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秉君
中國為何沒有公開“抗美援越”
□ 徐秉君
1954年7月《日內瓦宣言》發表后,越南北方獲得完全解放。然而,美國卻趁法國軍隊撤出越南之際進占了越南南方。隨即,美國發動了“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所謂“特種戰爭”,企圖把越南南方作為進犯越南北方和控制整個印度支那的戰略要地,從而對新中國形成戰略包圍,并實現美國控制亞洲的整體戰略。
1964年8月,美國蓄意制造了“北部灣事件”(美稱“東京灣事件”),悍然出動大批飛機對越南北方實施轟炸。1965年3月上旬,美國海軍陸戰隊3500人在峴港登陸。在派出地面部隊進入越南參戰的同時,美國進一步加緊對越南北方的空中轟炸。至此,越戰演變為以美軍為主體,以“南打北炸”為特點的全面戰爭。
危急時刻,為了獲得中國的支援,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秘密來到中國。他直奔湖南長沙,拜會了正在那里視察的毛澤東主席,請求中國援助越南的抗美救國斗爭。毛澤東當即爽快地答應了。
同年4月,中越雙方簽訂了向越南派出中國支援部隊的有關協議。隨后,中國政府決定派高射炮兵部隊入越,與越南人民軍防空部隊并肩作戰。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親自簽署了“調高炮部隊入越輪戰”的命令。
進入20世紀六十年代,盡管當時輿論宣傳上仍把“美帝國主義”當作中國和世界人民的主要敵人,但隨著中蘇關系由破裂轉向對立,實際上“最主要的敵人”已發生了變化。
中蘇兩國關系惡化后,中蘇邊界爭端摩擦便頻繁發生。從1960年8月到1964年9月,僅4年時間,兩國邊境事件就達2792起。從1965年開始,蘇聯便逐步加強蘇中邊界地區的駐軍。這時,毛澤東開始明確提出要準備提防蘇聯進攻中國的問題。這表明他對中國主要敵人的認識發生了轉變,把蘇聯作為中國安全的現實威脅。
再就是內憂問題。1964年5月27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談到要加強抵抗蘇聯入侵的準備時指出:從赫魯曉夫蘇共二十大以來的行徑表明,社會主義國家會產生修正主義,甚至篡奪黨和國家的領導權。因此,我們必須在我們黨內、國內防修反修。于是他重新分析世界格局,并開始考慮調整中國對外戰略。
事實上,在北部灣事件之后,中美雙方也都在通過第三方來向對方傳遞有關信息,以實現雙方之間最大克制,同時尋求某種默契。這也是中國秘密出兵越南的一個重要原因。
1965年2月初,美國開始對越南北方實施重點目標空襲,隨著越戰逐步升級,美國飛機不斷入侵中國領空,并轟炸中越邊境等地區。與此同時,美國在華沙中美大使級會談中聲明:美國絕無意同中國作戰。期間,英國也得到美國的確認:絕不把戰爭擴大到中國。
針對美國傳來的信息,周恩來請即將訪美的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向美國總統約翰遜轉達中國方面的幾點意見:“一、中國不會主動挑起對美國的戰爭。二、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三、中國已經作了準備。”后因阿尤布·汗推遲訪美,中方便另尋途徑與美方溝通。
1965年5月31日,陳毅約見英國駐華代辦霍普森,請他向約翰遜總統轉達中國關于越南問題的四點意見。除上述三條外,后加的第四點為:“如果美國對中國進行全面轟炸,那就是戰爭,而戰爭是沒有界限的?!?/p>
6月2日,英外交官及時將霍普森的電報遞交美國務院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威廉·邦迪。美方分析家認為,周恩來傳遞過來的幾句話“出奇的溫和”,它是要表明“中共不想直接介入戰爭”,為此“告誡美國應避免進行反對中國的行動”。
在越南戰爭不斷升級的敏感時期,中美雙方緊鑼密鼓地互發信號,反映了兩國都在謹慎克制地行事,竭力避免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通過美方反饋回來的信息,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中國方面實際上是心中有數的。此后,美國明知中國在大規模援越,其中包括中國支援部隊在越作戰,也并未做出公開反應。
(摘自《老年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