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力平
歷史上的北京是如何命名道路街巷名稱的?古代的路牌又是個什么樣兒?
老北京地名命名大致分為五類
我國地名起源很早,可以說有了文字便有了地名。先秦時期的古籍《山海經》中已經有了“山名”“川名”之類的名詞。“地名”一詞最早出現在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周禮》中,《周禮·夏官》記載:“山師,掌山林之名。川師,掌川澤之名,辨其物與其利害,而頒之于邦國,使致其珍異之物。邍(yuán)師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邍、隰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這里的“地名”含義與現今的“地名”語意大致相同,而其中的“山師”、“川師”和“邍師”則是古代掌管地名的官職。
地名的命名從古至今一直在發展中。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墨子即提出了“取實予名”。他認為,“名”要依據“實”來確定,“名”必須與“實”相符。南宋學者王觀國在《學林》中吸取了古代命名思想,總結出古代州縣地名命名的四大原則,并使地名的命名“規范化”和“系統化”:“或由山名,或因水名,或因事跡而名之,非此三者而以意創立,則必取美名。”
北京建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武王封薊”的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現在已有3000多年,在城市發展中逐漸形成一套地名命名的標準和規范。歷史上北京地名特別是北京城里的街巷名稱到底是如何命名的?《北京傳統文化便覽》一書概括出了五大類:一、官定民承;二、俗成官認;三、官定與俗成并行;四、俗成官改;五、官定官改。也就是說,第一類地名是官府命名,民眾接受并使用,如“西單(牌樓)”“西四(牌樓)”“東單(牌樓)”“東四(牌樓)”之類;第二類是老百姓約定俗成、官府認可的,如“豆腐巷”“羊圈胡同”“門框胡同”等;第三類是官府命名的和百姓俗稱的并存,如“正陽門”是官名,老百姓俗稱“前門”;“厚載門”“北安門”“地安門”是官名,老百姓俗稱“后門”;第四類是老百姓約定俗成的地名,官府予以更改,如“苦水井”改為“福綏境”,“屎殼郎胡同”改為“時刻亮胡同”等。第五類是官府命名的地名,此后官府又予以更改,如北京城門元代的名稱到了明代大多被更改了,“麗正門”改為“正陽門”,“文明門”改為“崇文門”,“和義門”改為“西直門”等。
從明清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雖然北京歷史上曾有過多次地名整頓,但如上這五種大致的“原則”并無多大改變。
北京街巷地名最早源自唐幽州城“坊額”名稱
北京道路街巷的命名沿襲的是唐幽州坊的命名。坊市制度是古代社會對城市進行管理和規劃布局的一種制度。《北京城史話》記載:“唐幽州城坊之格局為田字形,中間為十字街,把坊分為幾個部分。坊四周有圍墻,四周各開一個坊門,門上有坊名,并由專人管理,每天五更開坊門,黃昏關閉,坊內有大路一二條,路旁有巷,巷內為住房。坊與坊之間則通過大十字街道相連接。”每個坊最初設有圍墻及坊門,坊門上方正中懸有坊額,而“坊額”就是最早的地名。以后圍墻消失,坊門依存,并逐步演化為牌坊、牌樓。據記載:唐幽州城和遼南京城均有26坊,金中都城有62坊,元大都有50坊,明代北京城有34坊。到了清代,北京城全部按“旗”而劃分區域,“坊”被取消。坊名多為三字,少量為四字,用字講究,組詞典雅,并被賦予了一定意義。宋使路振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使遼國,他在記錄自己見聞的《乘軺錄》中稱:“城中凡二十六坊,坊有門樓,大署其額,有罽(jì)賓、肅慎、盧龍等坊,并唐時舊名也。”
元大都城的規劃布局主要由劉秉忠主持設計。劉秉忠按《易》蓍草求卦卜筮“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法,將大都城劃分五十個坊。《日下舊聞考》卷三十八引《元一統志》:“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省部照依大都總管府講究,分定街道坊門,翰林院擬定名號。”《析津志》記載:“坊名元五十,以大衍之數成之,名皆切近,乃翰林院侍書學士虞集伯生所立。”
虞集是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元代時官至太常博士、集賢院修撰、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等。元仁宗時,曾受命為大都五十坊重新擬名,他博覽《尚書》《周易》《詩經》《論語》《左傳》等古代典籍,又查閱元代以前的著名掌故,每個坊名都經過反復推敲。最后由大都路都總管府頒布并制成坊額,重新懸掛于各坊門之上。
遼金及元明時期北京街區多以“坊”而稱,“州縣之郭內為坊,郊外為邨(村)”。至少在元代,北京的地名基本上沒有以“路”命名的。元代出現了××胡同及××街、××巷等,但并無像今天路牌這樣的統一標識。
“路”最初是古代的高級行政或監察區劃名稱,元代北京“大都路”即為一級地方高級監察機關。明代以“路”而稱的地名也很少見,《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內外城以“路”而稱的只有三個,清代《京師坊巷志稿》中以“路”而稱的只有十個。明清時期的北京內外地圖上,道路街巷名稱多以“胡同”“街”“巷”等相稱。
清末民初,京城的道路開始“現代化”。過去除了“御街”之外,各地的街道都非常狹窄,所謂“大街”也就一丈多(三米多)寬,而新建或改造后的主要街道大多有十來米甚至十多米寬,于是就改稱為“路”以示其新、其大,以“路”而稱的地名才逐漸增多。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北京城市建設的全面開展,在城里城外興建了數以百計的道路,且多以“某某路”相稱。城區出現了北緯路、南緯路、萬明路等,城外出現的“路名”更多,這些道路往往處于城鄉結合部,以北京城為中心,向京郊延伸,在命名上呈現三個特點。一是多以臨近或經過的建筑物、景觀、村鎮得名,如經過閔莊的道路稱“閔莊路”;二是將某條路起止點的兩個地名各取一個字而成為路名,如“京良路”因北起北京城南至良鄉而得名。三是某一條大街向外延長以后,便將這條大街的名稱轉化為新路名。如“復興路”是從復興門外大街延長的,故得名。
據《北京志·市政卷·道路交通管理志》記載:“清末,北京街巷、胡同名牌始由警察機關管理,此前有官建的,也有民建的,式樣不一、大小各異,街道命名方式大致有官定民承、俗成官認等若干種。宣統二年(1910年)三月五日,清政府承政廳與巡警總廳商定,將北京城的牌樓統一由警政司管理。”民國時期北京街巷名稱的牌子仍無統一規范,形式各異,有木牌制作的,有鐵牌涂漆的,有鐵胎搪瓷的,有以牌樓、街門標識的。1949年以后,京城的道路街巷名稱才逐步規范,同時通過地名強化了道路的方向感,“南北為街,東西曰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