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柯林
為茅山老區農民致富獻策
□ 張柯林
茅山老區地處江蘇省南部的金壇、溧陽及句容等地丘陵山區,抗日戰爭時期老區人民與新四軍共同譜寫了一曲曲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凱歌。可是,如今這里仍然沒有徹底擺脫貧困,農民致富的困境在哪兒呢?筆者作為金壇區茅山老區經濟發展促進會會員,對此作了些調研工作。
困境之一:生產無技術。茅山老區科技與文化等相對落后,大多數農民依賴“靠天吃飯”,實現不了增收致富。
困境之二:由于資金困難,許多農民看好的發展項目不得不擱淺,一些項目在發展途中因資金問題而夭折。
困境之三:致富無門路。由于長期受交通不便及信息閉塞等影響,加上舊意識的制約,農民對如何增收致富缺乏信心。
困境之四:農產品無銷路。茅山老區生態環境優美,是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極佳之地。可是,長期以來,這里的農民種什么虧什么、搞什么倒什么,“西瓜泛濫”“蠶繭大戰”以及“紅薯囤積”等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
為擺脫困境,早日脫貧致富,茅山老促會提出以下對策供參考。
對策之一:多措并舉抓好農民生產技術培訓。首先,要抓好“產前”技術培訓。要針對農民準備種什么,因勢利導地開展技術培訓、科技進村入戶、農技人員技術解惑、組織農民現場觀摩先進技術、農大及農科院所代培委培以及“綠色證書”函授進修等,以此促進農民生產技術的提高。其次,要抓好“產中”技術指導。要圍繞農民生產上遇到的技術難題,請農技專家“把脈確診”;要走進村頭巷尾開展“農技超市”“農技趕集”以及“農技門診”等活動,組織農技人員現場“把脈開方”;要適時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農民查看農作物墑情、水情、苗情及病情,科學指導農民清溝理墑、排水灌溉及用藥施肥等。再次,要抓好“產后”技術積累。適時召開技術推廣會、現場觀摩會等,組織技術能手傳經送寶,定期召開農情分析會、生產技術總結會等。
對策之二:齊心協力解決農民發展資金問題。首先,扶持政策要“優”。要推出農資補貼、貼息貸款、創業基金、失業保險、農貿免稅以及項目資金幫扶等諸多使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優惠政策,為農民發家致富大開綠燈。其次,投入機制要“活”。要引導金融部門有效融入農業產業化經營,參與糧油經銷、食品包裝以及飼料加工等“農”字號企業投資,讓農產品增值提效,使農民受益得恵;要鼓勵社會能人參與農業開發、農產品加工、糧油貿易以及生態旅游等經營;要吸收民間閑置資本參與農業規模經營、經濟協作、股份合作以及物流營銷等。再次,責任主體要“明”。各級干部牽頭實施的發展項目,應把責任扛過來;投資的開發項目,誰投資誰負責;民間資本投入,誰投入誰擔責。
對策之三:想方設法拓展農民增收致富門路。首先,老區各級干部在創業上要為農民探好路,把好關,避免盲目性;創業中,要立足農民缺什么,因勢利導地釋疑解惑、攻堅克難,傾力為創業清障掃路,確保實效性。其次,在就業上要為農民找好路。為此,要在土地承包、農機作業、糧油加工以及農產品營銷等領域為農民謀策找路;要為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創優就業設平臺;要在人、財、物上幫扶有一技之長的農民開設“莊稼醫院”“農資超市”以及“農機會所”等,讓農民自食其力服務掙錢;要慎重穩妥地組織老弱病殘的農民參與土地流轉、農業開發、實體創辦以及旅游開發等股份合作,使這些弱勢農民能坐享股金分紅。再次,在謀業上要為農民指好路,使農民有事做、有活干。
對策之四:千方百計幫農民打開農產品銷路。首先,要幫農民看好市場,找好市場。其次,要帶農民緊扣“三抓”,即:“人無我有”抓開發;“人有我優”抓提高;“人優我精”抓提質。引領農民圍繞“一村一品”和“一戶一色”,在農產品包裝設計、外觀創意、商標注冊等方面精制打造,讓老字號農產品得到傳承,使新時尚農產品煥發生機。
(本欄編輯 張廣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