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軍 羅玉林
(1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重慶 合川 401520;2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重慶 南岸 400074)
海綿城市中LID設施設計分析研究
米 軍1羅玉林2
(1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重慶 合川 401520;2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重慶 南岸 400074)
為了緩解城市雨季“內澇”的問題,形成對雨水的“滲、滯、蓄、凈、用、排”的集約化處理模式,海綿城市的建設越來越受到我國各地城市建設和管理者的重視。但是由于我國的相關技術應用還處于起步和初級階段,基于低影響開發系統(LID)的城市海綿技術的應用還需要進行大量的理論、設計和工程實踐的總結,從而形成具有各地地域特點的LID設施設計。
海綿城市;LID;設施;設計
近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鎮規模和人口的不斷增長,一些城市化進程的問題也突顯出來。城市面積的增加,大量自然綠地減少,不透水的城市地面構造破壞了自然界的水循環過程,并且城市用地的稀缺性不僅不斷壓縮城市綠地的空間,還侵占了自然形成的濕地、胡泊、低洼綠地等能夠在汛期蓄水的自然空間。城市雨水經地表徑流方式匯集,然后通過城市管網統一排放,這樣不僅需要龐雜的地下排水系統,造成了很多城市的地下水位的下降,而且在汛期極易造成城市內澇的頻發,對人民財產安全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因此,作為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部門開始重視城市綠地對雨水的收集、調節作用。為了實現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基于低影響開發系統(LID)的城市海綿技術的應用開始受到很多城市建設者的重視,并且在全國進行了大量的工程實踐,但是全國各地的 LID技術應用還處于初期的摸索階段,結合各地地域特點的LID技術應用還需要不斷的經驗總結。
LID設計及應用充分考慮雨水排放過程中城市居民區、城市道路、廣場綠地、城市水系等在整個雨水循環中的作用,打破傳統的城市雨水 “以排為主”的方式,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的綜合應用,使城市雨水的循環更趨于合理,從而構建成為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LID)。基于上述技術考慮,LID設計及應用可以采用如下這些方式:
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廣場、人行道、車行道的空間,進行透水鋪裝設計,為雨水的下滲提供條件。
(1)面層。選擇符合現行標準《透水磚路面技術規程》CJJ/T 188-2012的透水磚,作為鋪裝面層,其透水性能、外觀、質量等指標必須符合功能的要求,除了要考慮磚型、顏色,還要考慮便于清潔、耐磨、保水以及重復利用等方面的要求。
(2)找平層。為了滿足透水磚和基層間的結合,需要在兩者之間設置找平層,其透水性應采用透水性能好于透水磚的粗、中砂為宜,以便于雨水的進一步的下滲。
(3)基層。基層應該充分利用地材的前提下,滿足足夠強度、透水和水穩性要求,可以采用粒料、水泥穩定碎石、粉煤灰碎石、水泥混凝土等剛性、半剛性、柔性基層。
(4)墊層。路基為級配碎、礫石、砂性土時可以不設置墊層,如果為粘性土時,宜設置透水性良好的砂、礫石為墊層。
當透水磚路面路基為粘性土時,宜設置墊層。當土基為砂性土或底基層為級配碎、礫石時可不設置墊層。墊層鋪設宜采用透水性較好的砂或砂礫等顆粒。
(5)路基。土基壓實度應符合《城鎮道路路基設計規范》 CJJ194-2013的要求,應該具備足夠的強度、穩定性、剛度和耐久性。
另外,對于總面積巨大的城市道路,在路基、基層滿足設計要求的前提下,道路面層鋪裝應該采用大孔隙的透水瀝青路面。
充分利用城市建筑屋面上的空間,通過模塊化種植耐旱、耐濕等耐候性強的植被,實現雨水的源頭凈化和減排。通過屋頂植被、土壤的截留、吸納、降解,實現對雨水的留置、雨水中污染物的蓄集和降解作用,減少通過屋面雨水排放系統排放到市政管網中的雨水和污染物,最終緩解對天然水體的不良影響。
(1)雨水花臺。雨水花臺主要設置于雨水立管下端,考慮每個雨水管的匯水面積及地區最大雨量的情況下,通過流量計算花臺的容積。花臺中從上向下依次為蓄水層,卵、碎石保護層,種植土層、過濾層、礫石層、防滲膜。
(2)下沉式雨水花園。因為,傳統城市花園通常采用花臺式,其高度高于周圍道路面標高,道路雨水不能自然流入花臺中。所以,花臺等綠化帶可以采用下沉式。花臺四周的磚石在砌筑時應該設雨水的流入口,道路雨水可以通過這些“缺口”流入到綠化帶內,通過土壤、過濾層、砂礫石層的吸納、過濾后流入到集水盲管中,通過盲管排出。在暴雨期花臺蓄水能力有局限性,因此在盲管末端還應該設置溢流井。這樣,在暴雨期當雨量超過花臺蓄水能力時,可以由雨水溢流井將過量雨水直接排入雨水系統中。
雨水作為優質的中水水源,稍加處理就可以利用,在當前節約、綠色環保、水資源充分利用和強調環境保護的時代背景下,設計滿足對雨水的調節、處理、收集、再利用功能的雨水集蓄利用系統就非常重要。該系統功能實現流程如用下圖所示:
圖1 雨水集蓄利用系統流程圖
水質凈化與生態修復就是對區域內的天然、人工水體進行水質凈化與生態恢復。通過水體中的水生生物、微生物降解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凈化水質的同時,可以體現景觀效果,成為城市濕地。主要功能是通過生態基技術、人工浮島技術、水生植物修復技術等實現。
(1)生態基技術。通過讓微生物附著在生態基表面,為細菌的消化、反消化以及藻類提供成長的生態環境,在水體有機物質環境下完成生物降解。
(2)人工浮島技術。選用挺水植物和浮葉植物形成人工浮島,具有遮陽抑制藻類生長,吸附、吸收水體大量懸浮物和無機物,完善水體生態系統的作用。
(3)水生植物修復技術。水生植物除了完善水體生態系統的作用,還可以降解有機物,通過光合作用給水體提供氧氣形成好氧環境,抑制有害細菌和病毒的作用。
總之,隨著城市建設和管理者對海綿城市技術應用的重視,各種 LID設施設計將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各地的城市市政建設中,但是基于當地地域特點的LID設施設計和應用,還需要專業設計人員和技術人員不斷去探索和研究。針對城市市政建設現狀改造的LID設施設計也是今后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1]賴曉然. 低影響開發(LID)在園林工程項目中的應用——以珠海金灣西湖濕地國際花園為例[J]. 林業與環境科學,2016,(04)
[2]劉頌,劉蕾. LID在住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J]. 住宅科技,2016,(05).
[3]趙兵兵,馮霖. 基于 LID的沈陽市徑流污染控制及對策[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3).
[4]孫萍. LID與海綿城市建設實踐[J]. 廣西城鎮建設,2015,(06).
TU 992.1
B
1007-6344(2017)09-0102-01
米軍(1975—),男,河北省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建筑、市政工程施工及管理以及教育教學研究等工作。羅玉林(1976—),女,四川省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行政管理、經濟管理以及教育教學研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