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客棧

在《西游記》中,“三打白骨精”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既有敵我之間的斗爭,又有團隊內部的矛盾,其中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與唐僧的緊箍咒之間的矛盾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眾所周知,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煉成了火眼金睛,看妖精一看一個準兒,但讓人感到憋屈的是,每到這時,唐僧就會跳出來嘮叨一通,不管悟空怎么解釋,唐僧就是不信,惹急了還念上一段緊箍咒。按理說,悟空有火眼金睛這樣的獨門高精技術,作為領導的唐僧應該給他充分發揮才能的平臺,而不是讓英雄無用武之地。
不過,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唐僧的做法也許就能理解了。在取經團隊中,悟空的火眼金睛是獨門絕技,如果唐僧把這個鑒別妖精的任務完全交給悟空,自己從來不過問,那么會發生什么樣的后果呢?
開始時,作為一個技術高手,能得到領導的充分信任,悟空肯定很高興,他也會利用自己的優勢去漂亮地完成任務,但時間長了呢?悟空心里多半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反正領導也看不懂,還不是我說什么就是什么?于是……這樣的悲劇并不少見。因此,正是因為唐僧沒有能力鑒別真假,才會時不時地敲打一下悟空,讓他心存畏懼。這也算是無奈中的妙招了。
歷史上有很多類似的例子。一次,宋太宗想找個人去遼國辦點事,就讓宰相呂蒙正推薦一個合適的人。呂蒙正是宋初名相,工作能力極強,接到任務后,就在人才庫里一扒拉,選了一個人,把資料給宋太宗送了上去。宋太宗一看,這人做個小官還行,出使遼國這樣的大事哪兒行?就給否定了。第二天,宋太宗又問呂蒙正有沒有合適的人,呂蒙正又把這個人的資料送了上去。宋太宗一看,又給退了回去。第三天,宋太宗又問起這事,結果呂蒙正送上來的還是那個人的資料。這下宋太宗火了,把資料一把扔在地上,說:“我已經否定兩次了,你怎么這么固執啊!”呂蒙正不慌不忙地把資料撿起來,說:“陛下,不是我固執,而是陛下您對這個人不了解而已。如果我順著您的意思換一個人,也不是不可以,但以我的判斷,這次出使遼國,他就是最合適的人選。”話說到這份兒上,宋太宗也只好同意了。事實證明,呂蒙正推薦的這個人確實是非常適合的,事后宋太宗也非常滿意,給了他一個大大的紅包。
宋太宗的處境跟唐僧很相似,在極其優秀的下屬面前,如果自己不懂怎么辦?是完全放權,讓他們自由發揮,還是適當地收一下權?放權,痛快是痛快了,但隱患也不小,說不定哪天就會引火燒身。那就適當地收一下吧,你不是認可這個人嗎?那我就否定你兩次,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認可,如果真的認為非他莫屬,你自然會堅持到底,而如果只是心血來潮,那就知難而退吧。這就是領導的“否定”之術。
在現代職場中,這樣的例子也并不少見,以至于有人認為領導最重要的本事就是“否定”下屬——否定他未經考察信手拈來的想法,否定連他自己都不敢堅持的想法……最后存活下來的,才有可能是真正適合的。所以,當你的方案被領導否定的時候,先別急著抱怨,想想你的方案是不是真的值得堅持。
編輯/夕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