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行
勸君莫為『小人儒』
●山 行

孔子曾告誡子夏說:“女(你)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钡淳唧w說明何為“君子儒”、何為“小人儒”,想必聰明如子夏,聽了老師的話,心中定然有數。倒是荀子對此做了解釋,說“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子夏是衣冠楚楚、道貌岸然、故作謙虛的“賤儒”,是“小人儒”的一類。
太史公在為孔門弟子作傳時,寫子夏寫得很高明,可“成一家之言”。他肯定了子夏的文學才能,但筆鋒主要轉向道德一面,認為一個人的學問和能力并不能代表其人品。他引用了孔子的話,其中就有這句“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太史公用的是春秋筆法,看似沒有做出自己的評價,實際上肯定了品德才是人們安身立命之本的觀點。他借孔子的話,告誡讀書人、為官者,處世要問心無愧,做人要坦坦蕩蕩,做官要清清白白,要為“君子儒”,莫為沽名釣譽、貪圖功名富貴的“小人儒”。
整部《史記》,君子與小人涇渭分明,記錄了形形色色的“小人儒”以警世人,公孫弘就是一例。公孫弘,西漢時菑川人,自幼家境貧寒,靠放豬養家糊口。到了四十多歲,他才恍然有所悟,這輩子不能就跟豬打交道了吧?于是,立志讀書,專治《春秋》。功夫不負有心人,加之天資聰穎,公孫弘逐漸學有所成,成為遠近聞名的《春秋》學家。建元元年,漢武帝下詔舉賢良方正之士,菑川國便推舉了公孫弘。他以耳順之年西入函谷關,應征為博士。一大把年紀的公孫弘,自然倍加珍惜這次機會。漢武帝派他出使匈奴,歸來后,他口若懸河,卻不合武帝意思,被認為是庸才。公孫弘只好告病還家。
十年后,漢武帝再次下詔舉賢良,公孫弘又背負眾望入京。鑒于之前的教訓,公孫弘這次“學乖”了,以揣摩上意為能事,皇帝的臉色就是他的行事準則,一躍成為皇帝的高級顧問。他在長安城遇到了大儒轅固,同樣應征為博士的轅固此時已九十高齡,對人對事有常人難以企及的洞察力。轅固從公孫弘的言談舉止中看到了他的靈魂,并告誡他:“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憋@然,正學以言便是“君子儒”所為,曲學阿世則是“小人儒”所為。
公孫弘卻從轅固的話里有了另一番“醒悟”。有人在皇帝面前指責他做了大官,每頓卻只吃一個葷菜,睡覺只蓋一床舊棉被,是極陰險的沽名釣譽行為。他說自己確實有沽名釣譽之嫌,這個彈劾他的人很忠誠,要不然皇帝您怎么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一頓花言巧語說得龍顏大悅,事后卻對那人設局構陷,欲除之而后快。朝堂議事,公孫弘盡講些模棱兩可的話,而每次進諫,都事先約好幾位大臣一起,先讓別人發表意見,自己立在一旁察言觀色,以決定哪些話當講,哪些不當講,然后迎合拍馬,順水推舟,得武帝歡心。如此,公孫弘一路平步青云,七年時間,連升三級,位列三公之首。本來,只有侯爵才能擔任丞相一職,公孫弘一介布衣,卻位極人臣,然后封侯,開創了漢代拜相封侯的先例。為了穩固權位,公孫弘陰險圓滑的一面暴露無遺,先是落井下石殺死主父偃,后又想借刀殺人除掉董仲舒。表面看,他與人為善,一派正人君子之風,私下卻小肚雞腸,睚眥必報,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漢武帝后期,皇帝好大喜功,吏治腐敗愈演愈烈,農民起義時有發生,這與官場生態的惡化不無關系?!靶∪巳濉庇绕湮廴菊紊鷳B,很容易形成官場醬缸文化。像丞相公孫弘,一個出身貧寒的飽學之士,才干優長,本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一名諤諤“君子儒”,卻為了功名富貴,非要蠅營狗茍,趨炎附勢,道貌岸然中透出虛偽和奴性,墮落為諾諾“小人儒”,耐人尋味。然而,史冊昭昭,“小人儒”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更騙不過后世。因此,勸君要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瓦吉吉薦自《中老年時報》2017年6月11日 王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