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勤, 鄧藝梅
(1. 安徽藝術職業學院, 合肥 230001; 2. 安徽師范大學, 安徽蕪湖 241000)
地鐵公共藝術設計整合脈絡
張 勤1, 鄧藝梅2
(1. 安徽藝術職業學院, 合肥 230001; 2. 安徽師范大學, 安徽蕪湖 241000)
在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系統的規劃研究中,導入整合的系統理論。通過整理設計系統內部各要素與系統整體,利用多學科的研究視點和方法,從多角度分析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系統整合的脈絡——地鐵網絡的設計主題整合和視覺整合;地鐵站點內不同設計項目的整合;地鐵地下公共藝術設計與地上城市周邊環境的整合;地鐵設計中文化與商業的整合;地鐵不同設計、實施、后期階段的整合管理。避免了傳統設計研究方法重細節缺少全盤觀的現象,有利于提高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的質量和品質;有利于更好地理清散亂的本土文化,銜接好城市現代文明與被高速建設發展所隔斷的城市歷史文化;真正能夠從人和自然的角度思考,滿足城市人們物質與精神的需求,構建起人性化空間體系,形成地鐵空間所獨有的藝術和文化魅力。
地鐵; 公共藝術設計; 整合規劃; 主題整合; 項目整合; 空間整合; 造型整合; 整合管理
伴隨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交通技術的發展,極速改變著人們的出行方式。其中,地鐵的出現不僅緩解了城市交通的壓力,也促進了城市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同時,在視覺文化的大時代背景下,已建地鐵借助信息文化的視覺傳達展現著所處城市的精神面貌,對促進一個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近年來國內各大中城市開始大力發展地鐵建設,這就使地鐵視覺與地鐵形象、城市形象所構成的關系,以及如何通過合理規劃和設計提升地鐵形象、城市形象等,成為地鐵建設和發展中備受關注的新課題。
地鐵公共藝術設計是由包括空間環境設計、信息傳播設計(導向標識系統設計、廣告傳媒)、設施設備設計、公共藝術以及臨時展演藝術等門類在內的完整體系組成的。地鐵公共藝術設計是一項龐大的跨越多專業、多系統的設計體系,導入整合的系統理論,將會給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發展帶來新的高度。其中,整體性的系統研究就是要以地鐵公共藝術各類項目為研究對象,以系統的整體性為核心,整理設計系統內部各要素與系統整體,以及與所處區域的相互作用關系。設計系統理論的研究強調整體,避免了傳統設計研究方法重細節缺少全盤觀的現象,能夠利用多學科的研究視點和方法,更加客觀地從多角度分析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系統的特征和本質,能夠把握設計的主導方向[1],從而使地鐵公共藝術整合設計的脈絡逐漸清晰。
地鐵交通工具的出現突破了傳統交通工具的運行態勢,更加便捷、快速、準時,給乘客帶來不同功能的體驗。但作為地下空間,地鐵存在諸多缺點,如不可逆性的空間開發、封閉的環境塑造、空間識別性差,無法定位與城市所處位置等。“作為城市的任何一個環境都應以積極的形象為人們提供合理的生存空間,用以承擔人們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職能……”[2]。地鐵的不利因素隨著科技發展和人們對文化的需求逐漸被改善,社會越來越將地鐵設計視野關注到內部空間的心理體驗,從而給地鐵內部空間的公共藝術設計帶來新的課題。地鐵建設早期,地鐵公共藝術設計沒有考慮系統、文化的設計定位,隨著線路的增多以及時代對文化意識的提高,才逐漸建立起相應的理念手法:地鐵公共藝術選題一般與站點所處地面特色信息、城市歷史文化、社會時代背景等區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區域文化表現在物質與非物質的多種方向,在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物質)中,一般會對單條線或某段線進行整體的區域文化主題、造型、色彩設定,形成全線統一的設計概念和視覺基調,每條地鐵線路傾訴著城市不同面的文化特色。這種手法是地鐵公共藝術整合設計中常用的手法。
1.1“一線一景”
地鐵內的設計項目是根據地上沿線所處的城市文化背景,總結、提煉這一條線上的文化共性特征,并據此進行系統的文化大主題框架下的小主題細分,從而形成一整套的設計表現手法或形式,讓各線都充滿與地面城市相符合的文化內涵和特色,形成一條線的文化整合。如圖1所示,杭州1號線主題為“杭城云山”的文化墻,表達杭州人文和自然交相輝映之境,在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中融入江南文化、浙派文化的詩意;其中公共藝術設計的人文定位有3條:城市地緣歷史的文化長街,杭州市獨特品質的精神運河,杭州創新建設的形象回廊。1號線全程34個站點分為四大類:重點站、次重點站、特色站和普通站,規劃中一個站點就是一個故事。

