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瑞成
寫下輝煌篇章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
□ 丁瑞成
編者的話:
江蘇省在歷史上一向以長江為界,江南部分稱蘇南,江北部分稱蘇北。抗戰期間,新四軍堅決執行中共中央“東進北上”的指示,1938年部隊在皖南集結的同時,即東進蘇南創建了蘇南抗日根據地,隨后于1940年成立蘇北指揮部,從蘇南渡江北上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1941年“皖南事變”后,為適應對敵斗爭需要,蘇北劃為蘇中、蘇北兩大戰略區。本文所述“蘇北指揮部”活動地區,均為蘇中根據地范圍。
1940年7月12日,經中共中央批準,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在江都塘頭鎮成立,陳毅任指揮兼政委,粟裕任副指揮兼參謀長。部隊統一整編為3個縱隊,共7000余人。
皖南事變后,蘇北指揮部及所屬部隊改編為新四軍1師。短短的6個月時間內,蘇北指揮部在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指示,大力向北發展,開辟蘇中敵后抗日根據地,取得了軍事和政治的重大勝利,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和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新四軍軍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蘇北地區在抗日戰爭中具有特定的戰略地位。向南可以與江南抗日根據地相呼應,扼制長江下游,直接威脅設在南京的日本侵略軍總部和汪精衛偽政府;向北、向西發展,可以與山東、淮南、淮北抗日根據地連接,分別直通華北、中原。控制蘇北,對于發展和積蓄抗戰力量,打擊日寇,制止國民黨頑固派反共投敵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在給新四軍的指示(即“五四”指示)中指出:“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后,還應準備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去,再分一部渡江進入江北地區。”這是一個帶有戰略性的決策。此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江南新四軍向華中地區發展。2月,周恩來到皖南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為新四軍確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12月,《中央關于新四軍在華中及江南工作的指示》明確要求:“陳毅方面抽有力部隊過江,發展揚州以東”。1940年1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對新四軍發展方針的指示》中指出:“江南陳毅同志處應努力向蘇北發展。”2月,《中央、軍委關于目前形勢和任務的指示》中指出:“陳毅猛烈發展蘇北,堅決肅清反動,堅決建立政權,擴大軍隊二萬至三萬,建立鞏固根據地。”1940年5月4日,黨中央毛主席發出了《放手發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動頑固派的進攻》的極為重要的第二個“五四”指示。中央一系列的指示都要求新四軍應迅速向蘇北發展。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指示,陳毅率領新四軍1支隊挺進蘇南敵后,在創建茅山根據地的同時,為新四軍渡江北上,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作積極準備。
丹陽整編,為渡江北上做軍事上的準備。1938年6月,陳毅將管文蔚領導的丹北抗日自衛團擴充為“丹陽游擊縱隊”,派1支隊政治部主任劉炎帶領20多名軍政干部,充實丹陽游擊縱隊(對外稱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委任管文蔚為司令。
渡江北上,開辟蘇北第一個抗日根據地。1939年1月,挺縱3支隊渡江北上,到達江都“三橋兩蕩”(吳家橋、網子橋、三墩橋、焦家蕩、花家蕩)地區,部隊設防于仙女廟以東,通揚運河以南至長江邊等地。至此,挺進縱隊完全控制了嘶馬、大橋、吳家橋、新老洲一帶。2月,在吳家橋地區成立了第一個黨的縣級組織——中共江都縣工作委員會,5月組建中共蘇北工作委員會,10月組建中共蘇北特委,并開創了蘇北第一個抗日根據地。
揚中合編,猛烈發展蘇北。
1939年11月,由葉飛領導的江南抗日義勇軍與管文蔚領導的挺進縱隊合編,成立新四軍挺進縱隊,管文蔚任司令,葉飛任副司令兼政委,下轄4個團。12月,新四軍挺進縱隊除2團在蘇南堅持斗爭外,其余部隊在葉飛等率領下渡江北上到達江都“三橋兩蕩”地區。在吳家橋一帶的新四軍挺進縱隊發展到2000余人。部隊狠抓了干部戰士軍政素質的提高,建立軍政學校,培養青年干部,開展練兵整訓活動,幫助地方組建抗日組織,抗日根據地建設生氣勃勃。
打擊日偽軍,新四軍在蘇北聲威大震。1940年2月8日,正值農歷正月初一,日偽軍出動400余人,從仙女廟出發,襲擊大橋鎮。新四軍挺進縱隊干部戰士,冒著大雪,連夜在大橋鎮西北花家蕩、曹王寺一帶伏擊,將日偽軍擊退。此戰擊斃日偽軍數十人,繳獲“三八式”步槍20余支,輕機槍1挺。這一仗被譽為“新春大捷”,新四軍在蘇北聲威大震。1940年3月,葉飛率挺進縱隊緊急馳援半塔集。5月,激戰吳家橋,粉碎日偽軍的“掃蕩”。
郭村保衛戰,取得軍事政治雙重勝利。6月28日至7月4日,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指揮部副總指揮李長江糾集所部13個團1萬余兵力,重重包圍郭村,企圖消滅新四軍挺進縱隊。新四軍在郭村只有2000余兵力,在葉飛的指揮下,經過7天浴血奮戰,擊退了來犯之敵,解放了塘頭,取得了郭村保衛戰的勝利。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到達黃橋地區后,與軍分委聯合下達了《對于創建黃橋大根據地的指示》,著重指出:“目前的工作任務是積極充實主力,嚴格整訓部隊,努力民眾運動,建立民主政權工作的基礎,隨時準備迎接反‘掃蕩’、反‘摩擦’的勝利。”蘇北指揮部派出干部、民運工作隊和服務團,協同地方黨組織發動群眾,開辟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工作。
