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東方+李江風+陳萬旭
摘要:通過旅游業依存度、旅游業貢獻率、旅游業拉動率3個指標,利用ESDA分析方法,并結合ArcGIS的空間分析模塊,系統地分析了湖北省旅游業對經濟增長拉動效應及其時空格局的演變。結果表明,從時間上看,2001-2015年湖北省整體旅游業發展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經濟增長率與旅游收入增長率相互依存,且度量拉動效應的3個指標總體呈現波動增長狀態;從空間上看,在省域內部,各地市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在空間出現了較突出的非均衡現象,且西強東弱的空間格局與湖北省各地市旅游資源以及產業發展規劃相關。
關鍵詞:旅游業;拉動效應;時空格局;ESDA法;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9-3783-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9.046
Abstract: By 3 indicators such as the tourism dependency, tourism contribution rate and pulling rate, the pulling effects of tourism on economic growth in Hu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method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modu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ubei province increased obviously from 2001 to 2015.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tourism income growth rate depended each other, and 3 indicators for the pulling effect measurement presented a trend of fluctuating growth. From the space, the pull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regions inside Hubei province indicated prominent spatial non-equilibrium phenomenon(strong in west and weak in east),furthermore the spatial pattern was associated with each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n in Hubei.
Key words: tourism; pulling effect; temporal-spatial pattern;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Hubei province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而旅游消費是最終消費、綜合性消費和可持續消費,對內需的拉動效應極為顯著[1]。目前,全球大力發展旅游業,旅游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
在對國內外的文獻梳理中發現,在研究方向上, Balaguer[2]首次探討了旅游業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關系,突破了以往只關注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單向研究,陸續有學者對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了檢驗研究[3-5]。在研究方法上,有學者利用乘數理論、投入產出理論和旅游衛星賬戶等研究了旅游活動對目的地經濟的影響[6-8];旅游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假說被巴拉格爾和科爾特斯驗證之后,更多的學者采用產業關聯、投入產出模型和彈性系數法等對旅游消費與經濟增長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9-11]。近年來逐漸有學者將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和空間計量分析方法引入到旅游業的研究中[12,13],探究旅游業空間集聚性及旅游業與經濟兩者發展的空間相關性[14,15]。在研究尺度上,大多數文獻以一個國家(地區)或多個國家為主,將研究區域視為一個整體,忽略了區域內部經濟差異性的問題。
鑒于此,本研究以湖北省及各地市2001-2015年面板數據為樣本,首先分析了湖北省整體的旅游業規模;然后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分析了湖北省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其中在空間維度,從地市與省級關系的尺度分析湖北省局部地區旅游業發展規模的空間差異,進而從地市與地市關系的尺度上采用EASD方法測度湖北省旅游業拉動效應的空間差異,以此更全面地分析了湖北省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
