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藍
23%
有數據顯示,中國比特幣交易約占全球交易量的23%。虛擬貨幣所帶來的風險已經引發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9月4號,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將ICO(代幣發行融資)界定為“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點評: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雖然名字中帶有“貨幣”二字,但并不是國家認可的法定貨幣,更多具備的是“投資品”屬性。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以虛擬貨幣做幌子,進行非法集資。所謂ICO,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這些“幣”到底吞噬了多少錢,目前無法統計,但從一些公開的新聞中可以略見一斑:維卡幣(已被定性為傳銷)僅在湖南省涉案金額為16億、廣東省3.1億,目前還在交易的黑暗幣種中,達到百億、千億市值的比比皆是。
取締比特幣平臺體現了今年以來監管層“強監管、防風險”的一貫思路,不過,取締比特幣交易平臺,并非是取締比特幣。取締平臺是取消比特幣與法幣大量兌換的通道。就虛擬貨幣而言,在可預見的未來,其支付工具屬性是不被認可的,尤其是利用虛擬貨幣來進行違法犯罪的行為必將被遏制。從短期來看,嚴監管有助于去除虛擬貨幣領域的投機泡沫,加速數百種虛擬貨幣的兩極分化。從中長期來看,少數有著堅實區塊鏈生態基礎的虛擬貨幣依舊會有持續的發展空間,而絕大多數虛擬貨幣市值會日益萎縮。
50%
自“金磚”概念2001年提出以來,金磚國家經濟發展成績有目共睹。過去10年來,金磚國家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2%上升到23%,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
點評:金磚國家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展現出的強勁的經濟增速更是讓世界印象深刻。
當前,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正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這些年,金磚國家也一直在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這不僅是尋求改革和完善原有的國際體系,還體現在諸多務實合作計劃的提出上。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為代表的合作新平臺、新機制得以建立,為金磚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堅實的經濟發展基礎和重要的金融安全保障。2015年,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開業,2016年便發放了超過1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成員國綠色能源和交通等領域項目。
當然,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遠不只是一個金融平臺。從經貿投資到教育人文,從性別平等到全球治理,南南合作中的方方面面都被容納在這一極具包容性的框架內。2016年的《果阿宣言》強調,金磚國家將尋求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聯系,打造一個更加包容和強大的合作平臺?,F在,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目光都聚焦于金磚國家,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承載殷切期待。
擴展和完善全球發展平臺,是世界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保障,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顯然屬于這樣的平臺。金磚國家聚焦的諸多議題,都與當今全球發展議題相契合。毋庸置疑,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已經成為全球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一步挖掘這一機制的潛力,讓金磚國家合作成為推動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的有力平臺,這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愿望,也是中國和其他金磚國家成員國正在做的。
51%
中國首條民營資本控股高鐵——杭紹臺高鐵PPP項目9月11日在杭州簽約。該項目預計總投資超過400億元,其中由復星集團牽頭組建的民營聯合體占股51%,中國鐵路總公司占比15%、浙江省政府占比13.6%。
點評:民資在中國鐵路投融資領域首次控股,打破了長期以來鐵路建設領域約束民營社會資本投資的“玻璃門”,在我國鐵路改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PPP模式是指政府與民營企業、社會資本簽訂長期協議,授權相關組織代替政府建設、運營或管理公共基礎設施并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近年來,已有許多民營資本通過PPP模式投身和布局基建領域,涉及城市軌道交通、區域綜合開發、高速公路、生態園林等領域。
我國鐵路運營此前長期處于相對壟斷狀態。2013年8月份,國務院出臺相關意見,提出全面開放鐵路建設市場,向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放開城際鐵路的所有權、經營權,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然而,由于沒有配套細則,很多政策遲遲無法落地,這導致社會資本投資鐵路的“天花板”“玻璃門”仍然存在。在較長一段時間里,社會資本在鐵路建設投資方面未能取得積極進展。
杭紹臺高鐵的開發建設,對如何提升鐵路的社會效益和產業價值,更好地進行鐵路周邊土地和商業開發,都具有重要示范意義。同時,杭紹臺高鐵PPP項目的簽約,對拓寬鐵路投融資渠道、改善投資環境,促進鐵路事業加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民資控股的杭紹臺高鐵項目,一旦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成功經驗,成為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的樣板,民營資本有望成為我國鐵路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這種局面的形成,將有利于鐵路總公司改善其資產負債表,使其未來發展更為穩健,也將促進中國高鐵“八縱八橫”網絡的順利建成,助力于我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
700萬人
9月15日,在農業部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表示, 根據農業部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底,各類返鄉下鄉人員已達700萬人,其中返鄉農民工比例為68.5%。
點評:從時代發展大勢來看,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整體上進入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統籌發展新階段。尤其是近些年來,一方面,大量沿海產業向內地農村轉移,使得中西部農村有了產業基礎,而隨著精準扶貧在全國范圍鋪開,大量的人力物力下沉到農村,這不僅為農民工返鄉務工提供崗位,也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更多市場機遇。另一方面,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產業融合項目的出現,讓農村能夠更好地融入整個國家的發展,城鄉之間暢通的信息、物流網絡,使得農村優質資源和城市消費市場的有效連接成為可能。農民工因了解城市需求,又熟悉網絡等現代手段,且在農村有田有地有社會資本,返鄉創業就能享受城鄉聯動的紅利。endprint
于是,在城市掀起熱潮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在鄉土中國獲得了另一種表達和釋放。截至2016年底,中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經達到8.1萬家,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萬億元,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近2萬家,超過100億元的企業達70家。從2012年到2016年,鄉村旅游接待游客增長13億人次,營業收入增幅達137.5%,呈現爆發式增長的趨勢,2016年鄉村旅游從業人員845萬人,帶動672萬戶農民就業增收。
但也要看到,農民工返鄉創業同樣伴隨著風險和問題。家庭積蓄有限、市場經驗缺乏、抗風險能力不足……小企業應對大市場,不會因為農民工身份而變得容易,反而可能更為艱難。同時,用地難、融資難、技術提升緩慢、人力資源短缺等因素,也是制約發展的短板。去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從簡化市場準入、改善金融服務、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等各方面,給予了政策支持。政府部門還可以發揮更多作用,微觀看,應保持農村土地、戶籍等制度的彈性空間,解決后顧之憂;宏觀看,要著力做好產業轉型升級工作,提供前景機遇。
4%
不久前,有媒體報道了教育部的“4%辦公室”,再次引發人們對中國教育經費的關注。這個2012年成立的機構,使命就是推動教育經費支出實現占GDP總量4%的目標。
點評:在中國教育發展改革的進程中,很少有過一個數字能如4%這樣,萬眾矚目.早在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首次提出4%的目標;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4.28%,實現4%的突破;此后連續5年間4%的目標全部實現,并于2016年首超3萬億元。一場從“追4”到“破4”再到“保4”的“攻堅戰”,兌現了財政教育投入要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的莊嚴承諾,彰顯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堅定決心。
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是世界上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水平的通行指標。對于擁有世界最大教育規模的中國來說,4%目標的達成格外重要、尤為不易。維持如此大規模教育的正常運轉,勢必需要持續穩定增長的財力保障。義務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保障,也需要用教育投入夯實公平和均衡發展之基。尤其是在過去幾年間,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中國的教育經費卻做到“只增不減”,打贏了4%的“保衛戰”,教育改革蹄疾步穩,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仍需清醒而理智的認知。放眼國際,4%的投入水平,距離世界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未來保持4%的投入強度,還需要付出持續的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