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錢茂偉
口述史與文化中國建設
文 錢茂偉
口述史是當代歷史主人對歷史的直接構建,是當代歷史建構之學,它的最大意義在于在沒有文獻處建立文獻。
當代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建設,是古今中外不曾有過的大事業。大時代,必有大理論、大技術產生。中國在科學技術多個領域的不斷超越,鼓舞了當代中國每一個有為之人。作為歷史文化領域的學者,能做些什么創新活動,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當代歷史記錄,尤其是當代公眾史的記錄,無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人類生活的過程即人類的歷史過程,不斷生活下去就不斷產生新的歷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書寫歷史”。當代史是人類新創造的一段歷史,是歷史發展的最新階段。因為時間不斷往前延伸,所以永遠會有當代。當代不是一個時間點,它應是一個有上下限的時間段,人類歷史是一個當代上限不斷往后縮進、當代下限不斷往前延伸的動態發展過程。當代歷史不斷往前推進時,當代歷史文獻建構的任務也不斷地被提出來。
而記錄當代公眾史的最基本手段無疑是口述史。口述史起源于美國,目前中國的口述史正處在熱度上升之中,其發展有后來居上的趨勢。所謂口述史,“口述”是途徑,“史”是文本??谑龅闹黧w是當事人或相關人,是活著的個人在說歷史,是典型的個人史,即個人記憶中的歷史,它可以是自己的歷史,也可以是交往圈中的歷史,更可以是所歷時代的大歷史。口述史本質上是公眾口述史,是一種民間的當代歷史記錄活動,有別于傳統的組織史建構。當代歷史記憶存在于人類的大腦之中,必須直接從大腦中索取歷史記憶。在生活世界,人類最為常用的交流手段是口述,而不是筆寫。通過口述來完成歷史記憶的文本化過程就顯得十分關鍵。
過去由于錄音技術的落后,人類無法保存聲音。隨著錄音技術的進步、口述史的出現,使人類個體的歷史記憶開發成為可能。關于中國口述史的發展階段,前人已有涉及。從口述史工具的發展來看,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人與人對話、口耳相傳,這是以自然聲音、大腦為載體的階段,也是最日常普通的形態。代代傳承是無意識的傳遞,或者是直接的口耳傳承。第二階段,“口傳手記”,聽后有文字記錄,這是以文字為載體的階段。當年司馬遷的民間采訪,就是一種口述史調查。這兩個階段可以稱為傳統口述史階段。第三階段,即現代口述史階段,這是以錄音文本為載體的階段。為什么要錄音?如果不錄音,所講的內容記不下來,會出現遺忘現象。錄音可以全程記錄,可以重復、可以驗證,可以記錄下當事人的講話聲音。這種驗證性是保證真實的技術條件。以前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口述是無法驗證的。第四階段是視頻保存,這是以視頻為載體的階段。第五階段,錄音錄像保存的長久化與巨量化。早期的口述史雖然使用了錄音,但往往無法長期保存。因為當時錄音帶數量有限,成本高,只能刪了前面的錄音,重新錄制后面的聲音。進入數碼時代,錄音保存方式數字化與巨量化,可以保存在硬盤中、云端中,不用刪除了,這就徹底解決了當事人錄音永久保存問題。代代傳承是歷史敘述的關鍵,只是不同時代的載體方式是不同的。口述史的幾個發展階段,實際上是歷史記憶的幾種外化方式。人類活動發生后,自動存在于大腦記憶之中。大腦記憶經過歷史認知,必須表達出來,進入傳播領域,才可長久保留。也就是說,要用歷史記憶傳播的理念及傳播的方式來理解口述史的產生與發展歷史。
口述史是當代歷史主人對歷史的直接構建,是當代歷史建構之學,它的最大意義在于在沒有文獻處建立文獻。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社區,一個單位,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留下當代歷史記錄,它們的歷史在未來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我們每天面臨著失去,人在世上似乎歷史也在,其實已經不在了,只剩下了記憶而已。一旦記憶也失去,便什么都沒有了。如果不及時記錄,會面臨失去一切的境地。
