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一
民有所呼,作為政府部門就得“我有所應”, “鄰里匯”應運而生。
什么是“鄰里匯”呢?簡單地說這是社區鄰里相會的公共客廳,是江南的“敖包”。它外表是居民區中心的一棟嶄新小樓,里面的內容很豐富。
記得好多年以前,去安福路看過上海人藝的一出話劇《喜福會》。《喜福會》的劇情是這樣的:移民美國舊金山的四位華人,通過玩麻將認識了彼此,并一起建立了一個俱樂部“喜福會”,寄托了她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這四個中國女人各自有一個女兒,這些中國母親與她們在美國出生的女兒以及女兒的配偶、朋友之間的溝通困難重重。
顯然,這種溝通障礙來自母女之間不同的文化背景。母親生長于中國傳統的高語境文化之下,而她們的女兒卻是在美國語境文化的浸染之中長大,母女之間似乎有著無法交流的鴻溝和難以解決的矛盾。但是,彼此之間存在著的血緣和親情,促使雙方努力解決彼此之間的矛盾,她們的最終目標是從互相不理解到能夠彼此理解。是否實現了這一目標呢?話劇沒給答案。
話劇,可以不給答案、可以懸疑,藝術家也不是社會學家和社區治理者。但現實生活中不能處處沒有答案,否則老百姓不答應;如果民生工作中處處留下懸疑,老百姓喝的可是“倒彩”。
從宏觀角度來看,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的成就是西方發達國家一百多年都未曾取得的;但另一方面,別人一百多年累積起來的社會難題也可能成為我們一個短暫發展周期里的困惑。民有所呼,作為政府部門就得“我有所應”, “鄰里匯”應運而生。
安居樂業,社區里的溫暖
就上海市徐匯區這樣的上海中心城區而言,60歲的老齡化已經向80歲以上的高齡化發展,這是長壽社會的標志,但與此同時,晚輩的打拼、親情的疏遠、隔代的陌生、夕陽的孤獨……比《喜福會》的劇情沖突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部分有文化、有經濟實力的時尚老人玩起了微信,但他們發出了這樣的疑問——“誰能問我粥可溫?誰能與我立黃昏?”“鄰里匯”作為百姓期盼的政府實事項目,在徐匯區拉開了試點大幕,回應民眾的需求。當然,這一實事項目,不僅僅是為了應對“高齡化”的挑戰;而是為了進一步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的民生服務需求,提供社區共享空間,激發基層社區的治理活力,提升“幸福徐匯”感受度。
徐匯區民政局為此制定了專項規劃,副局長黃幽妮向筆者介紹道,“鄰里匯”的主要目標則是:構建家庭生活的服務圈、建設友好和睦的鄰里圈、塑造社區治理的生態圈、形成信息互聯的智慧圈。
按照專項規劃,每個街道都要建成“鄰里匯”。徐匯區斜土街道“鄰里匯”,位于大木橋路上江南新村里的“共享空間”。江南新村是一個將近七十年歷史的老小區,住在這里的居民大多是原本江南造船廠的老職工;有著很強的歷史自豪感和主人翁姿態。小區雖老,房子雖舊,這里的居民生活卻因“鄰里匯”而變得不再單調,從上午8點半到下午5點,每天都有豐富的活動供居民選擇參與。老小區普遍都存在客廳較小的問題,往往客人一多便會顯得擁擠不堪。遇到這種情況,只需提前預約一下便可以把客人請到“鄰里匯”來喝茶聊天。“鄰里匯”人氣越來越旺,口口相傳的好評讓斜土街道“鄰里匯”知名度越來越高。
“鄰里匯”不僅僅有休閑娛樂,提供居民日常密切需要的各種服務也是其重要功能。斜土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朱琴琴介紹:依托“鄰里匯”的健康管理驛站,可以讓健康促進變得更加實實在在。居民可以在這里進行健康自測,并由家庭醫生作出現場指導,社區居民還可以在這里開展各種健康自管活動。江南新村家庭醫生朱蘭,曾獲得過2016全國“最美醫生”稱號,她也是江南新村衛生站家庭醫生團隊的團隊長,并在斜土街道“鄰里匯”設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
華涇鎮“鄰里匯”位置在龍吳路北端,那里的負責人介紹,居民迫切需要家庭醫生和醫務專業志愿者,除了簽約的全科醫生外,一批白衣天使成了志愿者。
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檢驗科醫師王鑫就是這里的志愿者。王鑫是新上海人,2008年剛到上海時,在華涇社區醫院工作。那時,他曾考慮能否長期生活在上海。但就是在這年末,王鑫決定留在有“奔頭”的魔都打拼。
魔都能吸引王鑫們的魅力就在于,各行各業每年都在“大變樣”。這些年上海的基層衛生大發展,居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對于腿腳不方便的老人,家庭醫生直接到患者家里面去看病,這一重大舉措受到了廣大社區群眾的一致贊揚。
王鑫自己所在的單位——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也從患者需求出發,踏上云技術的步伐,大力推廣微信預約、微信掛號、微信支付寶繳費。這些技術讓看病更加方便快捷,大大縮短病人看病時間,更不會出現重復收費、重復化驗等情況。
還有一位醫務專業志愿者黃依蕊護士,用詩一樣的語言表達她的心聲——身披白衣,如浮羽般飄然而至,拂去心中惆悵;聲聲祝福,如春之細語滋潤心田;病床上的他們一般不是我的親人或朋友,但是我依然能夠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出“我需要你”,希望他們可以看到陽光,享受溫暖,健康踏上歸途。
黨建引領,
“鄰里匯”充滿活力
上世紀末就是社會治理先進單位的徐匯區康健街道,曾經誕生了著名的康樂工程,十年前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曾視察過該社區,并勉勵康樂工程要做深做強。康樂工程,在上海社區中率先提出居民幸福指數。中央文明辦、復旦大學和上海社科院,都曾進行過專題調研和研究。