圖1 杭州地鐵1號線文化裝飾墻Fig.1 Decorative wall of Hangzhou Subway Line one
“一線一景”是一種明確化的設計思想,面對最終網狀的城市地鐵線路,這是一種以差異化的區域性文化環境特色為基礎,針對不同線路進行多樣化的概念主題定位和設計的科學系統方法;“一線一景”是對城市文化的發掘,不僅體現于當代,還有城市不同歷史時期,特別是經過歷史篩選后經典的人文積淀,這也會對城市整體建設和發展以及城市形象帶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然,隨著城市地鐵線網的最后形成,將會出現多個線路重疊、交匯的情況,重疊、交匯站點將會出現主題與設計表現的沖突,所以在線路主題擬定期,就要統籌考慮這一問題,對不同線路交匯的相鄰兩區域進行相似性的概括,對同區域的重疊線路進行同一主題概念的不同側重表達[3];“統一與差異”也是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主題的要求。如圖2、3所示,臺灣高雄捷運,紅線以“歷史高雄”為各站的文化主題,橘線則以“海港禮贊”為各站的文化主題,著名的美麗島站處于兩線交匯,因此在文化主題表達上,既表現港都的豐富海洋資源和地理特性,以水、船為建筑的裝飾要素,同時也表現歷史的記憶和對和平的祈許(源于1979年12月10日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廣場上的4座出入口建筑設計成“合掌祈禱”之態,意在人們不忘過去,祈許世代子孫未來的希望[4]。

圖2 臺灣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出入口建筑設計Fig.2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entrance for kaohsiung MRT Formosa station

圖3 臺灣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內部公共藝術設計Fig.3 Internal public art design for Taiwan Kaohsiung MRT Formosa station
1.2“一區一景”
針對在城市進行跨區域規劃的地鐵線路,一般就會以分區的形式來進行全線主題和表現形式的劃分,也就是一區一景的設計思路,例如蘇州地鐵1號線為東西走向,線路跨越了高新區、古城區和工業園區,這種區域分類本身就是體現1號線整體線路的區域特征,這也就是在總結地鐵區域站點文化特征,設計中以此為對應。
1.3“一站一景”
在地鐵線路大主題概念設定后,對于線路重要站點所在城市周邊區域的地緣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從周邊的人文地理、民間傳說、歷史古跡等,提煉出可利用的“點”,結合全線的設計主題和概念,進一步豐富重要站點的設計內容,做到統一中能夠展現站點另外的獨特個性。杭州在地鐵1號線文化主題上的規劃:“一站一故事,百站一部史;一線一表情,十線城市景。”圖4為杭州地鐵1號線客運中心站藝術背景墻,主題為《蓮響節拍》,由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設計創作。《蓮響節拍》描繪了40個傳統的杭州女性,她們身著窄腰的藏青色衣服,手持“蓮響”,在充滿江南風味的建筑前,圍繞桂花樹翩翩起舞,跳起“打蓮響”,渲染出節慶歡愉的氣氛、傳達杭州人民的迎賓好客之情。

