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陳素瓊
摘要:根據2014年對湖南省農村居民婚育狀況的調研數據,將農村居民擇偶方式分為自由戀愛和非自由戀愛2種,發現通過親友、媒人介紹的傳統非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其擇偶方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年齡和擇偶方式的選擇呈顯著的負向關系,受教育年限和網戀經歷對農村居民擇偶方式的影響呈顯著的正向關系,而政治面貌與農村居民的擇偶方式的正向關系在統計上不顯著。
關鍵詞:農村居民;擇偶方式;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C91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9-373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9.035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rural residents' marriage and marital situation in Hunan Province in 2014, the way of choosing a spouse wa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free love and non-free love, and the result found that used the traditional non-free love way of choosing a spouse still has a certain propor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an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found that age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way of choosing a spouse,while education years and online dating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ay of choosing a spouse.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status and the way of choosing a spouse of rural residents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way of choosing a spouse;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擇偶是婚姻的前奏。選擇合適的配偶組建家庭,是婚姻穩定和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人口的頻繁流動,現代因素不斷注入農村,農村也從單一、封閉的傳統村落向多元、開放的現代社區轉變,農村與城市不斷交流和融合,農村居民相對傳統的婚戀觀也受到了現代婚戀觀的沖擊,農村居民的擇偶觀念、擇偶方式等也悄然發生著變化。本研究主要運用相關的調查數據對農村居民的擇偶境遇、擇偶方式及特征、主要影響因素進行探討,有助于了解和改善農村居民擇偶狀況,以豐富擇偶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
目前,已經有學者對擇偶方式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葉妍等[1]在探究廈門市流動人口的擇偶模式及影響因素過程中對流動人口的擇偶途徑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通過自由戀愛走向婚姻的比例高達77.1%,通過他人介紹的占到了20%,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占據著絕大多數的比例。潘勇等[2]在對80后農民工擇偶模式研究中提出自由戀愛是指在沒有他人支配和控制下,進入青春期的男女依據自己的意愿來選擇配偶的方式,這也是建國后《婚姻法》所規定并占主導地位的一種擇偶方式,也是80后農民工最主要的擇偶方式。宋曉俠[3]對當代蘇州城市青年擇偶標準和擇偶方式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提出當前經人介紹、自己結識兩種擇偶方式占據主導地位,調查中也得出68.4%的青年認同自己選擇的擇偶方式,說明當代青年更加強調擇偶的獨立自主。潘勇等[2]在探究80后擇偶模式中同樣提到了網戀,80后農民工閑暇時間在網上尋找異性聊天,相識并戀愛,但是這種戀愛的方式失敗幾率較大。王黛麗[4]在對80后女碩士的擇偶價值觀的研究中對女碩士的擇偶方式進行了總結,她認為80后的女碩士對于傳統男長女幼婚戀觀念有所突破,她們渴望自由戀愛、自主擇偶。還有一些學者將網絡因素也納入到了擇偶方式的影響因素中,來探究網絡在擇偶方式中所起到的作用。王會[5]在對農村閃婚現象的研究中也提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村仍然是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風笑天[6]在對城市青年從未婚到已婚的相關因素分析中,將擇偶方式的概念界定為在擇偶過程中,最初認識戀愛對象(對未婚者來說)或配偶(對已婚者來說)的方式或途徑,也稱為擇偶結識方式,從總體上看自主戀愛成為城市青年擇偶方式的主流,但是由他人介紹的方式同樣占據重要的地位。在擇偶方式的研究過程中,自由戀愛無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郭顯超等[7]在關于城市青年的擇偶方式調查中得出,雖說他人介紹的比例低于自我結識(自我結識占57%,他人介紹占43%),但他人介紹的比例也超過了40%,這說明他人介紹在社會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孫青美[8]在研究女研究生擇偶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得出大多數女研究生希望通過自由戀愛來結識心上人,并且不喜歡朋友介紹或父母安排的相親方式,同時也提出女研究生對于網戀并不看重,保持著清醒的認識。
