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詩賞
2017年9月的一天,云陽縣龍缸景區。
拂曉時分,天際東側晨曦漸染,點亮了萬丈蒼穹。
龍缸景區的“缸沿”上,已聚集了不少游客。他們冒著凌晨的涼意早早到來,只為“打望”旭日照耀“天下第一缸”的奇景。
當第一縷霞光照亮絕壁奇觀之際,景區大門上一塊嶄新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招牌,也與旭日同輝。
短短五年間,云陽龍缸景區就從一條隱藏于渝東北群山間的深山峽谷冉冉升起,成為中國旅游業界的一顆新星。
這不禁讓人好奇,以前默默無聞的云陽龍缸,在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過程中,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規劃引領:碧水青山繪盛景
龍缸景區位于云陽縣清水土家族鄉。因其形狀如缸,加之當地有龍女下凡的神話傳說,于是有了“龍缸”之稱。由于“缸壁陡峭”,“缸沿”薄如利刃,為世所罕見的地理奇觀,于是又有了“天下第一缸”的美譽。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封閉,云陽龍缸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不過,正因為如此,龍缸景區的自然資源形態得到了完好的保持。
2003年,云陽縣開始對清水鄉的地質遺址進行保護性開發,龍缸景區開始整合資金修路、建廣場、開發龍洞、恢復老寨子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為后來的深度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景區發展,規劃先行。云陽縣緊鑼密鼓地啟動了《龍缸國家地質公園旅游總體規劃》等編制工作。
從土房到火磚房、土路變水泥路……在基礎設施建設逐漸鋪開后,云陽按照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要求,進一步對龍缸景區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等方面進行提檔升級。
2012年,龍缸景區正式開門迎客,憑借“七曜日出”“老寨佛光”“龍缸紫煙”等特色景觀,很快征服了廣大游客,獲得了“長江三峽最后的香格里拉”和重慶“小華山”的美譽。
同年11月,龍缸景區初戰告捷,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嘗到甜頭的云陽縣更加堅定了發展龍缸景區的信心和決心,吹響了龍缸景區向國家5A級旅游景區沖鋒的號角。
深耕精品:當驚世界殊
2015年5月的一天,龍缸景區“云端廊橋”。
橋下的石筍河上,一位土家族船夫駕舟逐波而來,一邊劃槳,一邊吟唱著土家族山歌:“龍缸的山,龍缸的水呵,壯麗又秀美哦……”
嘹亮的山歌回蕩在巍峨山巒之間。
歌聲吸引了來自重慶主城區的游客陳雨濃的注意。
陳雨濃低頭望去,透過透明的玻璃廊橋,群山都在腳下。
奇觀入眼簾,陳雨濃頓時腳心冒汗,身子止不住顫抖。
“簡直是步步驚心的‘云端漫步!世界第一玻璃懸挑廊橋‘云端廊橋,果然名不虛傳!”陳雨濃說。
“云端廊橋”推出前,國內以天坑為核心景點的景區層出不窮,龍缸面臨的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而與同處世界級景區“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的周邊區縣相比,初創4A級景區的龍缸并不具備制勝優勢。
那么,新型旅游業的優勢又是什么?
“發展旅游,必須堅持以世界一流為目標,以天人合一為追求,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要做就做最好,要建就建地標,傾力打造更具震撼力的后續景觀。”云陽縣相關負責人說。為此,云陽縣委、縣政府決定深入挖掘龍缸景區的自然資源優勢,融合現代元素,尋找防止游客審美疲勞的“興奮點”,凝聚龍缸的比較優勢和品牌形象。
2015年4月26日,龍缸景區克服設計、施工等諸多難題,傾心打造的“云端廊橋”精品項目驚艷問世,旋即成為中外媒體競相報道的焦點,堪稱“一夜成名”。
“游客感興趣的原因在于‘云端廊橋擁有懸挑長度、安全系數、驚險刺激、觀景效果、造型美觀‘五個世界一流。”負責該項目設計、施工的中機中聯工程公司副總工程師宗挺說。
緊接著,龍缸景區乘勝而上,相繼策劃建成了“絕壁棧道”、石筍河水面玻璃浮橋等景點,引得大量游客涌入。
“‘云端廊橋和‘絕壁棧道等精品景點為龍缸景區提供了強大的旅游核心競爭力。景區只有不斷創造新的旅游供給,對軟硬件提檔升級,才能抓住游客的興奮點。”龍缸旅游園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秦文安說。
黨建助推:不破樓蘭終不還
2016年10月10日,龍缸旅游園區管委會工作人員鄧志清回到家中,習慣性地點開微信。
一條由重慶市旅游局官方微信號發布的《小調查:國慶期間重慶這些景區景點,你還滿意嗎?》微信調查問卷中,云陽龍缸在重慶43個熱門景區中,以8000多票穩居第一。
龍缸景區為何如此受青睞?