圖4 杭州地鐵1號線客運中心站文化裝飾墻Fig.4 Decorative wall of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Center station in Hangzhou Metro
在地鐵站點內,做好地鐵公共藝術設計項目的系統布局和控制。在大的線路文化主題控制下,明確不同項目的類型、特點,在設計中充分表現;此外,明確各類設計項目在地鐵空間中的位置和組合、主題與題材、表現風格與形式、材料與色彩等,做好統一的地鐵空間設置標準和規范,使每一個公共藝術設計項目在地鐵這一特定地下空間環境中與周圍環境,以及相互之間有機融合,努力營造一種宜人、可持續的場所。例如在地鐵的公共藝術設計項目中,導向標識系統的設置、表現是首要的,應優先于商業廣告、店鋪招牌、景觀設計等,要求能清楚地表達現場和系統的正確使用信息,風格、色彩要統一規劃,能讓乘客容易理解其指示的警告和信息,不論在日常應用中還是緊急情況下都能夠確保乘客主體流動方向的一致性;在站內導視系統的設計中,考慮其視覺與地鐵站建筑設計的相互性、協調性,設計時必須注意國家和國際的設計標準,更要考慮殘疾人、外國人等特殊小眾[5]。
此外,在同類項目中也要注意連貫性與整體性。如地鐵信息傳播設計系統中,一般都采用多媒體的視覺傳播,除了傳統平面媒介設計外,還有新媒體設計,如電視導播媒體,展現站點信息等的LED屏,為乘客提供乘車信息查詢的互動式多媒體咨詢設施,也有為乘客提供地鐵相關信息查詢的城市地鐵APP。這些現代化的跨媒體信息傳播,在傳達過程中注意各媒介的信息銜接和連貫,同時也要注意圖形、色彩等視覺的連貫和整合[6]。
不能將地鐵作為一個封閉、單一空間來看待,它是城市空間在地下的延伸,因此,以地鐵站貫連的地鐵公共藝術體系是隸屬于城市整體規劃的范疇,設計時應該從地下空間和所處城市環境之間,從空間流線和造型形態上進行思考,將地鐵與地上城市環境進行關聯和整合。
3.1空間整合
在地鐵公共藝術設計領域,在視覺空間上注重地下空間與地上空間的滲透和融合,規劃時考慮過渡空間的結合,能夠將陽光、景觀、濕度、新鮮空氣等引入地下空間。如地鐵中庭空間形態的應用,將自然光線和城市的景觀納入到地鐵空間設計中,將地鐵建筑空間與地上城市空間聯系起來,通過水平空間的延展和縱向的通透貫穿,逐漸改善地鐵空間的封閉感和不適感,這種空間上的整合將這種單調的地鐵空間納入到城市空間的體系中。中庭空間在復雜的地鐵站內部空間中,具有空間尺度大、視覺可達性好的特點,使人們身處其中獲得更多的方位信息和識別信息,易于對具體空間的理解,中庭空間起到了室內地標的作用,將地鐵與城市結合更加緊密,建立起上下呼應的空間關聯,如圖5中西安地鐵2號線行政中心站。此外,諸如利用地鐵中庭空間或者中間層空間設計一個能夠為城市共用的地下廣場,并成為市民集聚活動的新亮點;還可采用設置天井和大面積的采光窗等設計手段。

圖5 西安地鐵2號線行政中心站的中庭設計Fig.5 Design of Atrium of Administrative Center Station in Xi′an Metro Line 2
3.2造型整合
地鐵各站點出入口是城市空間向站內空間轉換的過渡空間,如何營造融合恰當的場所氛圍非常重要。出入口視覺上既要與城市周邊環境相融,也要與站內空間秩序相連接,地鐵出入口造型設計應遵從線路的總體建筑藝術風格,同時考慮內外空間相互交融的形式設計,以及與城市開放空間節點協調等[7]。任何地鐵出入口建筑都位于特定的環境中,優秀的設計應該是建筑物與環境諸要素之間的相互認同、互動和整合。首先要根植于所處地域的文化背景之中,尊重地方性、民族性,結合當地政治、經濟、氣候環境,著眼地鐵出入口建筑本體因素(空間、光線、材料、細節)等,從而設計出具有地域特色、人性化的地鐵站出入口建筑物。圖6為西班牙畢爾巴鄂地鐵1號線出入口設計,現代玻璃材料與金屬鋼材的通透表達,將建筑與周邊環境很好地融為一體,在夜幕之下,地鐵內部光線的擴散與城市路燈、窗燈等光源交相呼應,共同裝點著這座城市。

