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宮辦公廳主任約翰·凱利本周一接受福克斯新聞網采訪時說,“中國是一個強國,但不因此而成為我們的敵人。”他還表示,雖然美國人有自己的政治體制偏好,但美國不“論斷”外國政權,“中國的政府體系看來適用于服務中國人民”。
凱利的這番話說得很直率,顯然屬于很多美國和西方精英不希望從美國政府高官口中聽到的話。在特朗普總統即將開啟包括訪問中國在內的亞洲之行的時候,正是一些人希望影響他對中國采取強硬路線之際。
很多美國人現在一說亞洲,首先想到的一個是中國崛起,一個是朝核問題。尤其是中國崛起的線索,貫穿到了他們看待亞洲事務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些激進人士對中國抱以情緒化的認識,認為中國是美國國家發展重大難題的外部根源,他們對中國政治體制的偏見因這種情緒而加深,并且愿意看到美國政府對華采取任何強硬的姿態。
凱利對“中國不是美國敵人”以及“中國的政府體系適用于中國人民”的判斷其實只是理性的大白話。中美有這么大的交往量,包括全球最大的雙邊貿易額,怎么能是敵人?當下的中美關系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符合人類社會關于“敵人”的定義。
中國的體制適用于中國,只要不以宗教式的狂熱認定西方政治體制是普世的,這個結論就會像草地上被人們反復行走踩出的路一樣清晰。中國的經濟發展這么快,國力增長和民生改善在全球范圍內如此突出,這個國家的體制又怎么可能對本國是不適用的呢?
長期以來,一些美國和西方人帶著被冷戰時期徹底洗過的腦袋進入新的時期生活,他們失去了對新現實的甄別、總結的勇氣和能力。世界在快速變化,
中美關系在按照不同于過去的邏輯演進,但他們根本無法理解新的世界,仍然拿著陳舊的尺子對中美關系做牽強附會的度量。
看來今天的美國需要一些人不斷扮演《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子,來指出圍繞中國的最基本的事實。
舊思維是非常頑固的,就在凱利說了上面的那些話之后,美國福克斯電視臺的新聞主播很快評論道:“(中國體制)并不是適用于所有人,這包括很多中國的基督徒。”
那名主播顯然深受關于中國“地下教會”道聽途說的影響,他應該親自到中國來了解一下,看看中國的大多數基督徒是不是像全國人民的大多數一樣,認同并且受益于中國的政治體制。每個社會都會存在少數“反體制人士”,但是中國的體制致力于全體人民從發展中受益,并且它將這種普惠性盡可能地做到了最好,也得到了廣泛的擁護,這是不爭的事實。
隨著中國實力增長和中美之間競爭與合作的增多,兩國社會不讓正常的競爭變成雙方的情緒化對立十分重要。這當中兩國政府和精英人士幫助各自社會實事求是看待對方、客觀看待時局最為關鍵。不要將一般性摩擦上綱上線,不要相信自己全是對的、對方全是錯的,不要執著于己方一定要“大獲全勝”,做最大贏家,這些應成為中美雙方打交道時的座右銘。▲
環球時報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