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時候 發明的?面條
面條是一種全世界人民都很喜歡食用的傳統食品,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更令我們自豪的是,面條是我們中國人最先發明的。
面條的故鄉在中國,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早時期的面條形狀卻是很難稱為“條”的。當時,人們只是將面塊做成餅狀,即下到鍋里去煮,故又稱為“煮餅”“大溲餅”。由于它在烹制方法和配料上同今天的過水面、熱湯面相類似,所以我們仍然將它視作面條的前身。如果從有史料記載的東漢算起的話,面條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漢末劉熙《釋名·釋飲食》中記有“素餅”,古代學者也有認為是面條的。
晉代時,“煮餅”又名“湯餅”,而且“湯餅”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唐、宋時期,當時與“湯餅”一同揚名的還有“湯玉”“水面”等。魏晉時期出現了“水引餅”,這是一種長一尺,“薄如韭葉”的水煮面食,類似今天的寬面條。唐時叫“不托”“不飪”或“馎飪”,而且從唐代起,就有過生日吃面條的習俗了。

面條的先祖—湯餅
人們喜歡食面條,在面條的形狀、配料、湯水上變出了很多花樣。唐代人食用“湯餅”,要用筷子將其挑起,這也從側面說明,面條在此時已發展成為“條”狀了。唐代出現了稱為“冷淘”的過水涼面,以及多用于食療的“素餅”。杜甫就很愛吃槐葉冷淘面,還專門為此寫了一首詩:“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熱,加餐然欲無。”
到了宋代,面條花樣逐漸增多起來,并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見于史料記載的面條類食品有:“梅花湯餅”“五香面”“八珍面”“三鮮面”“百合面”“鵝面”“大澳面”“素面”等。由于面條在宋代已經成為大受歡迎的大眾食品,故在民間形成了這樣的習俗,即生了小孩后的第十天舉行一次“湯餅會”,邀請親朋好友來吃面條,以示慶祝。

宋代有一種“梅花湯餅”,其做法是:用白梅花、檀香末浸泡過的水和成薄面皮,再用梅花狀的鐵模子鑿成一朵朵“梅花”,煮熟后撈入雞湯中,湯鮮“花香”?!拔逑忝妗笔怯媒纺⒅ヂ?、醬、醋、煮蝦的鮮汁,和面粉拌在一起,搟薄、切細,下入鍋中。
元明時期,面條興盛不衰,制法漸多,品種也豐富起來。元代出現了可以久存的“掛面”,明初的劉基還記下了八種面條的制法。
清代面條的新品種更是層出不窮,乾隆年間又有經過煮、炸后,再加入菜肴燜燒的“伊府面”,也是歷史上著名的面條制品。

我國科學家的考古發現,把面條的起源又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茖W家在黃河上游、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進行地質考察時,在一處河漫灘沉積物地下3米處,發現了一個倒扣的碗。碗中裝有黃色的面條狀物質,最長的有50厘米。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該物質的成分,斷定這碗“面條”已經有大約4000年的歷史,比人們以前推測面條產生的時間早了1000年,也比歐洲歷史上對面條這種食品的記載早了許多年。他們又通過分析當地的植物化石和硅土,斷定這種面條是用當時中國西北種植的兩種稷做成的。他們認為,當時的面條是直接將面團扯成條狀的,可以說是現今拉面的始祖。
許多人都以為,方便面是現代人的發明創造,其實不然。方便面的發明者是我國清代的著名書畫家、曾任揚州知府的伊秉綬。伊秉綬的府上經常賓客盈門,家中廚師深感應接不暇。為此,伊秉綬想出一個妙招兒,他讓人將面粉和雞蛋摻水和勻,搟成面條,卷曲成團,晾干后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收藏起來,客人來時只需取出面團,放入碗內,用開水一沖,再加入佐料,便成了一碗爽滑可口的面條,用以招待零星來客十分方便。此法一出,人們紛紛效仿,并將這種方便面稱為“伊府面”或“伊面”。時至今日,一些廠家仍然把方便面稱為“伊面”,如“三鮮伊面”、“牛肉伊面”等。


方便面的紅火以致風光還是近50多年的事情,這與前任日本日清食品公司董事長吳百福(2006年1月5日病逝)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有著緊密聯系。吳百福是我國臺灣人,自幼父母雙亡,飽嘗生活之苦,深諳食物的重要。23歲時,他只身一人來到日本。1949年,吳百福利用高溫高壓將燉熟的牛、雞骨頭中的濃汁抽出,制成了一種營養補劑,深受日本人的歡迎。1958年研制成功了“雞汁方便面”。5年內席卷速食業,國內市場趨之若鶩,國外訂單亦連連不斷。

1971年,吳百福研制成碗裝方便面,但當時的日本市場上,一個袋裝方便面售價為30日元左右,而碗裝方便面是袋裝方便面價格的3倍,促銷效果很不理想。日清公司不得已把碗面低價賣給了自衛隊和警察局,讓他們在出外執勤時食用。1972年,日本發生了一起刑事案件,各電視臺紛紛進行實況轉播。電視觀眾看到,在寒冷的案發現場,警察們吃的竟是熱乎乎的碗面—這就是剛剛上市不久的那種碗裝方便面。由于這個實況轉播的收視率高達70%,意外地出現在屏幕上的方便碗面一下子老少皆知,銷量隨之驟增。為了表彰吳百福對食品工業的杰出貢獻,日本政府于1982年授予他“方便面之父”瑞寶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