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斯
中歐內陸國家奧地利,東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與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亞接壤,西靠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是德國和捷克,堪稱九國通衢,是歐洲的心臟。
奧地利的國土面積僅為8.38萬平方公里,比中國的浙江省還少1.82萬平方公里;人口僅有875萬,比中國的海南省略多出25萬人。這樣一個小國,且不說中世紀奧匈帝國的輝煌,就當下的經濟發展程度、社會治理狀態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情況來說,堪稱是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到這個發達國家來旅游,不但可以看到青山綠水、名勝古跡,觀賞羅馬式、巴洛克式、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式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杰作,而且可以感受到音樂王國的音樂史詩和因音樂而生的人文景觀。游人走在奧地利的土地上,仿佛能夠聽到若古若今的“五線譜”那悠揚的旋律。奧地利,不愧是一個用“五線譜”鋪就的音樂博物館。
莫扎特與金色大廳
奧地利交通極其發達,又是簽證的“申根”國家,入境的路線頗多。我們一行由捷克南部的布杰維尼采出發,經行230公里即到達奧地利古香古色的薩爾茨堡市,開始了6天的奧地利觀光旅游。
薩爾茨堡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大師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因而城市的音樂氣息濃重。跨過捷克的國境線,路頓時開闊了,大地無縫隙地對接著綠色地毯,網狀式農田顯得縱橫有序,鄉間農舍展示著五顏六色的身姿,點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汽車淋著朦朦細雨,勻速前行。車箱里,導游喋喋不休地介紹著奧地利的前世今生,講述著城堡、教堂、修道院與音樂的故事。說罷,開始播放以薩爾茨堡米拉貝爾花園、修道院為背景的《音樂之聲》的影片,讓我們一行在聽著修女瑪利亞帶領5位兒童齊唱“追求自由”的歌聲中,感受人類那共同的語言——音樂的無窮魅力,激活每位游人的音樂細胞。
臨近城區,遠遠地看到哥特式教堂的雙塔在半山腰伸向云端,街路上由石雕裝飾的樓房比肩接踵,與車擦身而過。旅游大巴車不能開進老城區,我們頂著毛毛細雨步行走過架在薩爾察赫河上的人行橋,來到薩爾茨堡的老城區,親眼領略老城區的“古”、米拉貝爾花園的“艷”和莫扎特廣場的“凝重”。走過黑又亮的大鐵門,眼前一片萬紫千紅春滿園,說不清名字的各種鮮花,由顏色、由花枝、由體型組成幾何形態的花壇,向游人表達著不同的主題;花海的四周高低錯落地凝固著各種動物雕塑。站在中央甬道向左邊山腰望去,一片城堡式建筑在雨霧繚繞中若隱若現,那就是電影《音樂之聲》的取景地——薩爾茨堡修道院;仰視右邊的山崗,一幢米黃色的石頭樓映入眼簾,那就是當年一位主教養情人的地方。導游介紹,本應六欲皆空的主教蓄謀建造了這座情舍,并且經常幽會,同他的情人生了7個小孩,由此,這位主教在宗教界身敗名裂,受到了教規的懲罰。米拉貝爾花園的原名以主教情人的名字命名,只因主教接任者為了掩去這段不光彩的歷史,將其改名為米拉貝爾公園,并且延用至今。