“在高漲的人氣背后,與龍缸旅游園區黨工委的不懈努力分不開?!鼻匚陌舱f。
近年來,龍缸旅游園區黨工委圍繞景區創建抓黨建、抓實黨建促創建,以“建一流基層組織、塑一流黨員隊伍、創一流旅游景區”為主題,積極探索“黨建+旅游”路子,全面促進龍缸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讓黨組織和黨員沖在創建任務的最前線”已經成為園區全體黨員干部的行動指南。
針對景區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和宣傳推廣過程中遇到的“急難險重”任務,園區黨工委組建了“黨員突擊隊”“黨員宣傳隊”,涌現出不少感人事跡:2014年10月起,“黨員突擊隊”全員突擊“云端廊橋”建設,全力協調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使工程建設在計劃時間內完工;“黨員宣傳隊”精心策劃安排各類推廣活動,取得良好宣傳效果……
“景區建設初期所需的水、電、路所有基礎設施都沒有,建筑材料都是靠最原始的方式運輸:走路基本靠腿,用水基本靠背,材料基本靠挑?!鼻匚陌舱f。
園區黨工委還制訂了黨員干部服務規范,要求黨員干部做到行為規范、語言規范、服務規范,努力為游客提供文明、健康、熱情的服務。常年開設黨員服務熱線、黨員旅游咨詢服務崗和黨員旅游秩序巡檢組,隨時為游客現場排憂解難。
廣大黨員干部的辛苦付出,也讓龍缸旅游園區黨工委相繼獲得“全國最佳旅游服務景區”“全國最佳生態旅游度假區”“中國最具人氣旅游景區”“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產業融合:長風破浪會有時
2015年9月的一天,云陽清水鄉歧山村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安置點。
“晚上還有空桌嗎?按老標準來,先給我訂三桌。”
“要得!再晚點可能就沒了喲。”
掛掉“老客戶”的電話后,譚如山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把正在翻炒的回鍋肉起了鍋。
因為生意火爆,譚如山的農家樂每年純收入達到了20余萬元,日子是越過越紅火了。
很難想象,就在五年前,長期居住在高寒偏遠地區的譚如山,心頭曾縈繞著一種“鄉愁”。
“一家人擠在三十幾平方米的土墻房里,山上還沒水沒電,每次去山下挑水來回要走兩三個鐘頭?!弊T如山說,“想想以前的日子,再看看現在的生活,真是說不出的幸福。”
譚如山生活的巨大改變,是云陽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和龍缸景區旅游輻射帶動的結果。
早前,龍缸景區進行整體開發時,就將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與旅游開發結合,把當地土家族居民的安置點選址在便于發展農家樂的地方,讓搬遷戶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致富。
同時,龍缸景區也吸收和融合了清水鄉土家族住吊腳樓、喝油茶湯、唱土家山歌、跳擺手舞等古樸的民風民俗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要素。
發展旅游產業的最終目的是帶動當地百姓持續增收。從2012年起,隨著龍缸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清水鄉重點發展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村民吃上了“旅游飯”,迎來了快速脫貧的歷史機遇。
“如今,我們守著綠水青山也能致富。龍缸景區的發展,對龍缸人最大的恩澤,就是能在家門口安居樂業。”譚如山說。
功到自然成。2017年2月25日,龍缸景區正式晉升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