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冰河丹心譜,七十春秋話當年。”一個簡短的開場白,田連元又開始了一天的評書錄制。76歲的田連元先生受遼寧省曲協的邀請,錄制由協會組織創作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20集紀實電視評書《鐵馬冰河丹心譜》。
連續5天,每天4集高強度的錄制,田先生說,他身體好的時候也就是這樣的工作量。為了盡快完成錄制,他克服了身體上的種種不適。雖然時間緊、任務重,但他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卻決不放松。從文本策劃到細節修改,他全程參與,一絲不茍。文本內容,他字斟句酌地細讀,逐句逐段地背誦,全身心投入。為了呈現出更好的現場效果,他按照燈光背景搭配服裝,并且聘請了專門的化妝師化妝,用他自己的話說:“演員一定要把最好的精神狀態展現給觀眾,這是對觀眾負責。”
最后一天下午的錄制,錄了一半突然停電,劇場外的變電箱短路損壞,必須等待供電公司修理,一切工作只得暫停。整個攝制組都在等田先生的決定,考慮到攝制組各項日程安排,他毅然決定在現場等待,在等了近五個小時后,終于來電錄完了全部內容。對于一位年近八旬、重傷恢復的老者來說,這是一種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考驗。攝制組的年輕人都說,沒想到像田先生這樣的藝術家,能跟他們一起守在黑漆漆的劇場里耐心等待。田先生卻說,他既然答應了今天錄完,就不能因為自己而影響了整個攝制組的進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田連元是全國曲藝界公認的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他正是靠著自己這種立身立行立德的藝術精神時刻影響和帶動著身邊每一個人。他說:“舞臺可兼容天下之事,演員當做有益人民之人。”正是憑著自己對藝術無限的熱愛,對個人嚴格的要求,對觀眾傾心的奉獻,他贏得了大家的認可和尊重。
田連元先生對藝品和人品的追求,時刻提醒著我們,尤其是青年曲藝工作者,如何對待藝術、對待舞臺、對待觀眾,是把藝術當作一種謀生手段,還是當作一項事業去追求。你的追求決定了你從藝的方向,你的胸懷決定了你在藝術的道路上究竟能走多遠。2015年11月18日,中國曲協發布《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胸懷祖國,藝為人民;深入生活,曲隨時代;敬業奉獻,說唱百姓;崇尚學習,守正創新;敬重舞臺,服務大眾;尊師重教,包容和諧;健康批評,引領風尚;遵紀守法,公平競爭;德藝兼修,擔當使命”。9條72個字,為曲藝界加強行業自律提供了“新時期的行規”。
德是藝術家安身立命之根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神圣職責。德藝雙馨,以德為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
作為燦若星河的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分,曲藝素有“說書唱戲勸人方”的優良傳統。雖然過去的民間曲藝藝人行走江湖,賣藝求生,但他們也懂得“無君子不養藝人”,臺上的表演不能含糊,要敬重舞臺,尊重觀眾。節目內容都是抑惡揚善,歌頌英雄,這才有了經久不衰、傳唱至今的《三國》《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等經典書目,這是經過幾代曲藝人的不斷加工完善才成為傳世佳作的,也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藝術財富。
但是,不得不說現實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人受金錢的誘惑、名利的驅使,企圖走捷徑、圖省事,為了出名,極盡炒作,為了金錢,想法巧取,為了博得觀眾廉價的笑聲,不惜趨俗媚俗,突破底線,毫無約束,口無遮攔。這其實是一條順坡往下的道路,很好走,因為越走越低,越低越俗,帶來的不僅是自我頹廢萎靡,久而久之,形成風氣,更會使社會風尚日漸衰落,甚至是民族精神的自然墮落。如果往上走,可能會費時費力費心,但必然是越走越高,越高越亮,傳遞向上向善的力量,引導人們向高尚聚攏,這樣才能達到一種至高境界,即“高山景行,私所仰慕”的境界。
藝是藝術家成就事業之本
提高專業素養是文藝工作者修藝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知識儲備、藝術訓練,在文藝創作中更多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不接地氣就要斷氣”,正說明了曲藝這種藝術形式根植生活和人民的重要性。馬三立的《買猴》、馬季的《五官爭功》、姜昆的《虎口遐想》等經典曲藝作品,都是深入生活實踐、反映百姓生活的優秀作品,經久不衰。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近年來,文藝創作領域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客觀現象。說到底,這也是文藝創新能力不足的一種表征。在文化多樣化的語境下,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介入,使得藝術生態更加活躍,同時,傳統藝術形式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傳統的曲藝表現形式如果不創新肯定難以生存,亂創新又會脫離本體。離開了說唱表演藝術的本體做出來的“秀”不能堅持長久,必須堅持“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在探索中突破超越,在融合中出新出彩,進一步增強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新時代的曲藝工作者應該自覺踐行《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用心對待自己熱愛的曲藝藝術,堅持以德為先,德藝雙馨,努力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努力創作出既符合時代要求又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優秀作品,回報社會、回報人民,讓曲藝藝術這塊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