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武器,與他的工業機器的特點相似,外觀顯得粗糙笨拙,產量卻很大,這是由于生產武器時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力求簡單實用而不盲目追求精細。德國人生產武器的理念,與他們制造工業機器很相似,強調精密、高質量和長期耐用。實行這一生產原則,必然造成武器價格高、產量低,有人形容德國人生產的是“精英武器”,蘇聯人生產的是“群眾武器”。在投入少量武器或單個對挑的小規模作戰較量中,“精英武器”一般會占優勢,可是一旦到了消耗巨大、需要不斷投入巨量武器的大戰中,“群眾武器”就會占優勢。
在坦克生產領域內,德國的求精理念就體現得特別充分。蘇德戰爭開始后不久,德國軍方便為蘇聯坦克的數量眾多而感到震驚,同時也看到蘇聯T-34坦克擁有火力和防護力方面的優勢,于是決定制造性能更好的坦克,以便用質量優勢壓倒蘇聯的數量優勢。1942年,德國最大的車輛生產廠“本茨”公司用生產“奔馳”轎車的理念生產出了“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其制造工藝精密,操作方便,擁有最好的光學瞄準儀器和防護設備,卻隨之帶來了成本高昂和制造時間長的弊病。據計算,德國一輛“虎”型坦克的價格相當于六輛蘇聯的T-34,“豹”型坦克的價格也相當于T-34的四倍多。因此,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德國只生產1800輛“虎”型和5500輛“豹”型坦克,蘇聯卻生產了近50000輛T-34,而在雙方大規模的坦克交鋒中,最終是蘇聯的鋼鐵洪流占了上風。
在飛機生產中,蘇聯也體現了簡單、廉價和適用的原則。戰爭爆發后的4個月間,蘇軍就損失了1萬多架飛機,當時作戰飛機主要需要用鋁來制造,蘇聯的鋁產量又不到德國的四分之一,便采取了一種簡易的方式,即一面用國產和進口的鋁繼續制造一些鋁制戰斗機,同時大量生產用木材作為機身的戰斗機。這種木頭制作的戰斗機空戰的機動性不算差,可勉強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等世界馳名的戰斗機較量,致命弱點就是不結實,平均飛行200個小時就不能再用了,德國鋁制的戰斗機則可以飛行幾千個小時。不過蘇聯空軍經過計算,在空戰頻繁并損失巨大的戰爭中,平均一架戰斗機在空戰中的生存時間不超過100個小時,生產那么結實和精密的戰斗機簡直是浪費。當時德國人曾嘲笑蘇聯飛機是“膠合板飛機”,不堪一擊,不過后來卻發現對手的木頭飛機實在太多,自己的鋁制飛機卻不夠用,空戰中蘇軍損失雖然大,卻補充方便,因此制空權在1943年以后就落到了蘇聯手中。
在蘇德戰爭中,一向迷信自己武器精良的德國軍人還發現,蘇聯軍人竟然經常用簡易武器獲得了火力優勢。迫擊炮是陸軍造價最低、最簡便的戰場用炮。德國軍人和美英等國對這類武器一向不大重視,只生產數量不大的中小口徑迫擊炮裝備第一線步兵,蘇聯卻把制造簡便的迫擊炮作為第一線的主要武器。在蘇德戰爭期間,德國一共生產了18萬門迫擊炮,蘇聯卻生產了80萬門迫擊炮,還有相當多屬于大中口徑。
蘇聯雖然能夠制造比較精良的武器,卻在衛國戰爭中大量生產簡易武器,在數量上對敵人形成優勢。以迫擊炮為例,許多人認為就是一個“能冒煙的鐵管子”,制造很簡單,一個炮筒、一個底座、一個支架就組成一門炮。一門82毫米口徑迫擊炮的生產價格只相當于比它口徑小的76毫米野炮的八分之一。由于迫擊炮的膛壓低,還不必使用鋼制的炮彈,用生鐵鑄造的炮彈就可以,彈藥的價格也大大降低。西方國家軍隊不重視廉價、簡便的迫擊炮,主要原因是認為它的致命弱點是射擊的準確性差。蘇聯為了克服這個弱點,采取了集中大量迫擊炮進行密集射擊的方式,經常在一個突破點上用上千門迫擊炮一同發射,在敵人陣地上形成一片硝煙火海。盡管打得不算準,也能以大面積覆蓋的方式殺傷大量敵人,此外強大的爆炸力,也會把剩下的敵軍搞得頭暈目眩、失魂落魄。
蘇聯的步槍生產也是突出了大量裝備的原則,讓更多的人有槍用,比槍的發射自動化更重要。德國的沖鋒槍號稱世界最精良,卻只生產了180萬支,蘇聯的波波莎沖鋒槍構造簡單、外形顯得粗糙,生產量卻接近700萬支。戰爭初期,蘇聯曾大量裝備性能不錯的托卡列夫半自動步槍,后來發現這種槍的生產成本高,因構造復雜故障率也高,軍工部門便停產這種新槍,而大量生產19世紀八九十年代設計的老式莫辛-納甘手動步槍,并在衛國戰爭期間生產了1000萬支。
(摘自《檔案揭秘:抗戰第一現場》北京時代華文書局有限公司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