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40年8月初,為開辟黃橋抗日根據地,蘇北指揮部決定,成立黃橋軍民聯合辦事處,由第1縱隊政治部副主任陳同生兼任辦事處主任,主持地方行政工作和戰勤工作。8月上旬,相繼在泰縣、如皋、靖江、泰興四縣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南通、如皋、靖江、泰縣臨時行政委員會,管文蔚、陳同生分任正、副主任。9月上旬,根據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成立中共蘇北區委員會,陳毅、陳丕顯為正、副書記,統一領導蘇北地區的抗日斗爭。行政委員會頒布了抗日民主施政綱領、“二五”減租法令和群眾團體組織法。各地還相繼成立了工抗會、農抗會、婦抗會、青抗會、商抗會等群眾抗日組織,黨、政、軍、民各項工作迅速展開。無論是基層群眾,還是中上層愛國人士,一致稱贊新四軍是真正保護群眾利益,真正抗日的軍隊,都真誠地擁護和支持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還成立了蘇北軍政干校,吸收大批知識青年來校學習培訓,培養軍政干部。部隊抓緊整訓、擴軍,建立地方武裝,攻打黃橋以南的孤山、西來鎮等日偽據點,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聲威大震,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建設初具規模。
姜堰會議贏得政治上的主動。為進一步爭取社會中、上層人士,表明共產黨、新四軍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愿望,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建議召開蘇北各界軍民代表會議,共商抗日大計。9月中旬,蘇北知名人士韓國鈞、黃逸峰、朱履先等聯名致函韓德勤、李明揚、李長江、陳泰運和陳毅等各軍隊代表、著名士紳和當地顯要,要求各方停戰息爭,一致抗戰,并提出革新政治的愿請。“二李”和陳泰運分別復函表示同意,然而韓德勤卻要新四軍退出姜堰,再言其他。9月27日,各方代表云集姜堰,蘇北軍民代表會議在姜堰曲江樓召開。惟韓德勤拒絕赴會。會上,陳毅闡明共產黨和新四軍團結抗戰的堅定立場,為顧全大局,愿意讓出姜堰(9月30日,我軍履行諾言,撤出姜堰。就在同一天,韓德勤卻下達了進攻黃橋的命令,狂妄宣稱:新四軍一定要撤出黃橋)。姜堰會議的召開,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發展蘇北,決勝黃橋,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
召開蘇北抗敵和平會議。黃橋決戰勝利后,新四軍乘勝北上,開進蘇北重鎮海安,10月9日,陳毅率蘇北指揮部進駐海安。為團結、爭取國民黨的地方實力派,打擊反共頑固派的殘余勢力,建立蘇北抗日統一戰線,10月31日,蘇北各界和12個縣代表齊聚曲塘,計30余人,召開蘇北抗敵和平會議。由于韓德勤拒絕到會,改為談話會。陳毅在會上提出團結抗戰六點意見,李明揚要求休戰言和。會議決定不得將內戰擴大,提出以利全國抗戰等四項臨時辦法和八項基本改造蘇北辦法。會后,韓國鈞、李明揚將各方意見電達蔣介石、顧祝同、韓德勤等,要求建立黨政軍統一機構,召開以民選為原則的省參議會。這次會議,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的反共陰謀,進一步穩定了李明揚、陳泰運等地方實力派,密切了韓國鈞等中間人士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
成立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遷駐海安后,為團結各階層人士共同抗日,即著手籌備召開蘇北臨時參政會。11月15日,蘇北臨時參政會在海安召開,參加會議的有江都、高郵、泰州、揚中、丹陽、泰興、靖江、如皋、南通、海門、崇明、東臺、鹽城、興化14個縣的各界代表推選的臨時參政會議員,共388人,包括各黨派、各階層人士,知識分子紳商代表占半數以上,三分之二的參政員是由各抗日人民團體選派,其中共產黨員代表只有72人。會議討論了團結抗戰、實行“二五”減租、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等重大事項,通過了《施政綱領》和團結抗戰,改善人民生活,建設新蘇北等決議。會議決定成立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管文蔚任主任。選舉黃逸峰為議長,朱克靖、朱履先為副議長,公推韓國鈞為名譽議長。會后,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各縣,先后成立了參政會,建立“三三制”政權。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遵照中共中央大力發展蘇北的指示精神,經過艱苦努力,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得到很大發展,新四軍部隊不斷壯大,黨的抗日方針日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民眾自發投身于抗戰洪流之中。1940年11月7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和八路軍第5縱隊司令員黃克誠到達海安,與陳毅、粟裕等會晤,共商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及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等問題。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簡稱華中總指揮部)在海安成立,葉挺任總指揮,由陳毅代理總指揮,劉少奇任政委,這就使華中的抗日武裝形成一個整體,對于鞏固和壯大蘇北乃至整個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打擊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