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芡,劉輝婧,李秋月,余羊羊,聶懿,楊海玲,劉歡
藏藥名稱規范問題探討
趙芡,劉輝婧,李秋月,余羊羊,聶懿,楊海玲,劉歡
目的:探討藏藥臨床用藥名稱規范性。方法:通過分析當前藏藥名稱混亂現象,運用文獻調研與文獻分析歸納法,以藏醫藥理論為基礎,探求藏藥名稱規范化的方法,并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決辦法。結果:總結出六個方面的問題∶藏藥的同物異名現象;藏藥同名異物現象;藏藥名稱翻譯不一致現象;藏藥材植物名與藥材名混用現象;藏藥材植物的用藥部位不統一現象;方劑中藥材名不一現象。結論:提出規范化建議,解決藏藥名稱不規范導致的眾多問題,并為藏藥名稱統一提供可能的依據和研究參考。
藏藥;名稱;規范化;問題探討
藏醫藥是世界傳統醫藥寶庫中的一顆瑰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十分豐富的醫藥文獻,它與傳統中醫藥有著較深的歷史淵源關系,也吸收了中醫藥、天竺和大食醫藥的精華,它憑借獨特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確切的療效等特色,正受到全世界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藏族先賢們在藏醫藥發展過程中早已有所成就,佳作不斷,而且在藏醫藥文獻整理、繼承和發展等進程中也陸續翻譯和出版了大量的書籍文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為藏醫學和藏藥學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由于語言與文化等差異,藏藥基原考證和藏醫藥經典翻譯等方面出現了同物異名、同名異物、藥材名與植物名混用等現象。
在藏藥的名稱中最常見的名稱混用現象之一就是同物異名,即不同的名稱來源有植物名、通俗名稱、藏文音譯名稱等。

表1 藏藥同物異名現象舉例

米替肖木薩松生等豆科植物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 Standl.的種子中華本草(藏藥卷)[1]生等為鼠李科植物西藏貓乳 Rhamnella gilgitica Mansf. et Melch的干燥樹根及枝條中華本草(藏藥卷)[1]紅耳鼠兔渣馴渣馴膏巖精川西獐牙菜格蒂鼠兔科動物紅耳鼠兔(Ochotana erythrotis)的糞中華本草(藏藥卷)[1]機合蒂桑蒂龍膽科植物川西獐牙菜Swertia mussotii Franch的全草中華本草(藏藥卷)[1]
表1顯示,同物異名的現象普遍存在,藥材存在兩個、三個甚至四個名稱,這給臨床入藥造成極大的不便。
由于藏藥中同名異物現象較常見,以至藏藥使用中,藥物基原不明,不利藏藥的規范化發展。

表2 藏藥同名異物現象舉例
整理存在同名異物現象的藏藥,經過查閱文獻和本草考證,進一步規范藏藥品種名稱,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名稱不規范現象。
由于藏族與漢族的語言文化差異,導致了語言翻譯不準確,藥材的基原不明確。

表3 藏藥材與藥名翻譯現象
正是由于上述藥材不統一,導致了臨床用藥混亂以及市場價格紊亂等問題,影響藏藥臨床用藥的規范性及安全性。
在藏藥材的使用中,藥材植物名與藥材名的混用現象在諸多方劑中出現,以下為一些常用藏藥的藥材名與植物名混用舉例:藥材名與植物名的混用將導致組方用藥混亂,明確區分藥材名與植物名,是正確用藥的前提,也能進一步促進藏醫藥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表4 藏藥植物名與藥材名混用現象舉例
由于藏藥藥材在使用時存在多個用藥部位且用藥部位不同,致使其功效也存在較大差異,故使用正確的藥用部位是保證用藥安全有效的前提。

