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成功組織中歐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

小編的話
我們平時在電視上看到,每次航天員成功乘坐“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返回時,降落的地點都是在陸地上。那么,如果航天員乘坐返回艙返回,落到海里怎么辦呢?他們如何在茫茫大海上出艙、生存,并等待救援?負責搜救的工作人員又要怎樣進行搜救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場別開生面的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吧!有圖有真相哦!
2017年8月21日,中國航天員中心在山東煙臺某海域圓滿完成了海上救生訓練任務,在歷時17天的訓練期間,16名中國航天員和2名歐洲航天員開展了海上救生專項訓練。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在真實海域開展救生訓練,也是首次有外國航天員參與我國組織的大型訓練任務。
此次海上救生訓練,由中國航天員中心組織實施,交通運輸部北海救助局提供訓練保障,主要針對空間站載人飛行任務飛船應急返回濺落海上開展專項訓練,旨在提高航天員海上自主出艙、生存和救援技能,磨練航天員意志品質,增強團隊協作和實戰能力。
在山東煙臺某海域,中歐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就在這片海域展開。由2名中國航天員和1名歐洲航天員所組成的最后1支3人訓練乘組,以及工作人員進行訓練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訓練主要針對空間站載人飛行任務飛船應急返回濺落海上展開,設置理論培訓、單項操作訓練和綜合訓練3個部分,全體航天員先后完成了海上自主出艙、海上生存、海上搜救船救援及海上直升機懸吊營救等科目,掌握了海上自主出艙的方法與流程,熟悉了海上生存環境和救援模式,增強了與救援人員以及航天員之間的協同配合能力。
為了保證訓練效果,這次訓練還在海況條件較好時采用救生艇人工造浪的方式,模擬比較惡劣的海況環境,增加訓練難度。


我們的飛船降落在海上,它就會隨著不同的海浪不斷地搖晃,再加上我們的人工造浪,它會讓我們航天員在飛船里面受到前庭功能的刺激,導致一定的不適應,所以說這個過程對人的身體,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18名航天員按照3人乘組模式編為6個乘組,2名歐洲航天員編入不同組別,與中國航天員共同完成訓練。

這是歐洲航天員第一次參與中國的訓練,通過這次訓練,我們學習了中方是如何組織訓練的,對訓練的程序和訓練的標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方的訓練標準非常高,為我們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38

我們在水池和水庫分別都進行過這種救生的訓練,但這次我們在海上做的救生訓練,無論是科目的設置、訓練的內容,還是實施的規模,都是更加復雜的,因為風險很高,海上浪大,涌也大,天氣也是變化莫測。最主要的還是通過這個訓練,使航天員能夠熟練掌握海上自主出艙的方法、技巧和流程,熟悉海上生存的特點,磨煉航天員的意志,增強航天員團隊協作的能力、應變的能力以及自主決策的能力。
據了解,2015年5月,中歐雙方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歐洲空間局關于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合作的長遠目標和實施步驟》,明確了2015~2017年為技術交流階段,中歐雙方參與對方的航天員訓練活動。在此框架下,2016年6~7月,中國航天員葉光富赴意大利撒丁島,參加了歐洲航天員中心組織的洞穴訓練。
(本文摘編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裝備科技微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