1 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與指標選取
1.1.1 全局空間自相關 全局空間自相關主要描述屬性在整個區域空間上的特征,用來驗證區域的空間模式和度量屬性值在整個區域空間的分布態勢,常用Moran′s I指數來測度[16],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n為空間單元的數目;xi、xj表示空間單元i、j的屬性值;Wij為空間單元i空間單元j空間權重矩陣(i,j=1,2,3,…)。全局Moran′s I取值一般在 [-1,1]之間,大于0表示正相關,空間分布相對集聚;小于0表示負相關,空間分布相對分散;等于0表示不存在空間自相關,常用P值進行顯著性檢驗。
1.1.2 局部空間自相關 局部空間自相關用對每個研究單元與周邊單元之間的局部空間關聯和空間差異程度進行度量,其中Local Moran′s I指數[17]計算公式如下:
根據Local Moran′s I指數,計算結果中High-High(HH類型)或者Low-Low(LL類型)表示空間差異較小,且與周圍地市的屬性值均較高(較低);Low-High(LH類型)或者High-Low(HL類型)表示空間差異較大,研究單元屬性值較低(較高)而周邊單元較高(較低)。
1.1.3 指標選取 本研究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通過旅游業的依存度、貢獻率和拉動率三個指標[1]來測量湖北省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表1)。其中,時間維度上采用湖北省2001-2015年旅游業對經濟增長拉動效應的縱向比較,空間維度上的拉動效應通過湖北省內各地市之間的橫向比較來體現。
1.2 數據來源
研究對象主要為湖北省17個地市,指標數據主要涉及各地市旅游業總收入、地區生產總值等,數據來源于2001-2015年的《湖北省統計年鑒》、《湖北省旅游統計便覽》以及湖北省17個地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經濟統計公報》。
2 結果與分析
2.1 時間演變分析
2001-2015年湖北省旅游業總收入占GDP比重情況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湖北省旅游業在2001-2008年發展緩慢,從2009年開始發展速度加快;旅游總收入從2001年的353.64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4 316.02億元,實現年均增長20.74%;旅游業總收入占全省GDP比重從2001年的7.60%增長到2015年的14.58%。旅游業地位逐步上升,展現了未來湖北省旅游業強勁的發展態勢,對全省經濟增長的拉動愈顯強勁。
通過對GDP增長率與旅游收入增長率的比較(圖2)也可以看出,湖北省GDP與旅游收入增長率相互依存,旅游收入增長時GDP也跟隨增長。但是在2003年與2009年出現了不對應的現象,2003年旅游收入增長率由正轉為負,2009年旅游收入的增長率在上升,但是GDP增長率卻在降低,這與2003年非典和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湖北省對旅游業的發展戰略有關。
通過測度旅游業依存度、旅游業貢獻率、旅游業拉動率三個指標來分析湖北省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表2)。從表2可以看出,2001-2015年湖北省旅游業對經濟拉動效應的三個指標——依存度、貢獻率、拉動率,總體上表現為先下降后增長的態勢。依存度、貢獻率分別從2001年的9.11%、21.30%、2.01%下降到2008年的6.57%、5.18%、1.11%,從2009年開始呈現為增長態勢,分別從7.75%、5.18%增長到2015年的14.61%、25.98%;旅游業拉動率從2009年增長至2010年最高點3.52%,而后又開始下降,直到2015年為2.06%,與2001年將近持平。
表2與圖2基本吻合,再一次驗證了湖北省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2003年受非典的影響,全國的旅游總收入幾乎都出現了負增長的現象,這一年是旅游業整體下滑的時點,與2002年相比較,三個指標分別下滑了2.47%、28.12%、2.93%,旅游業對經濟的拉動明顯下降。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湖北省通過大力實施“一城兩圈”的旅游發展戰略,化危機為轉機,使旅游業超常規發展,相較于2008年,旅游業貢獻率增長了10.77%。
2.2 空間演變分析
2.2.1 局部地區旅游業空間分布現狀 選擇研究期內2005、2010和2015年為時間斷面,從地市與省級關系的尺度分析各地市旅游業發展的空間差異(圖3)。由圖3可以看出,湖北省旅游業發展水平在空間分布上極不平衡,湖北省總體旅游收入主要集中在武漢市和宜昌市,其他地區旅游業發展在省域尺度上較為落后。2005、2010、2015年武漢市旅游業收入占湖北省總體旅游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9.7%、51.6%、50.7%,宜昌市旅游業收入在2005、2015年占總體的比例分別為12.0%和10.4%,其余地區占總體的比例均不到10.0%。其中,2010年宜昌市變化較為明顯,旅游收入占總體的比例為7.1%,相比于2005年下降了4.9%,其他地區占比水平基本持平,沒有明顯變化。這說明經過10年的發展,各地市旅游業都有一定的變化,以宜昌市變化幅度較大,從整體看,湖北省各地市旅游業發展差距依舊較大。
