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暉 向陽春
(湖南省新晃縣林業局 湖南新晃 419200)
生態林業產業化模式在扶貧攻堅中的作用分析
尹曉暉 向陽春
(湖南省新晃縣林業局 湖南新晃 419200)
森林生態經濟學研究的根本內容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獲取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生態林業生產需要隨著森林經營發展,讓生態環境實現良性循環。在注重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出林業產業在扶貧攻堅這方面的建設作用,切實讓廣大貧困農民獲得實惠。
生態林業;產業化模式;扶貧攻堅;分析
碧朗村位于新晃侗族自治縣的東部,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四季分明。屬于新晃侗族自治縣貧困村,總面積29050畝,其中耕地12800畝,林地15031畝,建設用地1219畝。耕地類型包括水田、旱地,分別是3512畝和9288畝,林地包括喬木林地以及經濟林地、灌木領地;按照坡度進行劃分,有 0~5°65 畝,6~15°313 畝,16~25°635 畝,26~35°5642 畝,35°以上7754畝。優勢樹種有杉木、馬尾松、針闊混交林、闊葉林;根據起源可以分成人工林、天然林。全村共有人口數3969人,1039戶。其中貧困戶有309戶,貧困人口1285人,占總人口數的33%。
碧朗村水田主要分布在山腳至半坡地段平均日照少,旱地主要分布在半坡至山頂部位,土壤質地為沙壤土土壤蓄水能力差,每種林地類型的經濟效益都不高。
調查統計顯示碧朗村每畝林地收入不超過200元。35°以上林地8008畝,占林地面積53.27%,26~35°5642畝,占林地面積的37.54%,25°以下1382畝,占林地面積9.19%。
該系統屬于復合等生態系統,其具體組成情況如表1所示。
(1)該模式可以根據主型劃分為兩種類型:①將農業作為主型,按照寬行間距種植樹木,行間可以種植農作物,該類型主要發揮林木的小氣候效應,可以讓農業產量保持較高水平、產量穩定,在平原農區、三北農牧區應用這一類型;②將林業作為主要內容,在造林之后,經過三五年林地之間的空隙就會變大,可以在這里種植農作物,增加一些經濟效益,還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及土壤等資源,通常林分郁閉后就會停止種植,會將重點放到林分經營上[1]。

表1 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組成結構表
(2)“林-牧”復合型模式,該類型林下地方會種植牧草,或者是將樹木在中在原有的草地上,林木之間呈不均勻分布。樹群或者是樹叢的分株則是依據林木和牲畜之間的關系,包括生長及互補,對林間空間進行充分利用,進而實現林木茂盛,土地肥沃的目標。
(3)“林-副”復合型模式,該模式下林間用來種種植藥材、木本經濟作物、食用菌等,這些藥材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可以為農民增加很多的經濟效益,林藥的復合形式經營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在地理栽培食用菌效果也非常好,其只需要較少的投資,就可以很快獲得收益,且栽培技術很簡單,還可以對土壤進行改良,讓土壤肥力增加,進而促進林木的生長。
立體農業也被叫作農林業、混農林業等,就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在統一土地經營單元中將農業和林業進行有機結合,按照一定的時序在空間中用不同的方式對它們進行配置,對它們進行規范、統一化的管理,是一種有效的土地利用系統集合。我國經過發展已經實現各類農林間作模式帶網片點合理配置,將多樣的林種及樹種進行有效結合,實現空間上有層次、時間上有序列的,兼具三大效益的農林復合體系。立體農業除了增加較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之外,還有效改善生態景觀,可以一定程度上調節農業生態環境,在土壤肥力、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等方面都獲得了限制的提升及改善。
根據扶貧攻堅的要求做到一村一品,經統計,碧朗村種植金秋梨821畝,米貝鄉種植金秋梨面積達5000多畝,主要問題是銷路不暢,優點是金秋梨在這個區域生長良好,畝產達到3000kg,主要發展空間碧朗村有旱地8835畝,周邊村擁有旱地達3萬畝。采用“公司+農戶”的方式,與果品加工集團聯姻,引進果品加工單位,確保金秋梨不愁銷路,就能使金秋梨種植業得以發展,生態林業產業化模式,確定新晃縣米貝鄉碧朗村主導產業為種植加工業。
如種植金秋梨產業可以實施,項目面積9656畝,金秋梨林下可種植牧草。按1畝牧草飼養1頭牛,兩年可出欄1頭牛,每頭牛可賣10000元,純收入6000元,每戶年種植5畝,每年可計收入15000元。按1畝牧草飼養4頭豬,每頭豬可賣2000元,純收入1000元,每戶年種植5畝,年養豬20頭,每年可計收入20000元。林-草模式鞏固扶貧攻堅成果,促進畜牧業的發展。
經統計,26~35°5642 畝,占林地面積的 37.54%,25°以下1382畝,占林地面積9.19%。其中100畝連片的16塊,50畝連片的32塊,充分利用相對集中的林地,飼養山雞、山羊等,有效增加貧困戶收入。
經統計,35°以上林地8008畝,占林地面積53.27%,占碧朗村總面積的27.57%。由于該區域坡度大于35°不便于林業生產經營,納入天然商品林停伐補助,做到保證了生態建設,又獲得了國家資金補償,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生態林業產業化模式中需要注重和諧發展,通過林業和不同類型植物、產業類型等進行搭配,增加社會、經濟效益,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李青松,陳洪.基于生態產業化的林業發展模式構想[J].現代農業科技,2012(16).
F326.2
A
1005-7897(2017)20-0184-02
2017-9-20
尹曉暉(1970-),女,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林業技術工作。
向陽春(1980-),男,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林業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