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葉
明媚的三月三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樹的聲音。
“奶奶,您為什么要砍樹?樹不疼嗎?”
“小孩子不許多嘴!”奶奶嚴厲地呵斥我……
多年之后,在一個遠近聞名的梨鄉,我又重溫了童年的一幕。也是雪亮的刀,不過卻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老伯,這樹為什么要這樣砍呢?”我問一個正在揮刀的老人。
“樹干是用來輸送養料的。這些樹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長得太快了。”老人笑道,“長得快的都是沒用的枝條,根儲存的養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長的時候把養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還拿什么去結果呢?就是結了果,也只能讓你吃一嘴渣子。”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樹是這樣,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個人如果年輕時過于順利,就會在不知不覺間瘋長出許多驕狂傲慢的枝條。這些枝條,往往是徒有其表,卻無其質,白白浪費了生活賜予的珍貴養料。而另外一類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殘酷的刀,斬斷了圓潤而酣暢的歌喉,卻因此把養料醞釀又醞釀,等到果實成熟的時候,他們的氣息就芬芳成了一壺絕世的好酒。
從這個意義上講,刀之傷又何嘗不是刀之愛呢?而且,傷短愛長。
王世全摘自《小學語文4+1組合閱讀》
(選擇磨難,迎向成功。本文適用于成長方面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