目前,從這些研究可以看出在擇偶方式上多是基于流動人口這一視角的,通過流動經歷這一要素來探究不同群體擇偶的問題。而以農村居民為視角的研究還比較少,在如今婚戀自主、戀愛自由的大環境下農村居民對于自身擇偶方式的選擇上也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因此,本研究從農村居民的角度出發,對湖南省農村地區的實地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并進一步探討已婚農村居民擇偶方式的影響因素,為這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及樣本特征分析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2014年對湖南省關于農村居民婚育狀況的調查。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形式,調查主要詢問了受訪的農村居民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情況、婚育狀況及子女受教育情況等主要內容。調查過程則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來選擇樣本,最終得到問卷215份,有效問卷206份,占問卷總數的95.81%。
1.2 樣本特征分析
以206位農村居民的數據樣本作為分析對象,表1為受訪農村居民的個人特征基本情況。從性別上看,男女比例為1.04∶1,所占比重基本一致。從年齡的分布來看,35歲以下年齡段的農村居民最多,占樣本總量的52.42%,35~45歲年齡段和45~55歲年齡段所占比重為20.39%和17.48%,樣本比重接近。樣本中受訪農村居民最大年齡是70歲,最小年齡為22歲,該年齡符合法定結婚年齡,平均年齡為37.41歲。
受教育程度通常作為衡量人力資本水平的重要變量。從受教育程度來看,樣本中受教育年限在6~9年的農村居民所占比重最大,為56.80%;其次接受6年及以下和9~12年教育的農村居民所占比重接近,分別為18.93%和17.48%。從政治面貌來看,所調查的樣本中15位農村居民為黨員,所占比重為7.28%。從居住情況來看,所調查的樣本中有162位農村居民居住在農村,所占比重為78.64%;有44位農村居民現居住在城鎮,占樣本總量的21.36%。
本研究通過有無配偶來表示農村居民的婚姻狀況,將離異、喪偶等情況也劃入到無配偶的分類中。樣本中有配偶的共有141人,占樣本總量的68.45%,沒有配偶的農村居民有65人,占樣本總量的31.55%。
2 模型與變量選擇
2.1 模型的選擇
本研究針對已婚農村居民擇偶方式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擇偶方式,即在擇偶過程中最初認識配偶的方式和途徑。在調查問卷中,以“如果您有配偶,那么你們是通過以下哪種方式認識的?”來探究已婚農村居民的擇偶方式,給出7種備選答案,分別是“父母包辦、親戚朋友介紹、自由戀愛、媒人介紹、婚介公司等中介機構介紹、電視網絡等、其他方式”。在這7個選項中,受訪居民全部集中在親戚朋友介紹、媒人介紹和自由戀愛這3個選項,其他選項均沒有入選。選擇親戚朋友介紹的有27位,所占比重為19.15%;選擇媒人介紹的有40位,所占比重為28.37%;選擇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的有74位,所占比重為52.48%。將農村居民的擇偶方式分為自由戀愛與非自由戀愛2種,親戚朋友介紹和媒人介紹2種方式歸為非自由戀愛,自由戀愛賦值為1,非自由戀愛賦值為0,選用二元Logistic模型進行分析。
設因變量Y僅有2個狀態,分別以0和1來表示,所要研究的對象是p=P(Y=1)。設有k個因素(x1,x2,…,xk)影響Y的取值,則Logistic回歸模型:
其中,P=P(Y=1/x)為自由戀愛的概率;1-P(Y=1/x)為非自由戀愛的概率。?茁0為常數項,?茁1,?茁2,…,?茁k分別為k個自變量的回歸系數。
2.2 指標的選取及其說明
農村居民擇偶方式的影響因素較多,在已有的對于擇偶方式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中,李明書[9]在對農村未婚青年擇偶觀的研究中提出受教育程度對于擇偶中的自主性有著正向的影響,受教育程度高,擇偶上容易處于主動,同時受外界文化影響較強,現代擇偶觀念更加明顯,更為開放,受傳統習俗的影響也相對較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追求幸福。風笑天[6]運用城市青年的結婚年齡、文化程度、職業以及城鄉背景等因素來分析其擇偶方式,得出不同職業和文化程度對于城市青年的擇偶方式有顯著影響;另一方面,郭顯超等[7]在探究社會網絡對于城市青年擇偶方式的作用中就提到了社會網絡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組織之間或其他實體之間交往行為(包括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彼此支持等)的重要視角和方法,它是一種引導式擇偶,為本來互不相識的雙方提供信息、牽線搭橋。
本研究參考相關資料,選擇農村居民的個人特征、人力資本變量及網戀經歷三大類指標來探討其對已婚農村居民擇偶方式的影響。其中,個人特征變量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政治面貌;人力資本主要是指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根據以上指標及樣本特征對已婚的農村居民樣本數據進行擇偶方式選擇的分析。
由表2可知,年輕的已婚農村居民選擇自由戀愛擇偶方式的較多,在35歲以下的年齡段分組中,有93.88%的農村居民的擇偶方式為自由戀愛;在35~45歲年齡段分組中,擇偶方式為自由戀愛的農村居民占52.63%,比重有所下降;在45~55歲這個年齡段分組中有22.86%的農村居民擇偶方式為自由戀愛,比例已經不足一半。對年齡的描述性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隨著年齡的增長比例呈下降的趨勢。
選擇自由戀愛的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要普遍高于非自由戀愛的農村居民,多集中在7~9年,所占比重為60.61%,在接受過9~12年教育的農村居民中,也有25人選擇自由戀愛的方式,而接受過12年以上教育的農村居民有9位,全部選擇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在只接受過6年及以下教育的38位已婚農村居民中則全部選擇了非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
在政治面貌為黨員的12位已婚農村居民中有9位選擇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占比75.00%,而在政治面貌位非黨員的農村居民中,選擇自由戀愛和非自由戀愛的所占比重接近,分別為50.39%和49.61%。
有網戀經歷的農村居民大多選擇了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已婚的農村居民樣本中共有36位村民經歷過網戀,在這其中有33位村民選擇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占比91.67%。在沒有網戀經歷的村民中,則是選擇非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更多一些,有64人,占比60.95%。
