚矣。
故:猴之頭,瓦之手,席卷身子,雞之走,上護咽喉下護陰,左右護肋中護心;縮頭掩風府,搖頭救耳門,反身躲尾間,側身保二腎,則五臟可安矣。
真氣既聚,五臟已安,手似藥箭,身似弩弓,神力可發矣。手心通心屬火,腳心通腎屬水,腳到手隨,謂之水火相濟。水火既濟,參照四梢之法克敵,則事半而功倍矣。
呼者,氣出也。吸者,氣入也。一呼一吸相連,言謂之一氣相貫也。
每日清晨,心誠意純,面向初升之日,吸氣三口,舌裹咽下,中聚之丹田;上運百會,下運至涌泉,待臟腑齊鳴,身體百節皆響,手之出入,步之存盡,身之左旋右轉、起落開合,練成一氣,習之諳熟,然后氣法可用矣。
心一動而氣一吸,則無力,其勢虛,故宜退守,以補其虛。心一動而氣一呼,則有力,其勢實,故宜進取,以揚其威。練功運氣則貴于緩。交敵用氣則貴于急。取去則宜用呼,接來則宜用吸。此用氣之理也。
身之束縱,步之進退,手之攻守,腳之起落,接法取法盡納于一氣之中。心一動而百肢從令,氣提手起隨氣發,氣回手握步即止。身以滾而動,手以滾而出;動靜合宜,虛實相濟。呼進吸退,來速去疾。此用氣之法也。
故:三節明,四梢齊,五行閉,身法活,手足之法合呼吸,則戰無不勝矣。
古之筋者,今之肌肉、韌帶、肌健之謂也。內裹五臟六腑,外聯四肢百骸,為氣充之地,血行之處,力發之所。故:滯長則懈,懈則無力,呆短則僵,僵則難變,皆不可用也。
意到氣催,如蛤蛛之鼓,巨輪過身而不可傷,鐵石擊體而不致死,此氣之功也。血載力至,筋肉張弛有序,百骸舒縮有度,四肢曲伸有節,使肢體當軟軟如綿,當硬硬如鐵,此血之用也。
立如松,坐如鐘,站如釘,動如風,轉如輪,彎如弓,撲如虎,抓如鷹,停如岳,跳如鵲,輕如葉,重如鐵,此力之使也。
習筋之法,意宜領之,氣可帥之,力可使之。練伸縮之敏,如虎之伸爪,物不能逃。習出沒之捷,如飛龍騰空,入不能阻。圖變化之巧,似天地交合,神鬼不能測。深悟百練而后功可成矣。
故曰:拳打心筋如火攻,拳打腿筋如疾風,拳打膀筋似毒箭,拳打腹筋如雕弓,拳打足趾如虎爪,拳打手指似鋼釘,拳掃頭筋破鐵壁,拳打脊筋翻跳功,肺動沉雷響,脾動能加功,內外妙相配,出手即成功。
人曰:一師百徒各有異者,何也?師有所偏乎?學者有異乎?對曰:已往者必至,等人者不來。無思學若渴之心,而單靠師長所教為學者,豈成高人哉!
無獨到之心,難得獨到之身。立人所難立之志,是謂獨立。悟人所未悟之意,是謂獨悟。解人所不解之謎,是謂獨解。見人所不見之處,是謂獨見。斷人所不斷之事,是謂獨斷。得人所未得之巧,是謂獨得。開人所未開之路,是謂獨開。有人所沒有之藝,是謂獨有。
嗚乎,不具鴻鵠之志,處處留心,體察秋毫,刻苦磨煉,繼往開來,安能獨辟蹊徑而得獨到之功乎!
劉海超,國家武術八段,登封市政協委員,鄭州少林塔溝教育集團副董事長,塔溝集團創始人劉寶山先生長子;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教授。
(編輯/郭蘊文 吳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