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實習記者 耿黎明
愛上中國茶 銘記怡人香
文_實習記者 耿黎明
我國茶產業是很有生命力的,茶產業發展起來也會是一件造福蒼生的好事

魯迅先生曾言:“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論好茶,中國有普洱、鐵觀音、烏龍茶、大紅袍等豐富品類;論品茶,喝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其歷史追溯久遠。中國茶文化底蘊豐厚,但我國茶企品牌蜚聲國際者寥寥,發展之路也不那么盡如人意。近年來,“七萬家中國茶企敵不過一家立頓”的說法甚囂塵上,中國茶產業要想獨辟蹊徑走出自身的品牌發展之路遠沒那么容易,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茶企品牌發展走向,《中國品牌》記者采訪了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茶文化產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如良。
《中國品牌》:中國茶文化產業委員會成立于2015年4月,請您談一下其成立的初衷及背景?
王如良:我們常說,東方的一片樹葉,西方的一粒葡萄果。茶文化是我國的核心文化之一,從民族性格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見一斑,茶作為必需品,是禮儀也是道場,其涵蓋意義非常深遠,但茶行業的協會還是比較少,過去主要是茶葉流通協會,范圍主要涉及流通方面,茶行業從種植到生產,從營銷、文化塑造到國際化,是一個特別大的體系,而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茶文化產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中茶委”)的成立可與之很好地互通有無,共促茶產業向好發展。如今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推進,中國茶文化一定是要走向世界的。在這樣大背景下,成立中茶委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所以大家一拍即合,向文化部提交申請,成立中茶委,隨后很順利地批了下來。
《中國品牌》: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但在品牌塑造方面還比較弱,有觀點稱,中國茶產業發展處于 “七萬家中國茶企敵不過一家立頓”的尷尬境地,您覺得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在哪里?
王如良:我國茶品質應該是世界上最好的,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敵不過立頓的說法,這其中最關鍵一點是當初我國茶產業發展主要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沒有集約化的茶園,規模也比較散。沒有注重品牌方面的塑造,即使有品牌也是地域品牌,不是企業品牌,也不是行業品牌,這就導致茶產業的發展非常受局限,銷量自然受影響,加起來也只是整個茶市場的一個零頭,所以大部分茶企只是賣初級農產品。不過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發展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改觀,但中國茶產業要實現良好發展,塑造自身的品牌影響力絕非一日之功。
《中國品牌》:現在很多茶企在尋求創新發展的新路徑,時下小罐茶大熱,有人說小罐茶是中國茶文化的未來,對此您有何看法?
王如良:我個人認為,拋卻簡單的品飲,小罐茶禮品化,作為品牌來塑造是很好的方向,提升包裝、文創,提升其檔次和品位,這點我是非常贊成的,小罐茶做了一件比較好的嘗試,但也有很多問題存在。
第一,價格定位有點過高,從長久發展而言,一盒茶一兩多,售價在1000元左右,這樣高的價位只有少部分高消費群體能買得起,比如一些大企業領導待客使用,長期來看,盈利的話還是比較難的;第二,小罐茶的茶葉包裝對于有些茶葉并不適合,比如普洱茶和白茶,可能需要更多地跟空氣接觸,同時需要后期轉化,小罐茶只能是及時消費,儲存的功能減弱了,而很多茶類是儲存時間越久品質越好的。第三,從文創角度來講,我還是比較贊同的,因為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形成一個多產業融合,這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但至于小罐茶能做多大、發展多久,還是值得商榷的。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茶文化產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如良
《中國品牌》:中國茶企發展應如何樹立自身的品牌影響力?
王如良:我國茶葉覆蓋范圍比較廣泛,產業鏈也很長,現在我們知道的很多茶品牌都是流通品牌,不是茶本身的品牌,目前上市的企業,流通品牌倒是有幾家,如天福茗茶、八馬茶業等上市企業。茶葉品牌的塑造,各有各的辦法,但總體來講,首先是要定義好自己的消費人群,研發出好茶品,要有大的銷量。其次,要有能體現自身文化的包裝,把體現茶企自身的文化底蘊挖掘出來,以此提高茶葉的品牌認知度。再次,引進資本,對于加快茶企發展,提高其品牌影響力有很大助益。
《中國品牌》:中國茶企應從哪些方面發力來吸引資本?
