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長壽者彭祖就倡導養生乃“固守本真”。這說明養生其實就是簡單的事,無復雜之理。那么養生之法,說穿了不過是“遵循自然而已”。莊子說:“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能得人樂者,處世有智慧,事事皆順心;能得天樂者,與天地相和諧,自然健康長壽。這一點說明,與天和,便是所行一切皆與天地相結合,不與自然偏離,更不與自然違逆。
人的生命在于養,養生之根本在于天地人和諧,尊重人之本性,做真實的、誠實的人。“以佛養心,以道養身,以儒養家。”其中“道”就是自然、法則、規律。由此看來,養生最重要的一點是心態自然。心態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于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何謂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是“恬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
南北朝時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有一段言論很妙。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能否盡享天年,有時候,是不僅僅靠“養生”就能夠辦到的。據說,魯國人單豹為了養生,獨居深山,結果身體是練好了,性命卻喪在一只餓虎的口中。他的老鄉張毅奔走于權貴之間,長袖善舞,外面兜轉得很,但“過勞死”,40多歲就病逝了。西晉時的嵇康很懂得保養,寫有《養生》專著,因為恃才傲物而遭殺身之禍。那時候還有一個叫石崇的富豪,天天吃補藥以求長生,最終卻因貪贓枉法掉了腦袋。因此,顏之推告誡家人:要養生,先養心。否則命都沒有了,還靠什么養生?
古人說:“養生先養心,養心一身輕。心靜血清,血清無疾。”如今,人們也很注意養生,這沒有錯。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到道德、良心、誠善、理智等做人的基本準則上,是不是比光講養生要來得更有意義一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