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卓
寫下這個標題,是筆者8月下旬在美國進行金融科技考察后留下的深刻印象和思考。
在與美聯儲舊金山分行研討會中,其金融科技團隊的研究主管Gerald Tsai先生比較了中美兩國的“Finlife”。這個詞由螞蟻金服的首席戰略官陳龍提出,用來描述金融科技在居民生活和商業活動中的應用。從他的比較中可以看出,盡管金融科技的眾多商業模式和技術起源于美國,但無論從業務發展的規模和增速,還是服務居民生活和商業活動的角度來進行比較,中國金融科技業的發展都顯示出更大的活力和更加深遠的影響力,而美國的金融科技更多的體現在對現有金融體系中的某個局部痛點進行補充式的創新。特別是他還指出,中國有微信和支付寶這兩個超級手機應用,可以整合支付、網購、信用評分、貸款、生活賬單、交通出行、餐飲,甚至醫院掛號等服務,而在美國幾乎每樣都需要下載單獨的應用。
在分享結束時,Gerry Tsai先生問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在多少年內,一個中國人在美國、或者一個美國人在中國生活兩周,可以用手機完成期間所有的衣食住行支付?答案是五年,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對于這個問題,在場的聽眾基本上在思考美國需要多長時間完成這個轉變。中國代表團較為樂觀,大多認為五年以內,而美方有不少認為十年或者更長。
互聯網移動支付是比較中美金融科技發展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英國《金融時報》文章表明,2016年中國的互聯網移動支付規模接近美國的50倍。今天的中國人已經習慣了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來便捷的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消費和賬單,甚至罰款。
2017年上半年,我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訪問,支付各種賬單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難題,而美國的互聯網支付Paypal、Google Pay和Apple Pay都沒有起太大的作用,因為很多重要的支付場景都用不了。例如,小學的餐費和學生活動費用,只接受現金或者個人支票。房租和水電氣賬單接受個人支票和匯票(money order),也接受信用卡付款,但是需要額外3%的手續費。美國居民的支付習慣和十年前相比,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即使在舊金山這個美國金融科技的中心城市,仍然以現金、個人支票和信用卡為主,只有少數年輕人在網購、餐館和咖啡館習慣用移動支付。
中美互聯網支付發展差異的背后,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美國長期發展起來的成熟深厚的信用卡體系。美國的信用卡支付無需密碼,也能直接進行網上遠程購物和付款,給用戶帶來的便利性還不足以改變用戶的支付習慣。
其次,美國的幾家信用卡支付巨頭,比如VISA、萬事達和美國運通壟斷了大部分市場,其收費模式使得終端支付用戶對費率并不敏感。美國商戶平均支付消費金額的2-3%作為刷卡費,遠遠高于國內銀聯的刷卡費率。這部分費用會分配給發卡機構,結算銀行、支付機構和持卡人返現(約1%)。所以,消費者對刷卡費率并不敏感,而分散的商戶面對信用卡支付機構缺乏討價還價的能力,無法改變當前信用卡主導的支付格局。
作為金融業務的基礎設施,支付方式的背后,意味著與終端用戶的連接,也是積累用戶數據的重要通道,更是發展其他金融科技業務的流量入口。依托于移動互聯網支付,中國金融科技業在網絡借貸、財富管理、金融大數據分析、互聯網保險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驅動商業銀行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提升了整個金融體系對實體商業經濟的服務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