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色彩是造型藝術的一個基本元素,它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在藝術創作中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因此,色彩的具體運用,形成并建立一個認知體系,在藝術領域不可或缺。從中西方的相關繪畫藝術以及色彩應用方面的理論來看,有關色彩的理論已經粗具體系。近年來,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學校教育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各高校都追求在德、智、體、美、勞等多個方面培養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色彩感悟 美術教學
色彩在各種藝術創造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縱觀以往的藝術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眾多藝術家以及科學家的努力付出,使人們加深了對色彩藝術的認識,色彩藝術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影響繪畫美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色彩是最為主要的。因為繪畫中不同色彩表現出來的內涵和情感大不相同,它是畫家內心世界的突出表現。總的來說,在進行色彩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色彩的“感悟”,這對正確合理地認識和創意地使用色彩有很大意義,它將對高校美術教學產生深刻影響。
一、色彩運用中易出現的誤區及正確的認知方法
(一)過分強調對色彩的感覺
目前,在色彩應用教學過程中,有一部分人過分強調對色彩的感覺,他們認為要畫好色彩,最關鍵的是對色彩應用有良好的感覺。有的高校美術教師也認為畫好色彩要靠感覺,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色彩訓練時,教師往往讓他們跟著感覺走,隨意發揮。而這種簡單粗暴的認識對學生的學習是極其不利的。學生在剛接觸色彩時,他們辨識色彩的能力是極其有限的,過分強調對色彩的感覺,學生很容易忽視對課程實質內容的學習探究,而缺失對整體色彩的把握。這樣的畫作會缺乏色彩間的合理搭配,使作品顯得雜亂無序。
(二)過分強調色彩理論知識
要想正確認識色彩,堅決不能離開理性認識色彩的理論知識,但是過分強調色彩理論知識也是一種錯誤。過分強調色彩理論知識的人通常認為,只要掌握了理論知識就能夠解決好所有的色彩問題。但事實上,理論始終只是幫助學生認識色彩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色彩的恰當應用能充分表達藝術者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能直接地描繪人的心靈。但是在創作中,若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話,創作者是無法完全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的。若是這樣,那理論知識不但沒有對藝術創造者提供幫助,反而變成禁錮學生思想的枷鎖,讓他們的思維變得機械而失去感情的味道。
(三)對色彩的正確“感悟”認知
在進行繪畫創作時,自然色彩是不能直接轉化成繪畫色彩的,它需要經過一個由色彩理論到感知領悟的過程,也就是“感悟”認知。色彩的感知實際上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所具有的外表色彩對人的感官所形成的反映。其中錯覺的產生、個人色覺的心理差異、對色彩的個人感情等都會成為影響色彩感知的因素。所以在高校美術教育創作中對色彩的認識要做到“感性—理性—感性”的轉化,這樣才能正確、科學地對高校學生進行良好的色彩感悟教學。
二、高校美術教學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感悟能力
(一)積極學習色彩理論知識
色彩理論學習是幫助學生進行色彩感悟的前提條件。只有進行了一定量的理論知識學習之后,學生才能對色彩有一個比較科學理性的認識,從而學會色彩感悟。
(二)按時按量完成色彩寫生任務
進行色彩寫生是增強學生對色彩感悟的最有效方式。在通過按時按量完成寫生任務之后,學生才能擁有更高的繪畫技藝,才能擁有更好的感悟色彩的能力。
(三)學會欣賞和剖析名家的畫作
名家的畫作對學生的色彩教學有很大引導作用。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學會欣賞和剖析名家的作品,學習他們的色彩觀念,這有利于學生提高感悟色彩的能力。
(四)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自己主動感悟色彩的能力,引導學生正確發展自我個性。
三、結語
目前,我國高校在培養學生色彩感悟能力上還存在很多不足,教學者還要注重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倡導學生自覺主動地感知色彩在藝術上的應用,形成自己的感悟方法,并將感悟色彩作為優秀繪畫技能,為我國的繪畫藝術提供優質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閆飛.色彩心理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散文百家(下), 2016(09).
[2]農旭安.關于色彩心理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大眾文藝, 2017(10).
(作者簡介:李英翯,女,碩士,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教育)(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