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玉婷
去路遙遠
文|潘玉婷
在這一期雜志的制作進入后半程時,6月里最牽動人心的活動也如期進行著,如一次全民朝圣,致敬知識,或者說前途。是的,我說的是高考。對于很多人來說,它是人生第一個真正的十字路口,陡然間,命運似乎在這里被人類掌握。
在被各式高考口號、段子語錄刷屏的同時,我看到一條很有意思的新聞。
6月7日,在“學渣”學生生涯最鬧心、“學霸”摩拳擦掌、一般學生打算與運氣決一死戰(zhàn)的高考第一天,全球第一家“失敗博物館”在瑞典赫爾新堡正式開館。
博物館的創(chuàng)立人叫Samuel West,是一名研究創(chuàng)新的學者。一直以來,他都對“失敗的創(chuàng)意”很感興趣,他覺得摻雜著努力和汗水的失敗品們,以沒有發(fā)出回響的機會告終,被歷史的塵埃掩埋,這一切太可惜了。
于是,Samuel將他歷年來收集的失敗的創(chuàng)意作品都整理出來,并以展覽的形式呈現(xiàn)給大家,結(jié)果,一炮而紅。
高露潔出的冷凍食品,諾基亞出的形如掌機、按鍵超多的游戲手機,戴在臉上讓你如生化人一樣的電能面膜……只用簡單的描述都能讓人覺出必定失敗的氣息。
然而,這些看似是笑話的設(shè)計在若干年后成了一次嚴肅展覽上的展品,帶著強烈的象征意義,松動著結(jié)果主義的神經(jīng)。
這很像我們的人生,某一段路或許會走偏,或許不那么成功,或許跟不上別人的步速,但我們一直在累積經(jīng)驗和做出選擇,不一定會峰回路轉(zhuǎn),但漸漸展露出了可能性。
這個發(fā)生在高考當天的新聞,配合“團滅高考”“我以我血濺高考”的誓詞,讓我想到了我參加高考的那一年。
記得那是高考前的一次班會課,老師讓我們逐一站起來說說自己對未來的設(shè)想,其實那就是一次小型誓師大會。
現(xiàn)在想來,老師的出招是極狠的,她讓我們按照座位號依次發(fā)言,而座位號跟第一次摸底考試的成績掛鉤,第一個說的是全班第一,最后一個說的是全班倒數(shù)第一。這種安排有一種對人生境遇的對比在里頭,宛如帶我們走進了一條張貼了人類墮落史的長廊。
果然,前15位同學的發(fā)言激昂鏗鏘,即使是最不愛說話的女“學霸”,也在前一位發(fā)言者的鼓舞下,聲音顫抖地說:“對于高考,我充滿信心!終有一天我會去北上廣,學經(jīng)濟,做白領(lǐng)。”她說完,我們報以了雷鳴般的掌聲,激動!
接下來是中不溜的學生發(fā)言—一部分痛說自己的不爭氣,立志回家頭懸梁錐刺股;一部分喜洋洋,覺得二本大學的門已經(jīng)打開,同學聚會時再見。這一撥,逗得大家開懷。
最后是倒數(shù)十幾名。這部分同學主要分三類:第一類是已經(jīng)不打算走高考這條路了,人生自有其他康莊大道;第二類學得廢寢忘食,連假裝自己沒那么努力的掩護都顧不上打,兩眼熱望地盯著報考指南上各類大學的名字,干著急;第三類,有自己的世界,永遠抱著一本小說,沉默,沉默。
就是他們的發(fā)言,特別走心。一個女孩站起來剛說了一句“大家一定覺得我考不上大學吧”,就默默流下一行一行的眼淚。另一個活泛的女孩站起來連說兩聲“看我,看我”,打破了尷尬的氣氛,她救了她。女孩說:“大學是我向往的,我會努力到最后一刻,大家且放心。如果還是失敗了,那我明年再來一次,估計到時候跟我做伴的同學會不少。哈哈!”又一個女孩站起來,她是我的初中同學,內(nèi)向到跟女生說話都會臉紅的程度,高中三年我基本沒見過她當眾發(fā)言。她掩飾不住緊張,于是直接把手拿上桌面攥成拳頭,張了兩次嘴似在調(diào)整合適的音量,她開口了:“我不太會說話,學習的事更是說不出個一 二三,但我真的很開心能跟大家同學三年,如果將來有一天我們在街頭遇見,請不要假裝不認識我,我也一定會記得你們每一個人。我會好好生活,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我記得很多同學都哭了,為她表達的情誼,為她的話里淺淺昭示著的那個同學之間會假裝不相識的未來,那個或許有人會不幸福的未來。
不久,我們走上了高考考場。
那一年“學霸”里有一半遭遇了滑鐵盧,當時說要復(fù)讀的女孩一語中的,拉著大家伙兒愉快復(fù)讀,來年的成績都還不錯;另一半“學霸”順利考上了名校,大宴賓客;中不溜的學生里有幾位發(fā)揮超常,歡天喜地,有幾位發(fā)誓來年做“學霸”;成績一直不理想的那幾位,有的出國,有的上了高職,有的沒再繼續(xù)讀書。
再后來,大家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更多軌跡—“學渣”A賣房賣到發(fā)財,買房買車搞投資,是我們這批同學里最先“富起來”的,雖然“學渣”本性不改,依舊記不住超長的樓盤介紹;“學霸”B最后考上了家鄉(xiāng)的公務(wù)員,每天兢兢業(yè)業(yè),心自安穩(wěn);“學霸”C終于打進金融圈,每天穿梭在香港的商業(yè)區(qū),承擔每月八九千的房租,累但也有奔頭;成績一向普通的D跟“學霸”B在一個單位,忍不住要教人家“職場小技能”,好共同進步。
而那個說要幸福的女孩高職畢業(yè)后一路讀到碩士,定居成都,有了自己的小家。今年我去出差,約她見了一面,遠遠地她朝我跑過來,叫我的名字,我也大聲叫出了她的名字。看得出,她很幸福。
而更多的人,去路遙遠,音訊漸失。
高考當天,看到一條給考生加油的微博下面點贊最多的留言:多少年后,你們會發(fā)現(xiàn),今天并沒有那么重要。我轉(zhuǎn)發(fā)了這條留言,并補上一句:并不那么重要的每一天,將帶我們走向某個未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