薩爾茨堡人說:“莫扎特是上帝賜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禮物”。薩爾茨堡古城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坐落在老城區中央的莫扎特廣場,以莫扎特雕像為中心,分布著他的出生住地以及以莫扎特命名的咖啡館,動靜結合地述說著這位音樂奇才與這座古城千絲萬縷的聯系。站在令人肅然起敬的雕像前,導游向我們簡略地介紹了莫扎特的生平。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莫扎特廣場北側的一幢樓房三樓中的一個房間里,他的父親列奧波德·莫扎特是一位宮廷小提琴演奏手,并且擔任宮廷樂隊副隊長。天才的小神童莫扎特早年得益于他父親給予他的音樂啟蒙和實際指導。莫扎特由于音樂才華出眾,受到女皇的寵愛,6歲就到美泉宮給皇室達貴演奏小提琴,曲律終了,莫扎特竟自信地撲到女皇的懷抱,并且親吻了女皇的面龐。莫扎特曾經到歐洲參加鋼琴樂隊巡回演出,在實戰中樹立了莫氏音樂風格,創作出600多首宗教和非宗教題材的聲樂器樂作品,給人類留下了永不過時的音樂佳作。
青年時期的莫扎特,演技和作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他來到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同當時的一批音樂大師們,活躍在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舞臺上。相傳,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音樂殿堂——維也納金色大廳,即為紀念莫扎特及其同時代的音樂大師所建。如今,到維也納金色大廳聽一場莫扎特樂團演奏的音樂會,是世界五大洲游人到維也納觀光的標配,我們一行幸運地趕上了演出檔期,于8月9日晚走進了這座令人敬仰的金色大廳,聽上了一場令人陶醉的莫扎特音樂會。
金色大廳是一座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筑,外面呈紅黃相間色彩,主體為四層建筑,不顯華麗,卻透著一種內斂和莊重。步入廳內,別有洞天。金色的廊柱、金色的穹頂、金色的舞臺,在兩排十盞水晶大吊燈的照耀下,那才是真正的金碧輝煌。這座外表低調、內飾壯觀的音樂殿堂,由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于1870年親手埋下奠基石,作為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的固定場所使用至今,歷經近150年的風霜雪雨,風韻猶存。
看金色大廳的建筑本體,令人嘆為觀止;聽莫扎特樂團演奏的音樂節目,令人如醉如癡。1997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一家觀看了莫扎特樂團的演出后,夫人希拉里說,這場音樂會給她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她第二天開始勸說美國代表團來聆聽莫扎特樂團的音樂會。
音樂會晚8點30分準時開始。演員們上身著或莊重、或華麗、或夸張的各具特色的長褂,下身著黑色過膝褲,腳蹬長靴,一套中世紀的服飾登臺亮相,淡黃色頭發頂著莫扎特式發卷,依次落坐,頓時整個殿堂鴉雀無聲,迎賓曲奏鳴。大廳沒有任何現代擴音設備,真正原汁原味且又震撼的旋律,在大廳中回蕩,在耳邊流淌。莫扎特喜愛的《小夜曲》終了,一對男女歌手又獻上了《費加羅的婚禮》,還有小提琴二重奏《魔笛》,其音之美妙,其樂之悠揚,在觀眾的腦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記。節目演盡,本應曲終人散,但是,觀眾的掌聲一浪高過一浪,大有不見返場不停掌的氣勢,盛情難卻,樂單外送上三曲,觀眾情猶未盡。指揮者將指揮棒拋向觀眾席,寓意棒已離去,演奏只好做罷,演奏團隊鞠躬謝幕。