王如良:首先,要有比較優質的茶山,有機和好的環境;其次,要塑造優質,有辨識度的產品;最后,要更多地從文化底蘊和創新意識方向發力。比如在生產環節,可以通過眾籌、認養茶樹、茶山、茶旅游等一系列的方式帶動,把前端資源開發出來,這樣有助于吸引資本的注入。比如企業有很多儲存的茶,就可以向資本證券化方向發力,或者在營銷環節,采取供應鏈金融、流水貸等一系列的方式,同時中茶委也在盡可能通過協會的優勢,更好地了解茶企和茶商的需求,以此來對接資本。
《中國品牌》:中國很多老字號茶企在今后發展過程中應如何樹立自身的品牌優勢,以及創新型茶企在市場發展過程中應如何做大做強?
王如良:第一,在文創方面,可以結合日、韓等國家的文創經驗,這就需要系列化來做,這方面我們也在跟別的國家合作。既要清新化,又要有文化色彩;既要成本低廉,又要節省資源,包裝要可降解、保護環境。如果這方面做好了,那么茶企發展會有一個大的飛躍。現在茶葉只能是品過方知好壞,如何保證產品統一化是茶企發展需關注的重要維度,比如統一包裝、統一品質,精益求精的做好。這是引領茶葉發展大的引擎,不品牌化是難以長久發展的。
第二,互聯網化方面,我們爭取做一個茶行業規范的電商平臺,這個平臺不像酒類平臺集中度高,但難度大也要做,也可以逐步從垂直化角度著手。
第三,金融環節,可以打造茶葉的交易指數,沒有一個成型的定價機制和交易指數很難實現品牌化、大宗化,比如每天動態地來發布價格指數,讓消費者敢于去買,且有助于保證產品的品質,有助于消費者有一個非常明晰的標準。這個指數可能會有一定波動,這是因為要根據當年的產量、品質來抽樣、評估。還有一部分可實現多元化,比如拍賣或收藏,這樣茶行業可以有一個相對的標準和文化的溢價。當然我們也會助力一些好的茶企上市,在融資方面可以幫助茶企、茶商們對接更多的資源,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發展。

第四,儲存方面,茶葉是消耗品,甚至可以說是巨額的消耗品,儲存起來之后,可以作為“一帶一路”的貨幣,人民幣不是不可以流通,只是容易引起別國的抵觸情緒,拿孔子學院來講甚是,因為這相當于是政治輸出、價值觀輸出。但茶葉大家都喜歡喝,“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沒有不喜歡喝茶的,尤其是中東國家,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茶葉的輸出,既能成為國際化的貨幣,同時也能輸出中國的茶文化。
第五,茶葉應向時尚化、精細化方向發展,比如打磨成超細粉,也可以提純出來,把茶葉中有益的物質入藥、入食品,茶葉用在食品領域會有百倍、千倍的數量級,這樣使用量就會大大增加,用在研究藥品和食品領域,這是一個比較有發展潛力的一個方向。
《中國品牌》:未來中國茶產業的發展會是一個怎樣的前景?
王如良:從茶行業整個產業鏈角度來講,多產業鏈融合,品牌化發展,金融互聯網化,走出國門,這是必然的趨勢,也是很好的方向。茶行業發展可以賦予的文化內涵是多方面的,發展的趨勢也是多角度的,比如茶旅游在我國的發展前景也是一片大好,可以從深度旅游、茶文化的塑造、茶儲存等方面著手,形成一個比較好的產業鏈,以此,茶行業會向良性軌道發展。
茶行業發展最終是要實現全民喝茶,這樣茶產業才能更好地發展起來。便宜、快速、標準化,百姓敢買,才能喝得健康沒有后顧之憂,這是茶產業長久發展的方向,我國的茶產業是很有生命力的,茶產業發展起來也會是一件造福蒼生的好事。
讓世界愛上中國茶,讓世界銘記這怡人香,中國茶最終是要走向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