2.2.2 各地市旅游業拉動效應的空間分異格局 根據公式(1),利用GeoDa軟件分別計算湖北省2005、2010和2015年各地市旅游業對經濟增長拉動效應綜合實力的全局Moran′s I值(表3),從地市與地市關系的尺度分析湖北省各地市旅游業拉動效應的空間差異。
由表3可以看出,2005-2015年各地市旅游業對經濟拉動的綜合實力Moran′s I值全部為正值,檢驗結果顯著。表明在地市尺度上,湖北省旅游業對經濟增長拉動效應的綜合實力存在正的空間自相關特性,旅游業拉動效應相似的地區在空間上集中分布。
縱觀整體趨勢,2005-2015年各地市拉動效應綜合實力Moran′s I各地市處于下降的趨勢,從2005年的0.357 9降到2015年的0.115 8,這說明2005以來湖北省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的空間自相關性在逐漸減弱。
鑒于旅游業對經濟增長拉動效應的地區差異性明顯,有必要對各地市旅游業拉動效應進行趨勢分析,以揭示湖北省各地市旅游業對經濟增長拉動空間分異的總體格局特征及趨勢。基于ArcGIS 10.0平臺,運用趨勢分析工具分別把2005、2010、2015年3個年份的各地市旅游業對經濟增長拉動效應綜合實力值作為高度屬性值(即Z值),空間坐標作為XY軸,將其旋轉合理的透視角度,轉換成三維透視圖,并對其他兩個面上的投影分布趨勢進行擬合,其中X、Y正方向分別代表正東和正北(圖4)。從圖4可以看出,湖北省各地市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空間格局分異明顯,2005-2015年東西方向逐漸呈現正“U”型趨勢,由鄂西的十堰、神農架、恩施、宜昌逐步向武漢城市圈遞減,同時又有逐漸回升的趨勢,表明鄂東正在大力發展旅游,提升旅游對各地市的經濟拉動效應明顯。由于湖北省形狀為橫向的狹長狀,若以襄陽市為北,荊州市為南,南北向依次遞減趨勢變緩,表明當前南北向地市的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慢慢趨于相當,但是整體水平還是呈現偏低的趨勢。
Moran′s I指數僅從全局視角上對湖北省拉動效應的空間總體相關特征進行分析,難以反映拉動效應局部集聚強度及其模式,而Local Moran′s I可描述某一空間的單元與其周圍相鄰單元的相似程度,能揭示拉動效應局部空間關聯格局時空分異[18]。因此,利用Moran′s I指數公式,計算出2005-2015年湖北省各地市旅游業拉動效應綜合實力Local Moran′s I,在Geoda軟件中繪制拉動效應綜合實力Moran散點圖,并采用Queen的二階鄰接權重矩陣輸出得到LISA集聚圖(圖5)。
從圖5可以看出,湖北省各地市旅游業對經濟增長拉動的總體格局保持相對穩定。拉動效應綜合實力的HH類型區域主要集中在鄂西地區的十堰、神農架、恩施,LL類型區域則分布在鄂中地區的荊門、天門、潛江、仙桃。十堰、神農架、恩施主要是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因此旅游業對當地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顯著,旅游經濟在當地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空間集聚性較強。荊門市從2005年的LH區轉向了2010-2015年的LL區,由于荊門市近年來旅游產品知名度不高、產品雷同、旅游配套設施不齊全等問題,從而使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減緩。2005-2015年,武漢城市圈中除了天門、潛江、仙桃,其余各地市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情況均不顯著。整體上湖北省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與湖北省兩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和武漢城市圈)發展的主旨是吻合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主要以生態文化旅游為主旨,鄂西主要為山區,生態環境較好,適宜旅游發展,鄂東的武漢城市圈,不僅在旅游業方面發展,更重要的是保持工業對經濟的強勁拉動。為了減小地區之間的差異,鄂東的黃岡市以及黃石市正在大力發展旅游,黃岡市正在申報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黃石市在經歷資源型城市轉型,這不僅有利于實現全民脫貧的目標,也有利于縮小地區間旅游業對經濟增長拉動的差異,打破空間上的非均衡現象。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利用旅游總收入、GDP等基礎數據,從不同維度上分析了湖北省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
1)從時間維度上看,2001-2015年,湖北省整體的旅游業發展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湖北省GDP增長率與旅游收入增長率相互依存,旅游收入增長時GDP也跟隨增長,且度量拉動效應的三個指標總體呈現波動增長狀態。
2)從空間維度上看,湖北省各地市旅游業對經濟增長拉動效應在空間上呈現較明顯的非均衡現象。通過對各地市旅游業拉動效應進行趨勢分析,2005-2015年東西方向呈現不太明顯的正“U”型趨勢,由鄂西的十堰、神農架、恩施、宜昌逐步向鄂東城市圈遞減。由于湖北省形狀為橫向的狹長狀,若以襄陽市為北,荊州市為南,南北向依次遞減趨勢變緩,表明當前南北向地市的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慢慢趨于相當,但是整體水平偏低。
