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清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是由普通個人發展而來的”,杰出人物“是在群眾斗爭的實踐中產生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全景式、實錄性展現了習近平同志在艱難困苦磨礪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一步一步成長為全黨核心、人民領袖的歷史起點。讀完這部書,一位從黃土地走來、具有博大人民情懷的領袖形象在眼前定格,讓我們深切感受和充分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規律:人民領袖產生于人民。
蒼天厚土根深蒂固,習近平總書記是人民的一分子
列寧認為,領袖首先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群眾的一員。
作為第一位出生在新中國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來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與人民水乳交融。他說,“我的爺爺也是農民,我的父親是從農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當了七年的農民”。
1969年,年僅15歲的習近平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當知青,一干就是七年。他沒有自稱“知青”,而是自稱“普通農民”,還經常說“我們老陜”。七年里,他始終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當成人民的一分子,與群眾打成一片,與農民朝夕相處,建立起血肉關系。他腳踩黃土地,貼近老百姓,帶領群眾辦沼氣,辦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坊,當村支書短短一年,就讓貧窮落后的村子有了很大變化。老鄉們稱贊他是“吃苦耐勞的好后生”,是“貧下中農的好書記”。
回憶起那段往事,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我無論走到哪里,都是黃土地的兒子。”七年的農村生活,讓習近平總書記與陜北農民結下了深厚情誼,也讓他對農村、農民和腳下的土地有了切身的了解。黃土高原的蒼天厚土和陜北人民豁達包容的集體人格,鑄就了一位人民領袖的愛民為民情懷、艱苦奮斗品質、苦干實干作風,這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本源所在。
在黨的十八大后的首次公開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鮮明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篇1500余字的講話,19次提到“人民”。在接受外國記者專訪時,他深情地說:“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這與他在陜北農村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從那時起,他的根已經深深地扎在人民中間,融入了人民,與人民永遠在一起。
2015年2月春節前夕,已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首次重回梁家河,見到當年一起生活、戰斗過的鄉親們,又一次動情地說:“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最初對“人民”的體悟,就來自梁家河,來自那些讓他始終魂牽夢縈的陜北鄉親。
腳踏大地仰望星空,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中成長
杰出人物的產生,有著特殊的環境土壤和深厚的實踐積淀。
因為家庭背景的原因,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寫過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別人是從零開始,習近平要從負數開始”。習近平總書記是“老三屆”中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艱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七年中,他拜人民為師,向實踐學習,什么活兒都干過,什么苦都吃過。正是這段艱苦歲月的磨練,正是長時間同人民群眾一起摸爬滾打,讓習近平同志從一個迷茫少年成長為胸懷遠大抱負的有志青年,在困境中完成了人生的蛻變,實現了精神的升華,邁出了“天將降大任”的關鍵一步。
從當知青開始,習近平總書記的事業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人民。他從農民干起,回到清華大學深造,畢業后在國務院、軍隊工作一段時間,又下沉到基層,從縣干到市、地區、省,直至中央,一步一個腳印走來,從來沒有脫離過基層,從來沒有離開過群眾,他的心永遠和人民在一起。從梁家河修淤地壩,到福州“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到福建建設“生態省”,到浙江“八八戰略”,到上海“長三角一體化”,到黨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他始終立足于人民群眾,始終把人民利益高高舉過頭頂。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領袖思想是人民智慧的集中、系統的理論化反映。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體驗了最苦、最難的生活,也看到了最真實的農村,與農民建立了最真摯的感情。他曾經說:“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可以說,在梁家河的經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邏輯原點,它深深地扎根在中國廣闊的土地上、扎根在深厚的人民群眾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進方向,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歷史人物,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是人民的選擇
馬克思說過,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這個社會時代就要把他們創造出來。
從中國共產黨96年的光輝歷程來看,黨的領袖人物從來都是歷史的選擇、實踐的選擇、人民的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是在紅色基因傳承中、在苦難歷史和豐富實踐磨礪中、在人民群眾中成長起來的杰出領袖,確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黨、全國人民中的核心地位,是時代呼喚,是人心所向。
學習、實干、歷練,是習近平總書記成長歷程中非常鮮明的特征。即使在梁家河那樣艱難的歲月中,習近平總書記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手不釋卷,飽讀馬列著作、國學經典、中外名著,并在之后長期身體力行。 他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長期的學習積淀,鑄就了習近平總書記卓越的才干和獨特的魅力。習近平總書記從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從普通群眾到國家主席,從普通軍官到軍委主席,各個層級的領導崗位都干過,農民、大學生、軍人、干部都當過,每一個崗位都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從西北到華北,再到東南沿海,落后地區和發達地區都待過,每主政一方都政績卓著。厚實的人生閱歷,豐富的實踐鍛煉,厚植了他治國理政的根基,錘煉了他非同凡響的偉人氣魄和領袖風范。
世界文明發展史揭示了一個重要規律:越是大國崛起的關鍵歷史時期,越離不開引領時代的領袖人物。從世情來看,中國逐漸走近國際舞臺中心,但“中國威脅論”的聲音從未消停。從國情來看,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呈現。從黨情來看,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執政黨,但“四大考驗”“四種危險”長期存在。站在民族復興的歷史當口,我們黨、我們國家需要一位卓越的領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緊緊把握住黨和國家前進的方向盤,在治黨治國治軍、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各方面展現出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贏得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獲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發展階段,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刻,人民和歷史鄭重選擇了來自人民的領袖習近平總書記,這是黨之大幸、國之大幸、民之大幸。我們要樹牢“四個意識”,發自內心愛戴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新時期的人民領袖,把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緊跟核心融入血脈,植入靈魂,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