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宇 王獻軍
(沈陽市二四二醫院中醫科,沈陽,317016)
針灸經絡
針灸聯合超短波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
欒 宇 王獻軍
(沈陽市二四二醫院中醫科,沈陽,317016)
目的:探討針灸聯合超短波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沈陽市二四二醫院中醫科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4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超短波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傳統中醫針灸治療,連續治療20 d,對治療后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評分、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炎性因子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上下肢肌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綜合功能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而2組患者治療后JOA評分、VAS疼痛評分及炎性因子均有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對照組的提高程度明顯大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灸聯合超短波治療可有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能夠顯著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綜合能力、緩解患者疼痛。
針灸;超短波;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Inter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是由于腰部受到外部拉傷、日久勞損或年長導致椎間盤病變、腰椎及腰骶纖維環破損、髓核凸顯而壓迫或刺激神經根、血管所引起的臨床疾病[1-2]。隨著社會的發展,數字化結構生活的到來,從事體力和腦力勞動的人數日益增多,LIDH已成為困擾人們正常生活的骨科疾病[3],LIDH發病時常以腰腿疼痛為主要表現,輕者僅出現腰腿酸麻脹痛,嚴重者甚至會因疼痛而制動最終造成肢體功能減退或消失。因此,如何高效的、快速的根治本病已成為國內外醫療界的重大研究課題。
針對LIDH的常規治法可分為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2個方面[4-5]。手術治療以椎盤切除和人工椎間盤植入等為主,雖然效果可觀,但卻存在著相對的危險隱患,且對于年長的患者,手術的風險更是大大增加。保守治療可分為推拿治療、化學溶解治療及物理治療等。針灸學作為我國傳統醫學的代表,對于LIDH的治療具有不容小覷的作用。據臨床研究表明[6],針刺阿是穴和夾脊穴能有效緩解LIDH引起的腰腿疼痛,具有安全、高效、不良反應小等特點,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命質量。另有研究顯示[7],以超短波為代表的物理治療,對于改善LIDH患者腰腿疼痛同樣擁有了較好的療效[8]。本研究通過對LIDH患者治療后的療效、治療前后JOA下腰痛評分、VAS疼痛評分、白細胞介素-1B、腫瘤壞死因子-a(TNF-a)及血漿血栓素B2(TXB2)的比較,探究針灸聯合超短波治療對于LIDH患者的影響,為臨床指導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F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我院確診為LIDH的患者14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1.22±13.36)歲;病程4個月至5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入選患者經診斷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訂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9-10]:1)有腰部慢性損傷史。2)腰痛伴一側坐骨神經痛。3)腰椎側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動受限,棘突旁壓痛并放射至下肢。4)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屈頸試驗、頸靜脈壓迫試驗、仰臥挺腹試驗(+)。5)神經系統檢查示膝鍵、跟腔反射減弱,下肢皮膚節段分布區感覺過敏或遲鈍,跑趾背伸或拓屈力減弱。6)X線片可見椎間隙變窄、椎緣增生,脊柱側凸,前凸消失,并除外其他疾病,或脊髓造影見硬膜前方有壓跡缺損。7)腰椎CT或MRI檢查提示腰椎間盤突出。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入選時有慢性腰痛史,或有腰部外傷史、勞損史;2)腰部活動受限,疼痛自腰部沿臀部向下肢呈放射性;3)直腿抬高試驗或加強試驗陽性,膝及跟腱反射減弱或完全消失;4)影像學檢查,如X線、CT或MRI等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的具體位置和損傷程度;5)患者對該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年齡小于20歲或大于65歲;2)妊娠婦女;3)患有精神疾病者、暈針者,不能配合臨床治療者;4)患有感染性疾病,如皮炎、皮疹或皮膚潰爛者;5)合并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肝、膽、腎等功能失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疾病者;6)腰椎腫瘤、滑脫、骨質疏松、或椎體鈣化等致使神經功能嚴重障礙,符合手術條件者[11]。
1.5 脫落與剔除標準 1)不符合納入標準,但被誤納入的病例應該予以剔除;2)受試者依從性差,療程中自行退出,或中途自行更換治療方法;3)發生嚴重并發癥或不良反應,不適宜繼續治療的病例應中止試驗。
1.6 治療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超短波治療,采用超短波治療儀,波長7.36 m,頻率40.67 MHz,功率250 W,將2個電極分別放于患者的腰部和腹部,2個電極相對放置,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選擇無熱、低熱、溫熱3個等級,每次治療持續15 min,1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針灸針刺法,令患者俯臥,取夾脊穴、阿是穴,大椎、命門、昆侖、委中、環跳、腰陽關、秩邊、陽陵泉、足臨泣、足三里等穴[12-13],采用平補平瀉的針刺手法,留針20 min。對2組患者進行連續20 d的治療。
1.7 觀察指標
1.7.1 JOA評分的測定 JOA評價量表的制定來自于日本骨科協會[15-16],量表分為3個條目,分數從0分至29分,其中主觀癥狀滿分為9分,臨床體征滿分為6分,ADL(患者日常活動受限度)滿分為14分,患者的得分與功能恢復情況呈正比關系。
1.7.2 VAS疼痛評分的測定 視覺類比定級法(VAS)是遵循國內外醫療界采用的測評疼痛的簡化McGill疼痛量表,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估,在一條直線上標出從0至10,共11個等級,0分表示無疼痛,10分表示疼痛十分劇烈,讓患者在直線上指出自己身體的疼痛程度。評分得分越低說明疼痛程度越輕[17]。