當我們走出金色大廳,借著金色燈光回眸一望的那一刻,我想到的是花上100歐元,聽一場以莫扎特作品為主的音樂會,值了;不遠萬里來到奧地利,觀瞻了金色大廳的音容飾貌,不虛此行。endprint
英雄廣場與美泉宮
繪畫,是靈動的音符;雕塑,是凝固的音樂。在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但曾經有莫扎特、約翰·施特勞斯、舒伯特、伯朗姆斯、貝多芬等一批世界頂級音樂大師在此創作和生活,而且也是韓森、貝爾尼尼、尼古勞斯·帕卡西等一批世界著名建筑大師,格雷格里奧·吉利埃米、龐培奧·巴托尼、約翰·菲爾德南·赫岑夫和提香等一批繪畫大師施展才華的舞臺。現在的維也納,老城區分布著哥特、巴洛克、神圣羅馬和文藝復興各種風格的建筑杰作,街頭雕塑、園林小品、泉水噴池隨處可見,宗教的非宗教的各類名家油畫裝飾著古老的樓、臺、亭、榭。維也納這座古城,儼然是一座音樂、美術、建筑的博物館。其中,最著名的還數英雄廣場(霍夫堡廣場)和建筑于文藝復興時代的美泉宮。
從金色大廳的街面向西,途經國家歌劇院,來到奧地利和整個歐洲著名的英雄廣場。走近廣場的牌坊門,轉身向南望去,左右兩側對稱建有兩座白墻綠頂的日字樓,從兩座建筑物中央分別高高聳起的“蔥頭”圓頂可以判斷,這是一款兩幢相同的羅馬式姊妹建筑。東側的建筑群為現代藝術博物館,西側的建筑群為自然史博物館。這兩座博物館,是為陳列哈布斯堡皇室家族規模巨大的收藏品而建的。從體態龐大、宏偉壯觀和充滿藝術氣息的外表可以斷言,它的內飾也是一定很精美。
站在兩座博物館的中軸線再向南方的盡頭望去,那是舊時的皇宮馬廄,內廷辟為各具專業特色的博物館。向北走過大宮門,就到了英雄廣場的核心地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立面呈半圓形的三層建筑群,導游介紹說:“那就是霍夫堡宮,也是維也納的新城堡”。現為國家圖書館、紙沙草文稿博物館、艾菲索斯博物館和古樂器博物館。外立面的半圓形廊柱群,是借鑒古羅馬梵蒂岡大教堂廊柱群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大雕塑家貝爾尼尼廊柱群的設計理念。廣場的東西兩側,分別聳立著高高在上的武士駕馭戰馬飛奔的銅像,這是奧地利的兩位民族英雄。東側為尤金親王,西側為皇帝弗朗茨二世。新城堡的對面,是開闊的大花園,蕎灌簇擁、百花爭艷,其間點綴著具有歷史典故的雕塑和由植物排列組合的園林小品。這處大花園的位置,是給新城堡的二期工程預留的建筑用地,只是因為后來國庫空虛,沒有成行。由此可見,現今辟為大花園,實屬不得已而為之,或者叫做對建筑的補白。
英雄廣場的北半部,以蒙托耶爾宮為分界線,以北為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建筑群。其間,坐落著米夏艾爾宮、茜茜博物館、西班牙宮廷馬術學校,還有淹沒在古代、近代建筑群中的、常常被游人忽略的現任總統府和總理府。廣場的北半部建筑群與南半部建筑群的不同之處不單體現在建筑年代的差異,而且也體現在建筑頂端的色彩上。南半部的建筑群為白墻綠頂,北半部的建筑群為白墻紅頂。
目測維也納英雄廣場占地面積,可能與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占地面積不相上下。英雄廣場是大廣場套著小廣場,其中散落著約瑟夫廣場、馬利亞·特蕾西亞廣場和米夏艾爾廣場,整個廣場建筑群的建筑,縱經13世紀到20世紀的近800年時光,因而堪稱為一座建筑史博物館、藝術史博物館和園林設計史博物館。面對數目眾多的博物館、展覽館和藝術館,游人的時間有限,只能望館興嘆,選其精華而覽之,不得不留下此行的遺憾。