表5 藏藥用藥部位不統一現象舉例
藏藥方劑在藥材用藥部位不統一的現象,造成組方用藥不規范,影響臨床用藥安全性和有效性。

表6 藏藥方劑中藥材名不一現象舉例
藏藥多以丸劑成型,便于攜帶,符合藏區人民生活習慣。了解藏藥材的民族特色,明確藏藥材入藥的正確應用方法,結合現代藥效研究,提高制劑工藝,發揮藏藥材配伍最大功效,是我們從古文獻中整理藏藥方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表中可看出藏藥材為多基源入藥,組方用藥混亂,如龍膽及基原品種白花龍膽、大花龍膽,草烏及基原品種細葉草烏等;藏藥用藥部位不明確:是葡萄或葡萄干入藥,還是藏茴香或藏茴香籽入藥等;缺乏統一的標準。從方劑來源可知,如今缺少一部屬于藏醫藥遵行的完善的法典。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以及有一部完善且及時更新的法典,是我們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經過藏族人民數千年來在與疾病作斗爭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藥物學知識,匯集成眾多本草著作,記載近2000種藥物。它總結了每種藥物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品種、栽培、采收、加工、鑒別、炮制、貯藏和應用等方面的經驗,是今天藏藥科學繼承和發展的基礎。
據市場調查、醫院走訪,當今常用藏藥約200多種。由于地理環境、歷史沿革等諸多因素,使藏藥品種混亂現象嚴重,其主要現象:(1)同物異名,如大戟科葉下珠屬余甘(Phyllanthus emblica Linn.),其藥材在藏地習稱“余甘子”,在云南習稱“滇橄欖”。(2)同名異物,如壁虎與蜈蚣都有天龍之別名。(3)藥名翻譯,如藏譯漢有石蓮子、金剛藤兩種。(4)植物名與藥材名混用,如植物名桃兒七與藥材名小葉蓮。(5)用藥部位混亂,常用藏藥鬼臼的果實,根均可入藥。但果實具有調經活血,催生,下死胎之效,根具小毒,有祛濕解毒。(6)方劑中藥材名混用,如《二十一味松生等膏丸》中常用藏藥名“小檗皮”和替代品“小檗內皮”混用。
《晶珠本草》中檀香分為白、黃、紅、紫四種。據考證,白色者為檀香,紅色者為紅檀香,系豆科植物青龍木的心材,黃色者不詳。小葉蓮始載于《月王藥診》、《溫島合》對其形態、性味、效用均有詳細記載,確定為小檗科桃兒七,矯正了與鬼臼屬鬼臼D.Versipoellis (Hance)M.Cheng的亂用。
為統一標準,規范名稱奠定基礎,促進藏醫藥文化發展。
據文獻考證,白花龍膽的基原植物有大花龍膽、岷縣龍膽、高山龍膽,龍膽科植物大花龍膽(Gentiana szechenyi iKanitz)為主流品種。明確藏藥品種,應力求達到“一藥一名”。
藏藥材存在多基原現象,利用現代化技術(IR、UV、DNA分子標記技術等)確定其主流品種。
將藥材用藥部位、藥用功效等進行分類,這將便于藥物索引,進行藥材規范命名。
藏藥在我國的發展歷史悠久,但是名稱規范已成為現今一件復雜的工作。本文通過列舉藏藥名稱規范中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問題,初步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想要從根本解決藏藥面臨的名稱不規范問題,我們期望能在有關部門的帶動下,組織相關專家對該類藥物從來源、文獻總結、藥性、藥效、臨床應用并結合現代的研究成果,逐一研究、歸類,一一對應,制定一個法定名稱,在全國推廣應用。要有足夠的耐心,加強對藥物的考證,經過考察研究,嚴格落實“一藥一名”的措施。這樣不僅可避免藏藥因名稱不規范所帶來的許多負面影響,而且對藏醫藥的發展、促進藏醫藥現代化,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藏藥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461.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4] 王志萍.試論中藥的同名異物、同物異名[J].淮南醫藥,2013,6(31):553-554.
[5] 俄倉巴,卓瑪東珠,劉海清.藏名稱漢譯問題[J].中國藏學,1995(4):114-116.
[6] 李衷信.淺析中藥處方用藥名稱的不標準現象[J].醫藥論雜,2004,25(12):1-7.
[7] 宇妥·元丹袞波著.毛繼祖,馬世林,羅尚達,等譯注.醫學四續[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340.
[8] 王智森.基礎藏醫藥學叢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1-532.
[9] 索朗頓珠.藏漢合璧常用藏成藥實用手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68-461.
[10] 《中醫學》編輯委員會.中國醫藥百科全書·藏醫學[S].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1348.
[11] 青海省藥品檢驗所,青海省藏醫藥研究所.中國藏藥[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1-1399.
[1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33-236.
[13] 帝瑪爾·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267.
[14] 索郎頓珠.藏漢常用藏成藥實用手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461.
[15] 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藏藥(第一冊)[S].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Discussion on the criterion problems of the name of Tibetan medicine/
ZHAO Qian, LIU Hui-jing, LI Qiu-yue, YU Yangyang, NIE Yi, YANG Hai-ling, LIU Huan, ZHANG Jing//(College of Ethnic Medicin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Sichuan)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ormalization of clinical drug name of Tibetan medicine. Method: Based on Tibetan medicine theory, the normaliz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name was explored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name confus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induction. And some feasible solutions were put forward. Result:Six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synonym, homonym, different transl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the confusion of the name of Tibetan medicinal plants and medicine, different parts of Tibetan medicinal plants, and different medicine name in prescription.Conclusion: The standardization name criterion is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confusion of Tibetan medicine name, and provide reference and evidence for the unific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name.
Tibetan medicine; name; normalization; discussion
R 29
A
1674-926X(2017)04-015-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整合EST-SSR分子標記和代謝譜分析的多基原藏藥沙棘鑒定與質量控制研究(編號:81473428)
成都中醫藥大學 民族醫藥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7
趙芡,在讀本科生,主要從事中藥及民族藥藥效物質基礎及質量控制研究Tel:18408270225 Email:691354930@qq.com
劉歡,在讀碩士生,從事防治高原病藥效物質基礎研究Tel:18380446933 Email: 850797839@qq.com
2016-12-10
(責任編輯:蔣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