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流所是清朝官方設置用以安撫流民的救濟機構。其公辦性質自設立伊始即確定,從房舍的建構、生活經費與醫療救助的撥付、救濟人員的選擇及薪資支付等都由官方統一負擔。流民訪查、巡察制度,場地房屋的官建及管理制度,管理人員的任命委派制度,日常生活開支制度構成了這一特別的救濟體系。作為一項承平時期實施的收攬與穩定民心的賑災制度,棲流所及其制度建設對社會秩序的穩定,尤其是會導致社會動亂的流民的安置及管理、控制方面,人力資源的保存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也因此與施棺所、收骸堂等機構相輔相成,展示出清王朝官辦救濟機構之間高度的協作性。學者周瓊在梳理清代棲流所起源及其制度、社會影響等問題的基礎上,以云南棲流所的設立運營為案例,探討清代官賑的社會影響及清王朝成功實施的管控流民的策略,表明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后快速領會并抓住、運用中國傳統文化“惠民愛民方得民心”的統治內涵,不僅避免了歷代王朝因流民起義而滅亡的宿命,也因為在短期內得到了底層民眾的認可及接納,迅速確立其統治的合法性,在一定層域中實現了天下同治、海內一家的政治理想。
周瓊:《天下同治與底層認可:清代流民的收容與管理》,《云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