如今,康健街道壽昌坊“鄰里匯”項目也已經初步成為“繡花”的樣板。作為徐匯區試運營的第一家“鄰里匯”項目,康健街道充分吸收、消化了海內外的先進做法,創造性地把養老機構和小學、幼兒園建在一起,讓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給老人們帶去“陽光”與歡樂。除了小朋友們定期參加“鄰里匯”愛心活動外,康健街道還引入專業養老服務機構,由街道提供場地支持,其他服務項目均由專業機構進行運營,目標是給居民帶來最專業的服務,為老人們送去最堅實的保障。
康健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羅國華介紹,“鄰里匯”為社區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這種活力將會散布在徐匯的各個社區,共享一個口碑式的品牌并進一步匯聚正能量。未來,徐匯區“鄰里匯”將會形成15分鐘生活服務圈。目前,康健街道壽昌坊“鄰里匯”已經匯集了養老、康復、助餐、助浴和社區生活服務等功能,更要成為社區居民休閑的匯聚地,爭取讓各年齡階層都能走出家門,一起加入到“鄰里匯”的大家庭中,有了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才能將“鄰里匯”建設成為促進社區和諧、滿足多元需求的社區服務載體,營造睦鄰互助的良好氛圍。
在美輪美奐的壽昌坊“鄰里匯”小樓,徐匯區發改委主任程偉(原康健街道黨工委書記)特別強調了“黨建引領”的作用。“‘鄰里匯工程是社區基層黨建、自治共治和多元參與的重要平臺,是創新社區服務的新模式。在推進社會治理創新上有新作為,在全面從嚴治黨上有新作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提給上海的明確要求”。對于上海而言,在基層黨建領域持續探索實踐,既是回應中央要求,也是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的必需,同時檢驗著“排頭兵、先行者”的擔當與成色。
政府實事項目,又涉及到公共財政投入和政府采購強度,往往黨建強就效果好、理念新。熱情干練的副區長談琳在“鄰里匯”項目探索上,傾注了很多心思和心血。她曾經受市委組織部委派,去英國考察有益的社會治理和城區管理經驗。她自身的社區發展理想是:生態環境一流、生活平臺共享、全員體驗幸福;至于“鄰里匯”,創業難而守業更難,而合理的規則讓大家都能接受并獲益。
以街道體制改革為契機,康健街道推進傳統社區黨建與駐區單位黨建、新興領域黨建融合發展,積極謀劃在“鄰里匯”這個平臺上,提升轄區單位黨組織的資源統籌和社會服務能力、黨員的社區參與和作用發揮能力、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的培育發展能力。正是有了黨建引領,正能量不斷涌現出來。
廚藝空間,
社區老少的交流平臺
可以說,“鄰里匯”項目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觀。談琳的體會是,“鄰里匯”源遠流長的活力,還在于依靠地區百姓。
這里所說的地區百姓,其實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本地常住居民,二是區域常設機構;也就是居住和工作在某一社區的人。必須尊重他們的意愿和關于社區發展的積極意見,而對于一些社區名人、能人、賢人,還有必要登門求教。
上海社科院分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等所在的徐匯區田林社區,田林中學校長顧煒就是社區的一位賢人。
田林中學的在讀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進城務工人員或者叫“新上海人”的孩子。顧煒校長認為:上海這些年的發展成就離不開新上海人的貢獻,但新上海人家長往往特別忙碌,因此,他有責任和老師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去關愛他們的子女。顧校長是個有情懷的人,他總是提倡學生們要多多體諒父母、要多多承擔家務;他強調勞動課一方面能夠增強技能,另一方面能夠理解父母。他為此還建立了兩個創新實驗室,一是烘焙、二是陶藝,都聘請了專門的技能老師、強調的是動手能力。
他很樂意和我討論基礎教育的理念和德育實踐,因為他知道我有個德育實踐項目——天平社區德育圈;他自然希望我能夠帶孩子們去交流一番。
天平街道區域內的向陽小學也提倡學生愛勞動、愛父母,受向陽小學范建軍校長的委托,三年級的男孩許蘊章、一年級的女孩朱沐恬以及科技幼兒園大班的孫夢琪,應邀去田林中學體驗了一番創新實訓課程教學。觀摩和操作在烘焙創新實驗室舉行,由周穎老師專門給孩子們講解和示范要領,孩子們則和田林中學的哥哥姐姐們一起動手制作蛋糕。從打開雞蛋、調和面粉到一只蛋糕的完整出爐,需要兩個小時時間。由此,孩子們收獲滿滿,甚至流連忘返。
在田林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棟梁的設想中,建設未來,田林街道“鄰里匯”應增加一個家庭廚藝館——即建立一個由志愿者統一管理、社區居民廚藝體驗培訓、家庭親友交流、鄰里溝通聚會的活動平臺,定期開展烘焙類、中式料理類、西餐自制類等廚藝體驗式培訓,并為社區家庭及社區單位親友聚會、組織生活提供一定的硬件(鍋碗瓢盆等)和軟件(服務類)支持。這樣,田林中學烘焙實驗室,就可以發揮優勢加入到“鄰里匯”項目中來。
社區“鄰里匯”,是社區里所有居民的公共客廳,在這里,日常的生活,因鄰里間的關照、互動而變得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