3)湖北省各地市旅游業對經濟增長拉動的總體格局保持相對穩定。省域內部旅游業拉動效應西強東弱的空間格局與旅游資源、產業發展規劃相關,整體上與湖北省兩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和武漢城市圈)發展主旨是吻合的。在今后旅游業發展中,湖北省應該挖掘中東部旅游業發展潛力,打破這種空間上非均衡現象,提升各個地市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促進全省以及各地市經濟的轉型發展。
本研究從省域和地市兩尺度分析了旅游業發展對經濟增長拉動的空間效應時空差異,較好地充實了文獻。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獲取數據有限,只選取了3個時間斷面的數據進行空間分析,淡化了空間上隨時間演變的序列性,同時指標上也有待繼續挖掘改進。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僅僅是在消費方面,還表現在投資拉動方面,近年來鄉村旅游發展火熱,探討旅游開發對于投資增長的拉動效應成為今后研究的重要領域和方向。
參考文獻:
[1] 張 偉,劉 蘇,張文新.安徽省旅游業對經濟增長拉動效應的實證研究——基于二維度與三指標的探討[J].旅游科學,2011(6):25-33.
[2] BALAGUER J,CANTAVELLA-JORD?魣 M. 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The spanish case[J].Applied Economics,2002,34(7):877-884.
[3] 楊建明.福建省旅游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經濟學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3):35-43.
[4] 羅文斌,徐飛雄,賀小榮.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第三產業增長動態關系——基于中國1978~2008數據的實證檢驗[J].旅游學刊,2012(10):20-26.
[5] 黃鳳琦,程道品,段文軍.湖北省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基于2000-2015年數據的協整性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8(2):31-33.
[6] KWEKA J.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tourism in Tanzani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3,15(3):335-351.
[7] BICAK H,ALTINAY A. Tourism demand of North Cyprus[J].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Marketin,2005,12(3):87-99.
[8] SMERAL 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Beyond satellite accounts[J].Tourism Analysis,2005,10(1):55-64.
[9] SOUKIAZIS E,PROENCA S. Tourism as an alternative source of regional growth in Portugal:A panel data analysis at NUTS II and III levels[J].Portuguese Economic Journal,2008,7(1):43-61.
[10] 宋增文.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中國旅游業產業關聯度研究[J].旅游科學,2007(2):7-12.
[11] 周文麗.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旅游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30(3):79-83.
[12] 任英華,游萬海,徐 玲.現代服務業集聚形成機理空間計量分析[J].人文地理,2011,25(1):82-87.
[13] 牛品一,陸玉麒.江蘇省縣域經濟集聚和收斂的空間計量分析[J].人文地理,2013,27(1):94-99.
[14] 向延平.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空間自相關分析:基于武陵山區的經驗數據[J].經濟地理,2012,32(8):172-175.
[15] 劉 佳,趙金金,張廣海.中國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經濟增長關系的空間計量分析[J].經濟地理,2013,33(4):186-192.
[16] 靳 誠,陸玉麒.基于縣域單元的江蘇省經濟空間格局演化[J].地理學報,2009,64(6):713-724.
[17] ANSELIN L. Local autocorrelation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2):93-115.
[18] 張榮天,焦華富.中國省際耕地利用效率時空格局分異與機制[J].農業工程學報,2015(2):27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