英雄廣場是個特色鮮明的建筑群。而聞名于世的美泉宮,是一座同法國盧浮宮相媲美的建筑杰作。到維也納游覽美泉宮,能看到的是以美泉宮為主體,包括凱旋門、棕櫚屋、植物迷宮、皇太子花園在內的美泉宮城堡景區。游這座宮庭莊園,能看到宮廷建筑中的雕塑和皇室彩畫,能看到把植物園林做成藝術珍品的皇家花園,能看到宮廷內與廣場上的天人和美。維也納的美泉宮,是到奧地利旅游者一個必看、一個值得看、看后還想看的地方。
地處維也納城區邊緣的美泉宮,歷史上曾經與城外森林接壤,當時作為皇族的狩獵行宮。哈布斯堡王朝歷史上最為著名、最具影響力的統治者瑪利亞·特蕾西亞把它擴建為一座建筑與美術相融合的夏宮,美泉宮自然成為了她喜愛建筑、善于裝飾、追求奢華的杰作。她作為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國的國王,曾經的奧地利大公,在這座宮殿里處理朝政,主持各種招待和慶典活動,度過了人生的輝煌年華。
美泉宮莊園由宮前廣場、主殿、中央花園、山丘上的凱旋牌坊門、棕櫚屋、羅馬廢墟、女河神水池雕塑、海神泉和動物園組成,是一座占地160公頃、平面設計考究、園林氣息濃厚的頂級莊園建筑群。哈布斯堡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于1830年在此宮出生,他人生的大多時光在此宮度過,1916年駕崩于此。宮殿的主體為四層建筑,殿內彰顯瑪利亞·特蕾西亞所鐘情的獨特風格,其特點是新洛可可式的豐富形式,包金家具和菠蘿紋木材,廣泛采用了白、紅、金的三色組合。全宮有1400余個房間,可供游人參觀的為40個房間,游人通過佩戴4種語言的解說器,了解每間房的功能及用途、裝飾裝修特點、材料材質和曾經在這個房間中所發生的大事要事。
大畫廊是美泉宮的核心。其長43米,寬10米。米黃色的墻壁,流金溢彩的裝飾,發著耀眼光芒的巨型吊燈,天穹上三幅巨型油畫……即使用富麗堂皇來形容,也不及它的極品風范。即使在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民主共和以后,這個大廳依然沒有失去其政治地位,依然是一些重要宮廷活動的首選場所。據介紹,在國際形勢呈現冷戰特點的1961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巨頭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在此廳舉行了歷史性會談。
在皇帝弗朗茨·斯蒂凡的寢殿隔壁的一間書房里,我們看到了“中國元素”。解說詞說:1765年,弗朗茨·斯蒂凡意外去世,瑪利亞·特蕾西亞主持將這間房改造為紀念堂。整體房間所有墻壁上貼的黑漆板,是從中國北京購得,還有由中國越洋而來的各種瓷器用具,陳列在立柜或茶幾上。觀瞻這間屋子,使游人記憶深刻的是意大利美術大師龐培奧·巴托尼創作的油畫,其中一幅展現了弗朗茨·斯蒂凡作為統治者所表現出的至高無上的威儀。
皇宮花園的東邊坐落著于18世紀末由約翰·費爾德南設計建造的具有浪漫主義氣息的羅馬廢墟,在四方型水池中央,佇立著多瑙河河神和恩斯河河神的塑像。在涼亭山腳下的海神泉,是取材于羅馬的一段神話故事。雕塑主體是海神尼普頓手執三叉戟正襟危坐,下邊是由女河神、海馬和半魚半人神組成的隨從隊伍的雕像群。endprint
漫步在皇宮花園旁的沙石路上,欣賞在陽光下可以發生彩虹的噴泉,順著綠草如茵的小徑蹬上小山丘,近距離感受凱旋門牌坊,轉身俯瞰富有各種幾何圖案所組成的皇宮花園,這種無憂無慮的消遣和空氣中飄移過的芬芳,著實令人流連忘返。
據資料介紹,這座聞名遐邇的皇宮及園林建筑群,也曾經有過衰落。在1992年,政府指定由美泉宮文化運營公司接管,開始大規模修繕。其中,大畫廊的修復工程耗資巨大。如今的美泉宮,成為了展示建筑、雕塑、繪畫和園林景致的珍品。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包括動物園、棕櫚屋在內的美泉宮全部區域,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參觀美泉宮,令人不得用中國人觀念理解的是,這座至高無上的皇家莊園廣場花園部分,早在1779年,瑪利亞·特蕾西亞就頒發告示,對國民開放。同年,約瑟夫·艾特樂寫道:“女王偉大,居住于此,一切因而氣度非常。宮堡巍峨,裝飾精美,品味典雅。女王開明,皆仆皆準踏足仙境,萬民敬仰”。
