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9年,河西走廊上來了隊人馬。合共就一百多人,領頭的是個25歲的小伙子,名叫張騫。對,就是歷史書上“張騫通西域”的那位。
這時,如果你攔下他,給他鼓鼓勁——知道嗎?你現在走的每一步,都在打通中國和世界連接的任督二脈!多虧你,幾百年后,唐僧從這里跑到印度取真經!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這里來中國朝圣!兩千多年后,世界上29國的老大以它的名義來朝拜,哦不,來開趴……他多半會說:“閃開,閃開,我立了flag,趕著去找大月氏(zhi)談打架的事呢!”
離開長安前,張騫不過是大漢朝里一名小小的公務員。在漢朝當底層公務員是一種什么體驗?月薪只有300(據當時物價折算),退休要等到七十。張騫后臺不硬,升職加薪不敢想。難道就當一輩子辦公室死宅?不,他有夢想:逃離那個時代的北上廣,去看看這個世界!
img src="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ili/yili201719/yili20171948-1-l.JPG" alt="" />
正好,漢朝早年受了匈奴不少氣,聽說匈奴惹毛了鄰居大月氏,復仇機會來了……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漢武帝要派人到大月氏搞事情。
之前招聘帖發了一次又一次,后臺就是沒人報名。這就要怪漢武帝自己腦洞太大了:從漢朝到大月氏,得從匈奴眼皮底下經過,被抓到就立馬死翹翹。加上沿途都是戈壁、沙漠,風吹日曬,缺糧斷水,全程hard模式。
正當氣氛十分尷尬之時,劇情反轉了,有人舉手。你猜得對,是張騫。別人的燙手山芋,到了他這兒就是香餑餑,明擺著的國家重點項目啊,萬一此行不辱使命,萬一回來封侯晉爵了呢!
漢武帝眼看拉到壯丁,準了。一場屌絲逆襲的大戲馬上展開?并不。
真相其實挺窩囊:張騫一行人剛進入河西走廊沒走幾步,就被匈奴盯上了。但沒想到,匈奴一點不兇,沒把張騫宰掉,還砸來一大波糖衣炮彈:我們現在有個“優秀人才引進計劃”,不但給你找工作、買房,還給你包辦婚姻,一直管到孩子上大學……
然而,古人腦回路就是耿直。張騫把節符(皇帝賜予使者的信物)天天揣兜里,他表示:“匈奴的綠卡我不能貪。”
匈奴好氣哦,把這幫不聽話的漢使隔離開來,每天放牛放羊,消磨他們的意志。張騫展現了漢族人民的機智:學會了匈奴語,搞清了匈奴地形,從此走遍西域也不怕。
一等就十年。匈奴內亂,他和翻譯官堂邑父逃了出來。回大漢朝嗎?不!任務根本還沒展開,KPI十年為零,回去怎么交代?那么還繼續去月氏嗎?去!再次躊躇滿志出發……
結果一出門,又打臉。在那個沒有導航、交通不便的時代,他們走錯了方向,去了月氏北面的大宛!好在,大宛知道漢朝是個豪門大戶,不敢得罪,趕緊叫了個車送張騫去月氏。
終于到了月氏(這次真的是月氏!)。城頭變幻大王旗,人家還往西邊挪了挪,在今天的阿富汗一帶拿了塊新地,小日子過得挺滋潤,干嗎還惹匈奴?張騫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仿佛內心已崩潰,這十幾年白折騰了。大概是看透了人生本無意義,張騫決定給它找點意義。
他發現除了漢、匈奴、羌、戎、蠻,世上居然還有很多其他民族和國家,他不斷打聽到康居、大夏、身毒(古印度)、安息(古伊朗)……原來世界這么大!
張騫開始為漢朝收集西域情報。他已不再是十幾年前那個來自泱泱大漢朝的年輕外交官,但,他可以是見多識廣的貿易旅游大使啊!
回長安的遙遙長路上,他還十分機智地繞開匈奴的場子,取道羌人地區(青海)。感覺漢朝人民的歡迎隊列,近在眼前了……然而羌地也被匈奴控制了,他們又被拎了回去!