口述史本質上是對當代個體歷史記憶資源的開發。人在地球上行進歷程中形成的歷史記憶,是一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公共文化積累角度來說,有責任將其保存下來。口述史是一種文化傳承,可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人類記憶庫建設,可豐富檔案館、圖書館資源建設。口述史是“國情研究資源”,也是“社會科學資源”。發掘個體記憶,是全民智力開發的一種渠道,使中國成為智力上的世界強國。強調個體歷史記憶的記錄,有利于培養普通民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從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人類記憶庫建設,主要靠老年人來提供。一個具有豐富人生經驗的老年人,其大腦記憶,就是一個微型數據庫,他們積累了無數的見聞故事與經驗認識。如果將他們的大腦記憶開發出來,將是中國文化建設的一大成就。老年人有一肚子的故事,但沒有機會講,口述史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人人參與,進而實現人人的歷史成為歷史。我們可以用口述史的方式,讓老年人坐下來講故事。這樣,老年人就由經濟建設的無用者轉化為歷史文化記憶學的有用者。而且,老年人的口述問題可由大學生來解決。讓年輕人參與口述史采訪,可以解決就業問題,也可讓年輕人從老年人那里直接獲得為人處世的經驗、知識。具體地說,可以解決哪些專業大學生出路呢?狹義上理解,可解決文史、新聞類專業的大學生就業。從廣義上說,各個專業均可分享成果。因為,口述史與各學科、各行業結合,可產生各學科、各行業的口述史。專業出身的人,從事專業口述史,顯然更為理想。
如此,口述史有四大優勢:一是解決老年人問題。老年人參與口述史,是對其過往生活經歷的梳理,這些梳理能夠得到國家與社會的承認,可以解決老年人的無助感。老年人講述口述史,就是在記憶中重新走過一遍人生,這會讓他們活得更明白,對他們的晚年生活、身心健康大有益處。二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喚醒普通人的當代歷史記錄意識。歷史記錄行業,可以稱為服務行業,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文化事業。三是可以留下豐富的歷史記憶資源。建立老年記憶開發之學,可以解決國家歷史記憶積累問題,這將大大推進當代民間歷史建構,也將有力地推進未來的歷史研究。四是促進口述史學科發展。口述史實踐有所發展,口述史學科、專業、理論建設也會跟進。由口述史入手,可以一石四鳥。因為口述史涉及的面比較寬,拉動效應明顯,所以將口述史的發展上升到國家文化戰略層面也不為過。
如將民間個人記憶開發活動上升到國家文化戰略層面,又應有哪些舉措呢?一是中央與地方文化部門應加強口述史信息征集的宣傳工作,提升國人歷史意識。二是中央到地方應設立各級口述史基金會。按老年人數確定一定比例的口述史征集費用,列入國家與地方財政預算之列。國家記憶由中央財政出資,由文化部等有關部門直接負責。地方記憶由地方財政出資,集體記憶由集體組織出資。三是出臺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成立各種口述史事務所,用前期或后期項目形式,申請口述史基金。他們的活動可以直接創造出文化績效。這是一種既可傳承歷史又可增加就業的項目。四是國家與地方各級檔案館或圖書館承擔人類歷史記憶庫建設工作,由大學生負責口述史記憶征集的驗收與存放工作。五是鼓勵個人自籌經費解決個人記憶的記錄問題。此外,公共的配套設施應進一步健全,建議每個社區里設置一個故事亭,在干休所、養老院建立故事館,以方便老人隨時隨地講故事。對照護人員作進一步培訓,使之成為兼職口述史工作者。在其他公共場所,如車站、碼頭、公園等地,也可考慮設立故事亭??傊?,多方努力,多管齊下,就可建立起全國性與地方性的網絡民間記憶庫。

(作者為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