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梅
【摘 要】有句名言說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意思是不要讓我們忘記歷史,而要在歷史中吸取教訓。歷史這門學科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學好歷史不僅能充實自我,更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高中 歷史 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8.036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由此可見歷史的重要性。而歷史的學習在高中這個階段,似乎并不是單純的學習歷史知識就可以,新課標的高考要求是,學生不僅要掌握歷史知識點,還要學會分析歷史、推斷歷史,學會在材料中獲取歷史,這無疑提高了學習歷史的難度,但是難度雖然提高了,同樣的,學生的收獲也更大了。學生學習歷史再也不是單純的背誦了,增加了更多的探究性,有利于學生歷史素養的形成,也有利于歷史觀的培養。大多數人學不好歷史的原因,是他們把歷史想得太簡單了,他們認為死記硬背就可以學好歷史,其實不然,死記硬背學的是死歷史,我們學的,是活的歷史,是有生命的歷史,是需要自己的智慧去獲得的歷史,所以學習歷史不能死記硬背。死記硬背下來的內容容易忘掉,筆者根據自己的從教經驗和對歷史這門學科的深入研究,為高中生歷史的學習提供一些建議和方法。
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轉變學習歷史的觀念
有的學生認為歷史只需要背誦就可以,這其實是大錯特錯的,尤其是近幾年,對歷史的考察難度增大,通常是給一段歷史材料,讓考生在這段材料中獲取信息,然后答題,這段材料往往都是文言文,對學生們解題增大了難度。也有的學生越來越發現,高考中的歷史題好像跟平時的背誦沒有關系,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比如,老師讓學生們背誦辛亥革命的意義,題目會直接考辛亥革命的意義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高考中不會考這么直接的題,但是它也會考與辛亥革命意義相關的內容,所以那些認為背歷史課本沒用的學生的想法是有偏差的。既然歷史這門學科有固定的教材,那么教材必定有它的作用,學生們只需要認真背誦課本,打好知識的基礎,就能把知識融會貫通,應用到平時的考試中去。
(二)多探究、多思考
歷史知識看起來好像是不需要學生們多做思考,只需要背誦就可以的,其實不然。歷史知識也是歷史專家經過認真整理后得出來的,比如五四運動的背景、意義等等,都是歷史學家經過閱讀大量的史料總結出來的,那么學生們為什么不能自己總結知識點呢?基于這一點,全國卷的文綜題正向這方面靠近,更注重考察學生們提煉信息、概括材料的能力。所以學生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多探究、多思考,想一想某個知識點是如何總結出來的,如果換成自己,自己會怎樣總結,會不會有疏漏等等問題,思考好了這些問題,對一些歷史知識點能理解的更深入,有利于歷史的學習。
(三)及時復習、做好筆記
歷史這門學科雖說不能死記硬背,但是背誦課本是肯定沒錯的,及時復習就有利于知識點的背誦,孔子說過:“溫故而知新,”反復的復習可以得到一些別的領悟。當天學習的內容當天就要復習,不僅復習這一次,以后的三天內,至少要復習兩次,根據記憶規律,復習的次數越多,記得就越牢,所以學生們一定要重視復習的重要性。經過多年的學習,學生們應該也知道,一日之計在于晨,早上是最好的記憶時間,所以一定要利用好早讀。在文科的學習中,做好筆記尤為重要,筆記分為兩種,一種是上課時老師講到的內容記在課本上的,這些內容是課本上沒有的而老師卻講到的,是重點內容,另一種是準備一個筆記本,整理一些典型的題目,最好列個綱要,這種筆記可以用來平時的背誦,可以根據提綱背誦,也可以用來以后的復習,對學習很有幫助。
二、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一)研讀目錄,掌握綱領
中學歷史教材書是中學生學習歷史課的基本材料和必備工具,每冊教科書前邊都有目錄,有些學生對目錄不是很重視,其實目錄有大用,尤其是歷史課本,它是整個課本內容的綱領。從目錄上可以看出,一個單元介紹一個朝代的歷史或者一個大的歷史事件,一般來說,一個單元的標題能反映整個時代的特征,大標題下的小標題可以反映歷史事件的脈絡,一般有三個或四個,比如介紹辛亥革命的那一部分,第一節是介紹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第二節介紹辛亥革命的內容和過程,第三部分則介紹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局限性,掌握了這個規律,就可以利用目錄來列知識結構了,目錄有利于知識的梳理,幫助學生們更好把握整體的脈絡,更容易記憶。
(二)注重歷史教材
步入高三的學生會漸漸認為,課本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因為高考真題大多都不是直接考的課本內容,有的題目似乎和課本一點不沾邊,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本人經過對高考題的研究發現,高考題似乎和課本內容沒關系,實則大有關系,這種關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在課本上學到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歷史知識點,還有歷史思維,學生們大多數可能只聽過數學思維、理科思維等等。很少聽說歷史思維,其實歷史也是有其獨特的思維的,歷史也有歷史語言,比如分析一個事件的意義,就可以從多個方面去入手,比如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對當時的意義和后世的意義等等,而這些思維都是從日常的學習中積累的,也就是從課本上獲得。讀歷史課本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等等內容。
(三)學會分析材料
現在的全國卷越來越注重材料分析的能力,那么應該如何分析材料呢?首先應該讀懂材料,有些材料是文言文的,不好讀懂,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應該認真學習語文,學科與學科之間是有聯系的。其次,應該給材料劃分層次,哪些材料說的是一個意思,能概括成一個知識點,把表達一個意思的材料放在一起,可以避免重復答題。最后,總結答案,答案可以是材料中的某句話,如果沒有合適的句子或者材料過長,就需要自己總結,這時候只要明白材料的中心意思表達出來就可以了。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歷史的學習靠的是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所以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應該認真、仔細的學習,慢慢積累歷史知識。要想學好歷史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這些方法也需要自己去總結,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別人的學習方法也是別人自己通過學習經驗總結的,慢慢摸索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當你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又肯下工夫的時候,手握這兩大法寶,歷史成績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