1.7.3 炎性因子的測定 以白細胞介素-1B、TNF-a、TXB2為代表的一系列炎性因子[18],是判別疼痛程度的重要生化指標。
1.8 療效判定標準 對患者治療后的效果進行測評,將最終結果分為痊愈、高效、顯效和無效4個級別。若治療后患者腰腿疼痛完全消失[14],直腿抬高試驗呈陰性,下肢功能完全恢復,則為痊愈;若治療后患者腰腿疼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近70度,下肢功能基本恢復,則為高效;若治療后患者腰腿疼痛緩解不明顯,偶有疼痛,下肢功能輕度改善,則為顯效;若治療后患者腰腿疼痛無減輕,下肢功能無改善,則為無效。

2.1 2組患者治療后療效的比較 結果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療效的比較
注:組間比較,表示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JOA評分的比較 結果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JOA評分的比較
注:組內比較,與治療前比較,*P<0.05;組間比較,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的比較 結果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的比較
注:組內比較,與治療前比較*P<0.05;組間比較,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 治療前后炎性因子的比較 治療前后白細胞介素-1B、TNF-a比較、TXB2比較,結果見表4~6。
3.1 指標選擇與LIDH的聯系
3.1.1 療效評定對LIDH的影響 通過對患者進行治療后療效加以評定,將治療效果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4個等級,能夠更加直觀的體現出2種治療方法給患者帶來的結果,對疾病進行療效的評定是一種普遍的、簡潔的判斷某種治療方法好壞與否的評定方法之一[19]。本研究通過對2組治療后療效進行評定,表1顯示,對照組痊愈10例、顯效22例、有效27例、有效率為84.29%,觀察組高效14例、顯效25例、有效29例、有效率為97.14%,觀察組的痊愈、顯效、有效例數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觀察組的無效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灸聯合超短波治療能夠有效提高LIDH的臨床療效。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介素-1B的比較
注:組內比較,與治療前比較*P<0.05;組間比較,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 2組患者治療前后TNF-a的比較
注:組內比較,與治療前比較*P<0.05;組間比較,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6 2組患者治療前后TXB2的比較
注:組內比較,與治療前比較*P<0.05;組間比較,與對照組比較△P<0.05
3.1.2 JOA評分與LIDH的關系 是由日本骨科學會為LIDH患者量身定做的,是對LIDH患者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分。因其具有安全、操作方便和無痛等優勢,JOA現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通過對患者進行系統的針對性的評估,能夠從多方面充分辨析LIDH患者治療前后的功能恢復狀況[20]。表2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JOA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上升幅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灸聯合超短波治療能夠有效提高LIDH的肢體功能。
3.1.3 VAS疼痛評分對LIDH的影響 VAS是McGill疼痛問卷的重要組成部分,McGill疼痛問卷是Melzack憑借多年對疼痛學的研究經驗于1977年制定而成的。McGill問卷共分為3個部分[21],但VAS卻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檢測方法,檢測時患者將疼痛的程度在直線上直觀的表達出來,操作簡單易懂、不需要其他的輔助器材,具有客觀性,為臨床測評疾病的疼痛程度提供了良好的測量輔助手段。表3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VAS得分均小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評分降低程度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灸聯合超短波治療對于減輕LIDH患者疼痛具有較好的效果。
3.1.4 炎性因子對LIDH的影響 腰椎間盤中髓核的突出壓迫神經和炎性反應的發生均是LIDH發生的重要原因,但據臨床研究顯示[22],腰椎間盤中炎性因子的形成致使炎性反應的發生則是造成患者疼痛的首要因素。當患者腰椎受損后,椎間盤會在第一時間釋放出大量的神經肽類及某些微量物質(以白細胞介素-1B、TNF-a及TXB2等為主),進而促使炎性反應的形成,造成病變部位的疼痛發生。因此,降低炎性因子的釋放,避免LIDH患者炎性反應發生,是治療LIDH的重要方法。表4~6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的白細胞介素-1B、TNF-a及TXB2的含量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下降幅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說明針灸聯合超短波治療能夠有效緩解LIDH患者的疼痛。
3.2 超短波治療對LIDH患者的影響 超短波的主要作用是通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增加血管內壁的通透性,來降低組織水腫程度。通過溫熱效應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進而減少肌肉的緊張程度,防止痙攣的發生[23]。此外,超短波還具有降低炎性反應發生,緩解疼痛的作用。超短波是一種有效治療LIDH的理療方法,現被廣泛應用于針對LIDH患者的治療中。
3.3 中醫針灸治療對LIDH患者的影響 針灸學作為我國的傳統中醫學,不論在疾病的預防、后期的調理還是對疾病的治療上都具有較為樂觀的臨床效果。對于腰椎間盤患者的治療效果也已受到廣大醫務工作者及患者的一致好評。本研究以中醫“調達氣血”“疏通經絡”“通則不痛”的中醫理念[24],以針刺患者夾脊穴、阿是穴等為主,調節氣血、疏通經絡具有疏通血管、改善血管內血流量、緩解血管痙攣、促進局部供血不足、改善人體微循環、增加血液供應量、降低血脂、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平衡等作用。因此,在LIDH發作后對患者進行中醫針灸治療,對患者的疾病康復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25]。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超短波治療可有效治療LIDH,能夠顯著提高LIDH患者的綜合能力、緩解患者疼痛為臨床指導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
[1]鄧麗,劉曉冬,張擁波,等.急性腦梗死的治療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8):825-829.
