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蕾
小朋友們,你們了解民國嗎?民國是中華民國(1912-1949)的簡稱,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民國時期,戰爭頻發,硝煙彌漫。不過,國家不幸詩家幸,文化界一時十分繁榮,書法界更是人才濟濟。
即將關注的幾位大家,都在語文課本中出現過喲!將文章與書法結合起來學習,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特定時代背景下他們的精神世界。讓我們一睹他們的風采吧。
首先,讓我們走近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右圖是《自嘲》的手稿,這既是他享譽后世的文學作品,也是他優秀的書法作品,其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已成為激勵很多人的座右銘。魯迅的字硬朗有型,源于他歸國后對碑文的刻苦鉆研,他的字剛勁有力,與他剛正不阿的性格密切相關,更將這種性格外現在筆頭,深刻于內心。關于魯迅寫這些文字時的心境,可以從他的《吶喊》(自序)中得知。另外,正因為魯迅先生高超的書法水平,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委托他設計了北大的校徽,校徽中 “北大”二字你能看出古樸端莊的隸書風韻嗎?
接下來,我們來瞧瞧沈從文先生的書法。沈先生的書風一如其文,亦如其詩,溫柔敦厚,又不乏灑脫可愛。上了初中,同學們就會讀到他的《端午日》,字里行間有一股清新活潑的韻味。他喜歡描寫湘西世界,但你們千萬別以為沈先生是一位山間隱士!實際上,他是民國時期為數不多的參加過戰爭的文人。不過他的筆下幾乎沒有戰爭,因為他相信愛與美的力量,勵志通過自己的文字喚醒當時人們麻木的心靈。
如果說沈從文是用小說來表達愛與美,那么徐志摩則是用詩歌訴說情感,構建生活。他的書風與詩歌的氣質頗為相似,行云流水,浪漫自在。讓人禁不住想起那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詩中的情感不是泛濫的,詩句也不是隨意寫就的,正如他的書法一樣,有章法可循,有規則可依。他在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追求著技巧的成熟,最終達到渾然天成的境界。
相信學書法的小朋友應該知道“書”“畵”兩字特別像吧。其實,在中國,書法與繪畫這兩種藝術常常互相補充、互相影響,所以畫家的書法一般也很出色,比如豐子愷先生。
從筆調上看,豐子愷的書法無疑是樸拙的,這種樸拙恰巧能體現出豐子愷先生的真情與真趣。他的行筆看似簡單,卻已將六朝經體書法與北魏墓志書法寫活了,字里行間又流露出行書、章草的韻味。
提到豐子愷,不得不提及李叔同,也就是豐子愷的老師——弘一法師。作為中國近代文藝的先驅,李叔同先生是個傳奇,舉凡詩詞、書法、金石、篆刻、音樂、美術、戲劇等等,無不引領當時風氣之先,他的成就可想而知。我們對他最直接的印象可能在那首耳熟能詳的《送別》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李叔同早年學習魏碑,出家之后,線條變得稚拙,自有一種超然物外的神韻,像《送別》一樣,他的字安靜極了,淡雅極了。
除了他們以外,民國文人中還有許多書法高手!比如梁啟超、巴金、老舍……同學們,不妨去尋找他們的書法作品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