3 實證分析
運用SPSS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分析,模型的擬合情況對于y=0時,預測的正確率為100%,而對于y=1時,預測的正確率為0%,總的預測正確率為52.5%。也就是說如果簡單的推測所有農村居民的擇偶方式都是自由戀愛,則有52.5%的正確率。對于不在方程中的變量政治面貌(P=0.102)沒有通過檢驗,其余變量均通過P<0.01的檢驗。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年齡這一變量對農村居民選擇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的影響通過了1%的檢驗,這說明年齡對于農村居民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即年齡越小的農村居民,通過自由戀愛來選擇配偶的概率就越大。與年齡較大的農村居民相比,年輕居民在接受新鮮事物上能力較強,思想觀念也較為開放,更加趨近于城市居民。在婚戀中有較為強烈的自主性,并且敢于嘗試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年輕一批的農村居民在婚戀上的影響也較小。
受教育年限對農村居民選擇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的影響通過了1%的檢驗,說明受教育年限對農村居民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選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受教育年限越高,選擇自由戀愛的農村居民越多。關于擇偶方式選擇的分析,文化程度較高的村民在婚戀過程中相對于經濟因素,更加注重雙方的情感因素以及婚后的生活幸福感,感情的因素占據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村民受外界的文化影響較強,更加傾向于現代擇偶觀,觀念更加開放,渴望婚戀自主、戀愛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追求幸福。
對于政治面貌這一變量,從描述性分析來看,非黨員身份的農村居民在自由戀愛這一擇偶方式的選擇上所占比重為50.39%,黨員身份選擇自由戀愛的占比為75%(表2)。黨員身份所占比重高于非黨員身份的農村居民,但是從實證分析結果來看,政治面貌這一變量的P值為0.986,大于10%。所以這一變量影響并不顯著。
網戀經歷這一變量對于農村居民選擇自由戀愛作為擇偶方式的影響通過了5%的檢驗,說明有過網戀經歷的農村居民選擇自由戀愛的概率更大。相比城市居民和農民工,農村居民生活相對閉塞,精神世界相對匱乏,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如前兩者,隨著社會進程的加快,網戀也逐漸成為了一種擇偶方式,有過網戀經歷的農村居民也正是那些當初愿意接觸新鮮事物的村民,他們樂意模仿、嘗試,希望拉近與城市居民之間差距,從而也對自身現代的擇偶方式產生影響。
4 結論及建議
年齡和受教育年限是農村居民的主要影響因素,年齡越小,自由戀愛的概率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村居民自由戀愛的概率越大,其次網戀經歷也是影響農村居民的擇偶方式選擇的重要因素,有過網戀經歷的農村居民更多地選擇自由戀愛的擇偶方式。
農村居民由于生活環境的制約,在思想意識和行為上相比城市居民較為傳統、保守。而通過這次調研可以反映出,目前農村居民在擇偶方式也開始有向著城市現代婚戀行為轉變的趨勢,但是通過親戚、媒人介紹的傳統非自由戀愛擇偶方式仍占有一定的比例,現代自由擇偶觀仍未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因此,對于單身未婚的農村居民婚戀觀念和行為上的正確引導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在城市居民以及農民工的群體中,自由戀愛已成為擇偶方式的主導,這就要國家、當地政府部門以及農村居民個人三方面對農村居民擇偶方式這個問題上做好引導工作。
首先,國家要加強農村地區的建設,投入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增加基礎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同時要鼓勵農村居民流動,開闊農村居民的視野,擴大農村居民的擇偶范圍,對于在城市上大學的農村戶籍的大學生給予一些優惠政策,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其次,當地政府要積極引導農村居民樹立自由戀愛的婚戀觀念,通過多樣化的渠道,豐富農村居民的婚戀生活,要向農村居民尤其是未婚農村居民傳遞高質量的婚戀價值觀,為農村未婚居民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提高農村居民的婚姻質量。同時,要對一些不符合現代發展的婚姻陋習加以制止,凈化農村婚戀環境。最后對于個人來說要加強自身的人力資本積累,尋求多方面發展,擴大交友范圍,豐富自身精神世界積極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念,面對新鮮事物要自覺抵制一些不良風氣,增強自身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 葉 妍,葉文振.流動人口的擇偶模式及其影響因素——以廈門市流動人口為例[J].人口學刊,2005(3):46-52.
[2] 潘 勇,朱傳耿.“80”后農民工擇偶模式研究[J].西北人口, 2007(1):125-128.
[3] 宋曉俠.當代蘇州城市青年擇偶標準與擇偶方式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7.
[4] 王黛麗.“80年后”女碩士生擇偶價值觀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5] 王 會.農村“閃婚”現象及其村莊社會基礎[J].南方人口,2011(3):10-16.
[6] 風笑天.城市青年的擇偶方式:未婚到已婚的變化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2):70-77.
[7] 郭顯超,黃 玲.城市青年社會網絡對其擇偶方式的作用[J].當代青年研究,2015(4):70-78.
[8] 孫青美.社會性別、認同與困境——“80后”女研究生擇偶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5.
[9] 李明書.農村未婚青年擇偶觀研究——以固始縣調查為例[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