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可為

摘要:“鋼鐵絲綢之路“一蘭新高鐵,作為西部與內陸的紐帶,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展示中國文化的名片。本文通過對典型車站的分析,說明了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如何用建筑語言體現文化這一觀點。
關鍵詞:絲綢之路;蘭新高鐵;車站;文化
1.項目概述:
蘭新高鐵由蘭州西站引出,線路橫跨甘肅、青海、新疆3省區,全長1776公里,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設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其中甘青段全長1056公里,途徑張掖、酒泉、嘉峪關、玉門等城市后綿延入疆。此段設有14站,車站造型主要體現絲路文化的雄渾、博大、開放的氣質和精神,體現“文化”的人和“地域”環境的密切關系。同時,在追求每個站房個性化主題的前提下,整條線路講究整體性、統一性、連續性。
2.車站特色:
城下有泉,其水若酒一酒泉
建筑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屋頂四坡曲面伸展舒遠,富有漢唐時大氣深遠的意向;下部以兩個巨大基座左右支撐,為抽象的夜光杯形態,厚重雄渾,展現氣壯雄關的氣勢,上下圍合成車站主入口,形成“酒泉之門”的形象,雕塑感強,簡約、大氣、又有飛天舒展飄逸的意境,色彩統一、明快,手法現代,時代氣息濃厚。(見圖3-1)
天下第一雄關一嘉峪關
設計中采用關隘城墻的建筑片段進行構圖,形成宏偉的歷史厚重感。墻面開窗造型及檐口以抽象簡化的城墻為構圖方式,簡潔有力。入口以漢代城闕為意向衍化為現代構成方式,并賦以傳統建筑的雕花及柱飾,造型大氣精致,古樸自然。(見圖3-2)
彩陶王國一樂都
建筑成對稱布局,分三大體塊,高低錯落,厚重而雄壯,契合了交通建筑的特點。屋頂起伏之勢取自瞿壇寺屋頂,起伏山巒,配以深灰色的色彩,體現文化的氛圍;主墻面采用現代材料一石材玻璃等,細部輔以彩陶中典型的蛙形紋飾,整個車站用富有現代感的語言很好地詮釋了傳統文化,成為傳承文化的載體,樂都文化的名片。(見圖3-3)
2.1傳統建筑的再創造。
古道驛站一平安
建筑以古典的造型取自懸空寺臨山而建,重檐迭迭的意境,暗合古道驛站的古典風韻,用現代的材料,復合金屬板,鋼木,玻璃等重新詮釋“唐蕃古道”和“古絲綢南路”的繁榮景象;建筑采用對稱處理,突出的中部與兩端形成一體,建筑形象穩重大氣,入口處四根立柱用架構的手法隱喻古代木構建筑的營造神韻,兩側突出的斜面實墻隱喻山體和古城墻的走勢,起翹的屋角暗合懸空寺和古代驛站的屋角造型,像大鵬展翅預示著平安的騰飛和發展。(見圖3-4)
古風遺韻一柳園、高臺
柳園南立面取意于唐代建筑,車站的屋頂,進站大廳,取自唐代宮殿的出檐深遠的廡殿頂,結構外露的屋身,渾厚有力的臺基,為了體現唐風漢韻,盛世華章,石質外墻沿襲的肅穆凝重“西域”色調,與景框的米黃色石材對比統一,使建筑具有現代簡潔風格和完美比例。(見圖3-5)
高臺縣歷史悠久,自漢代建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建筑造型體現了漢唐建筑的風格,大氣而不呆板,華麗而不纖巧。車站依據軌道壘臺而建,不僅寓意“高臺出華廈”的美好意境,同時也反映了高臺縣隨著蘭新高鐵的建設而蒸蒸日上的新愿景,突出了建筑的形象,大氣大體,宏闊壯麗。(見圖3-6)
2.2以簡練的現代語言,詮釋建筑特性,展現地方特色。
站房設計以運用現代建筑語言,遵循歷史文脈,展現地方形象為原則。建筑上部以“一”字形展開、出挑深遠的現代鋼構坡屋頂統領全局,氣勢磅礴,下部左右兩邊為抽象形態的城墻實體,圍合出中間主入口大氣、開放的姿態,整體風格統一協調,彰顯出深厚廣博的氣勢。建筑采用金屬屋頂,鋼珠構架,百葉窗等現代構件,外立面為與地域特色相協調的米黃色石材等,上不輕巧的構件與下部厚重的體量形成對比。(見圖3-7)
臨澤縣以丹霞地貌聞名,在此,主題曲線的層疊變化,形成丹霞地貌般的美妙幻化。曼妙的曲線轉折,勾勒奇妙的丹霞景觀,細節的刻畫將西域文化盡顯其中。(見圖3-8)
結語:“沒有文化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越是民族的東西,越能走向世界”。蘭新高鐵各站的設計中力求將地域特點、歷史文化融合到交通建筑中,通過建筑造型、色彩、材料、細節等方面將文化延續,和而不同,成為當地城市的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