[2]趙學軍,左玲,傅志儉,等.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3,19(1):8-12.
[3]王延玲.不同針刺治療方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3,33(7):605-608.
[4]李具寶,熊啟良,屈尚可,等.近10年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選穴規律的探討[J].中國針灸,2013,33(7):668-672.
[5]徐書勇.電針夾脊穴結合康復治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6,10(3):40-41.
[6]羅茂彰.電針夾脊穴結合Mckenzie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
[7]陳柏書.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去自由基鎮痛機理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
[8]張月蘭,代名彩.中藥熏蒸聯合超短波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2):122-124.
[9]黃樂天,李燕,熊志宏,等.地塞米松棕櫚酸酯在老年性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性治療中的價值[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3,11(2):27-29.
[10]劉靜.腰椎間盤突出癥針灸治療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8):211-211,212.
[11]張斌,戴閩.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的臨床研究[J].頸腰痛雜志,2006,27(2):153-155.
[12]譚月珠.“回陽九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繼發性坐骨神經痛的臨床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
[13]張衛東,李俊蓮,高麗娜,等.調神、溫經、通督綜合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1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5,56(8):672-675.
[14]汪建平,張一鳴.直腿抬高試驗在腰腿痛診斷中的價值[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5,36(6):742-744.
[15]徐宏光,張敏,王弘,等.QLS-DSD與JOA評分量表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評分應用中的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3(6):482-486.
[16]李旭,秦東京,姜興岳,等.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DTI征象與JOA評分相關性研究[C].第一屆分子影像學齊魯國際論壇暨第三屆山東省分子影像學學術大會論文集.山東省分子影像學學術大會,2012:264-270.
[17]李彥平,李樹人.腰間盤突出癥腦脊液炎性反應與VAS疼痛評分及腰間盤突出程度相關性研究[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0,6(3):147-151.
[18]李松軍,粱寒潔,柯楚群,等.腰椎間盤突出物及髓核炎性因子變化與癥狀性疼痛的關系[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22):4303-4307.
[19]劉健.不同針刺治療方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保健文匯,2016,16(2):73.
[20]周思啟.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頸椎間盤IL-1β、IL-6、IL-8和TNF-α水平與JOA評分的相關性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07.
[21]章海鳳,常小榮,劉密,等.針刺少陽經特定穴對偏頭痛患者近期VAS評分頭痛強度及MSQ評分的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7):1663-1665.
[22]周嵩,蔣堯傳.炎性因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3,10(15):77-78.
[23]盧巍,盧屹,胡琰如,等.馮氏手法結合超短波理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0例[J].江西中醫藥,2015,46(4):19-21.
[24]毛忠南,何天有,雒成林,等.從康復角度看腦卒中的針刺治療[J].中國針灸,2014,34(3):293-296.
[25]楊艷春,朱路文,唐強,等.針刺結合現代康復治療腦卒中的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5,31(6):91-93.
ClinicalEfficacy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CombinedwithUltrashortWaveintheTreatmentofLumbarIntervertebralDiscProtrusion
Luan Yu,Wang Xianjun
(TCMDepartment,Shenyang242Hospital,Shenyang317016,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ultrashort wave o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MethodsA total of 140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ultrashort wave group and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The ultrashort wav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ultrashort wave, and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was added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based on that for continuously 20 days.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and differenc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inflammatory factors of limb motor function, upper and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daily liv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After treatment,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ultrashort wave group, and JOA score, VAS pain score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0.05).Moreover, the improvement of ultrashort wav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P<0.05).Conclusion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ultrashort wave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treat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apacity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as well as relieve pain.
Acupuncture; Ultrashort wav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Clinical efficacy
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計劃項目——“腰椎椎體終板Modic改變動物模型的建立和生物學評估”
欒宇(1973.01—),男,碩士,副主任醫師,中醫科主任,研究方向:中醫內科,E-mail:luanyu242@126.com
王獻軍(1979.03—),男,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骨創傷,E-mail:fk2199@126.com
R246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7.10.042
(2016-12-07收稿 責任編輯:張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