等了一年多,匈奴內部因為爭奪王位陷入混亂,他又趁亂逃了出來。運氣好到,仿佛人生開掛。
回到長安,離出發時已經過了十三年,當初浩浩蕩蕩百人團隊,只剩下灰頭土臉的兩個人。找月氏打匈奴的任務,也沒有實現。
張騫被封了一個太中大夫(從四品),算是安慰獎,也算是開掛逆襲,從底層變成了中級公務員。
但,人家去“西方”鍍過金就是不一樣。現在他更熱衷向漢武帝安利,西域諸國的位置、城市、人口、兵力、特產;以及一個關鍵信息:它們沒有漆器和絲綢。漢武帝的腦洞又開了……
七年后,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目的依然是“交朋友,然后一起打怪”。這次想搞定的是,有“匈奴右臂”之稱的烏孫國,對,他們又剛和匈奴鬧翻。漢朝使團規模翻了三倍,財物、金幣、絲帛、牛羊帶了成千上萬。就差臉上寫四個字:志在必得。
然而,情況又來了!烏孫國心里有點亂,對漢朝的結盟邀請,十動然拒。對于打臉這種事——張騫露出了習慣性微笑。離開烏孫國時,他還熱情地動員烏孫國使者一起走,來啊,來看我大漢到底有多美!
張騫讓副使者們,分頭訪問了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國。回國一年后,他去世了。同時代的《史記》《漢書》,詳細記載了他帶回來的信息,肯定了他“鑿空(開通)西域”的意義。張騫這輩子最大的功業,是兩次“出使西域”,前后二十年,經歷九死一生,而他說服別國結盟以夾擊匈奴,居然從未實現!說好的軍事結盟,變成了外交聯誼。
第一次出使,他帶回西域、中亞、南亞甚至歐洲的信息,讓漢朝人認識到,中土之外仍有廣大的世界。
第二次出使,他帶回來各種西方的物資。比如,來自大宛的先進軍事裝備——汗血寶馬;讓漢朝吃貨兩眼放光的進口食品:葡萄、苜蓿、石榴、黃瓜、大蒜、香菜、石榴、胡桃、芝麻……被他死命安利的烏孫國,也“反追”過來要和漢朝聯姻。從此,西域各國的使者紛紛來朝。漢朝名聲大噪。
出使外國這件事,在漢朝公務員內部看來,也不再是燙手山芋,而是香餑餑!一隊隊使者往西域各國走去,都打著張騫曾被封的“博望侯”牌子,給自己貼金、開路。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再到蔥嶺(帕米爾高原),一直到達歐洲,這條后來的“絲綢之路”,客商往來越發暢通了。
后世給張騫的評價越吹越高:“東方哥倫布”“絲綢之路開拓者”……這么看來,張騫好像是挺牛的。
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沒有微信、微博,沒有知乎、滴滴,沒法“在線等”。張騫只有兜里一個節符、身邊一個翻譯。面對蒼涼的戈壁荒漠,他一拍腦袋,能獨自做出了那個改變人類歷史的決定,這需要獨立的思考、果敢的決定和承擔后果的勇氣。(石頭摘自微信公眾號“朕說”圖/關節熊)
麻辣生活
快遞小哥
有一次到了時間忘了取快遞,快遞小哥打來電話催我,我匆忙跑過去看見小哥正在外放聽《青花瓷》,我:“我來取快遞。”
小哥:“噓……”我不明所以站在一邊,終于聽到了副歌部分,小哥開口對我說:聽見了嗎,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我:……
命不由天
女朋友坐在沙發上拋硬幣,一邊拋一邊自言自語:“如果三次都是反面我就減肥。”
第一次是反面,她還算淡定:“沒事,還有機會。”第二次還是反面,她仍然心存僥幸:“命運不會就這樣拋棄我。”第三次還是反面,她終于一拍桌子怒道:““我命由我不由天!”
正義
今天有事上班晚了,我把工作群的昵稱改成了“正義”。
這樣大家就知道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