瓦豪景區與特色小鎮
到奧地利旅游,要看城市的音樂之美、雕塑之美和建筑之美;要看鄉村的青山綠水、田園風光和特色小鎮。被中國旅游公司開發的,也是被游人青睞的,是瓦豪風景區和哈爾施塔特小鎮。
奧地利的瓦豪風景區,位于阿爾卑斯山北面的平原與丘陵的過渡地帶,由于有“山巒、河流、城堡配,葡萄美酒水晶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瓦豪景區,靜靜的多瑙河由西向東緩緩流淌,河道雖然不寬,但是,仍有較大型的游船載著觀光客在平靜的河道中移動。河床兩岸是連綿起伏的青山,漫山遍野的葡萄架順山勢而立,整整齊齊地形成一排排青紗帳。山腰間不規則地散落著高低錯落的村莊,偶然可見到山中有綠樹掩映的城堡、城門或者不知所用的廢墟。車沿著崎嶇的山路隨著河道的走勢并行。看著與我們并行的游船,我在想,這時的船客可能會產生“兩岸青紗戀不住,我舟已過萬仞山”的感覺。
旅游車與多瑙河水同向勻速并行了30多公里,車內的導游又出新招,開始給我們講著瓦豪地區的葡萄、葡萄酒和葡萄酒莊的故事。從水果葡萄與釀酒葡萄品種的不同,講到干紅葡萄酒與干白葡萄酒釀造的不同;從葡萄生長的特性,講到與地理、氣候和栽植的要求;從瓦豪風景區葡萄酒的優點,講到歐洲葡萄酒的供需情況。導游的“功課補習”完了,我們這支隊伍由靜轉動,下車游覽河岸風光,仰視古堡廢墟,走向釀酒、品酒、賣酒的特色小鎮。
這個由多瑙河滋潤、得益于葡萄酒的特色小鎮,栽葡萄、釀葡萄酒、賣葡萄酒是人們謀生的主要產業。住戶前店后廠,栽、釀、賣一條龍,一些專業戶的產品還創出了走出奧地利、聞名歐洲的品牌。我們這支隊伍由于要多次轉車、轉機,液體產品難帶,自然是看得多,買者廖廖。倒是三五成群的歐洲游客,在店鋪的品酒室斟上一杯,品著酒,談著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愉快地消磨時光。
翌日 ,我們的行程是游覽世界名鎮——哈爾施塔特。這個小鎮生長在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山崖之間,背靠青山,前涎一泓清潭,是典型的依山傍水,世外桃源。我們在車上遠眺,山腰一小鎮若隱若現,碧水、小鎮、青山、云霧四層分明,好似一幅立體的山水油畫。下得車來,迫不及待地走向哈爾施塔特湖邊,湖清見底,湖面有三五成群的白天鵝在游弋。抬頭翹首,只見小鎮五顏六色的房舍,窗下吊著姹紫嫣紅的花籃;再抬高眼界,小鎮的上空似云似霧又似山,一尊巴洛克風格教堂的尖頂,直沖云霧之間,頂端的“十字架”仿佛隨著云霧在飄移。
小鎮景色絕佳,生態優美。但是,步步登高的石板路極其狹窄,房舍依山勢而建,右邊的與人平齊,左邊的高高在上。走過一家緊挨一家的特色小店,經過小鎮中心廣場,繼續拾階而上,大約20分鐘可達小鎮之頂。由于空間有限、道路狹窄,有主人將已經結果子的梨樹順著墻壁一枝一枝的固定在墻上,將立體的活立木硬是變成了平面畫卷。由此可見,狹窄,也是一種美,而且美得是那樣的自然,那樣的時尚,那樣的獨樹一幟。
小鎮源于鹽礦,由鹽而興,先有鹽礦,后有小鎮。形態各異的罐裝鹽,以鹽為結晶體的紀念品,是小鎮為游人打造的特色禮品。沿著兩邊布滿荊棘的山路走上去,還有一處鹽礦博物館,如果時間允許,游人還可以領略以鹽興鎮的歷史。
鎮小,一步一景,走得很累了,來到中心廣場,走進咖啡屋,點上一杯卡布奇諾咖啡,稍息,又轉到湖邊的西餐廳,點上一盤烤魚、一盤沙拉、一杯啤酒,算是補充了給養。
團隊集合,清點人數,我們行進在返回布拉格的高速路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