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亞
閱讀始于“言”,寫作始于“物”,閱讀吸收的是他人的思維成果,寫作要表達的是自己的思維成果,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潘新和教授在《語文:表現和存在》中詳細闡述了“閱讀本位”的缺陷,明確提出:“讀寫觀念的一個重大變革:從閱讀本位轉向表現本位,由于寫作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最高表現,所以表現本位也稱為寫作本位。”因此,閱讀教學必將指向寫作教學。語文教師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把握“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并且在實際的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是語文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認為:語文學科素養加上“核心”后,除了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知識、能力之外,還要納入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等。因此,筆者認為,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指向寫作的課堂閱讀教學,具體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索。
一、經典語言的積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課文中的經典段落,不僅是作者情感思想的載體,也隱藏著遣詞造句、行文布局的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抓住時機引導學生積累背誦好的篇章,特別是一些經典段落的背誦積累。在學生今后的寫作中,必將發揮著很好的示范作用,成為學生寫作過程中的參照。比如矛盾的《白楊禮贊》一文中的經典語段:“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這個語段單從寫作手法上看就有擬人、對比、排比、反問等修辭,有象征、狀物寓意、托物抒情、欲揚先抑等表現手法,由物及人,逐層加深,借贊美白楊樹來贊美廣大的敵后抗日軍民,贊美中華民族解放斗爭中不可或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委婉又深入地傳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個經典語段,包含著豐富的供學生從寫作角度去思考借鑒的寫作素材,學生在反復誦讀時體悟積累,形成自己的語言素材,在今后的寫作中能仿照、運用。教師不能忽視經典語段的體悟積累,而過度地關注寫法的滲透,甚至進行抽象的寫法歸納。要把閱讀和寫作有機聯系起來,讓學生有自主的語言構建的過程,教師應該在學生背誦積累的過程中,引導他們結合作者的思想、意圖,從如何寫的角度進行思考,在自主構建的基礎上靈活運用。
二、寫作技巧的示范—主體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把作文能力和“閱讀與寫作的相關性”進行比對,可以在閱讀和寫作之間找到彼此的對應點,具體有以下一些:在閱讀中解標題,與作文審題和擬題對應;在閱讀中分段、概括段意,與作文中編列提綱對應;在閱讀中概括中心,與作文時提煉中心和確立中心對應;在閱讀中區分主次,與作文中安排詳略對應;在閱讀中捕捉重點段,與作文中突出重點對應;在閱讀中品析語言,與作文中語言修辭對應;在閱讀中體會情感,與作文中表達情感對應;在閱讀中審視觀點,與作文中獨立思考對應;在閱讀中認識表現手法,與作文中運用表現手法對應……
閱讀和寫作中的這些共同要素,為閱讀教學指向寫作水平的提高、主體思維的發展和提升提供了物質基礎。在閱讀中教師要不斷地訓練和培養學生寫作中的提煉題材的能力、確立文體的能力、布局謀篇的能力、駕馭語言的能力、運用技巧的能力以及自我評改的能力。閱讀教學如果能夠幫助學生建立關于寫作的認知結構,而且這種認知結構是穩定的和清晰的,那么,基本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誦讀和品悟結合—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
誦讀是內化吸收的一個最簡單、最普遍的方法。誦讀的材料就是寫作的最直觀的模型。通過誦讀的過程,觸于目而入于心,含英咀華,使寫作者的情意、言語、知覺等內化吸收為自我的意識素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對這種效果的最好詮釋。閱讀更離不開品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品味、分析其構思之精巧、創意之別致、用詞之精巧,既能感受其表達的效果,又能明白它收到這個效果的原理、過程,然后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文本中存在著大量個體的言語智慧。文本中的言語智慧是靜態存在的,不顯山不露水,需要個體運用自己的言語智慧去發現,這個發現的過程就是平常所說的“鑒賞”。如果學生能對文本言語智慧中傳達的思想情意進行辨析,甚至進行創造性的個性化解讀,那么可以說他具備了一定的審美、鑒賞的能力。
重視對文本的誦讀和品悟,有助于學生鑒賞吸收、感悟文本的言語智慧,提高鑒賞者的言語智慧,并逐步轉化為在寫作過程中的言語智慧;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開展鑒賞活動,對促進學生“善于讀書”能力的發展和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以及促進讀寫共進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四、思想情感的熏陶—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土壤上。”任何文體都是有情感或思想的。這些情感或思想往往或獨特、或創新、或深刻,高尚的情感和偉大的思想是滋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優質元素。理解和體會這些情感和思想,積累情感體驗,感同身受,能給予學生人生的關懷,陶冶學生的人格修養,豐富學生的心靈體驗,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精神品位。同時,有助于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理解。
比如,古代詩歌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詩歌的特點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璣。中國古代詩詞是“言志”的,“《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在古典詩詞中,詩人們憂國憂民,憂讒畏譏,感時傷別……既像滔滔江水亙古不絕,又如夜雨無聲,滋養讀者心靈,讓讀者變得多愁善感。于是,眼觀萬物,心動情思,一切都變得充滿了靈性。另外,古詩詞是藝術創作的精華,從最古老的賦比興開始,中國古典詩詞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境界。比如借景抒情,就是古典詩歌最普遍,也是最經典的一種表現方法。如果把古詩的形象、音韻、情感、藝術手法結合,把這些運用到一個新的語言環境中,不僅更形象準確,而且還能充分發揮其比喻、象征等功能,使文章變得雋永,拓寬了時空,加深了文章的文化底蘊。
古詩詞是人類語言的經典,智慧的經典,思想的經典,藝術的經典,是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自然美景、人生理想、生活情趣、鄉愁別緒等無不入詩,學生涵泳在豐富的人文世界里,必將充分享受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明的滋養,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并不斷傳承這種優秀的文化。“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在閱讀、思考、寫作中傳承中國的優秀文化,理解中國的優秀文化的精髓,可以幫助學生建構符合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綜上所述,我們要摒棄以往一味地以理解文本內容為主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和表達方式,授學生以漁。運用好教材中的優秀文本,讓課堂閱讀教學指向寫作教學,在閱讀中積累經典的語言素材,提升寫作技巧;在誦讀與品悟中培養審美鑒賞能力;在思想情感的熏陶下,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教會學生更好地口頭和書面表達,讓閱讀教學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真正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