圖6 西班牙畢爾巴鄂地鐵1號線出入口建筑設計Fig.6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entrance >for Line 1 of Bilbao,spain
此外,地鐵車站的地面附屬建筑物,如風亭、冷卻塔等,也是遵循出入口的設計原則,在滿足各自基本功能之下,采用“消隱”的形式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或者運用藝術的手法,強調區域文化特征、城市形象發展總體趨勢,起到“地標”的作用,并與城市景觀相協調[8]。
除了地上出入口的造型融合,地鐵地下空間建筑、裝修、設施、廣告、公共藝術等造型設計也可以與所處地上周邊城市某造型元素相呼應,起到與地上連接的引導作用,提供乘客所處地面方位的線索。圖7、8為上海迪士尼專用地鐵站,屋頂采用透光充氣枕式膜結構,與地面迪士尼樂園的有些建筑屋頂統一,站內扶梯旁的裝飾均為迪士尼經典卡通形象剪影等,使人們很自然地想到、走進了迪士尼樂園。

圖7 上海迪士尼專用地鐵站出入口建筑設計Fig.7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entrance for the station of Shanghai special subway for Disneyland

圖8 上海迪士尼專用地鐵站內部裝飾設計Fig.8 Interior decoration design for Shanghai special subway for Disneyland
國外地鐵很多公共藝術作品與車站整體空間環境相協調,身處站點空間可以體驗視覺呈現的層次感和節奏感,而國內地鐵公共藝術設計項目呈現各自為政、相互影響的狀態,缺乏系統管理和設計溝通。如地鐵車站的公共藝術作品一般多為壁畫形式,并機械定位在站廳層,這種點的位置和相似的規格設置,很少考慮到空間的變化,同時藝術作品也缺乏與人的互動關系,無法將作品融入地鐵寬廣的空間中;再如地鐵站臺具有設計感的立柱上唐突地貼著簡陋的公告;監控探頭遮住了指示牌的信息等等。
4.1國內地鐵設計的程序改進
國內地鐵設計的程序是:地鐵站點基本建筑設計完工后再進行公共藝術設計,是分階段完成,而且是兩批設計人員。地鐵公共藝術設計項目的主題都是在基礎建設完工后才進行定位設計,在調研、搜集等前期過程中,設計公司與土建等相關實施公司因隸屬關系,缺乏相應的溝通和協作。雖然我國地鐵建設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經歷40多年的設計研究和建設歷史,技術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且對于地鐵空間公共藝術的研究和實踐也具備成熟的經驗,但地鐵建筑設計單調、雷同、缺乏空間創新意識,同時后期公共藝術設計作品沒有被關聯到早期建筑設計中。希望未來時期,中國地鐵能夠進一步將地鐵建筑與后期公共藝術設計整合成一體化,這必將帶來中國地鐵空間設計的飛躍。英國朱比利地鐵線的設計總監鮑威爾曾說過:“綜合了建筑、設計、工程的杰出構想……”[9],此外,后期設計團隊的組成,也要由多專業的設計人員共同組成,不同專業之間也要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合作,不能各自為政。例如,北京地鐵奧運支線、機場線設計,是由中央美院與北京城建院合作設計,其中中央美院的設計團隊是由來自建筑設計、室內設計、視覺傳達、雕塑、數碼媒體等專業的老師和學生組成,形成了以項目目標為中心的多專業聯合設計團隊[10]。
4.2應建立科學的運作機制
當今,中國地鐵公共藝術一方面缺少發展資金,另一方面也沒有專業藝術機構進行策展,公共藝術設計各類項目也是不同的專業機構各自為政地進行設計、實施,視覺整體把控沒有保證,同時也缺乏后期有效管理,并且在地鐵建設運營階段后,也缺乏臨時公共藝術活動的開展和延續。解決這種問題必須要有一套科學嚴謹的運作機制,要有一個設計管理組織機構,要有一整套的設計規范和組織管理制度,從地鐵總體設計的高度,進行各類公共藝術設計系統的設計關系協調,促進地鐵物與物之間、物與人之間,地鐵與城市之間的和諧。例如英國倫敦交通管理局專門設立有地鐵公共藝術管理部門,建構起包括藝術委員會、評選小組、項目顧問等在內的組織機構,將設計評選、管理、監督3個重要的環節進行對應保障,形成有效的運作機制。
4.3建議
因此,龐大的地鐵公共藝術設計體系在設計階段、實施階段和后期管理等不同的階段,需要對設計部門和相關部門進行系統的管理,設計行為目標的選擇、程序、過程、各類資源配置等的安排和決策,不僅要設計組織的管理,還需要在許許多多的細致環節進行有效的設計管理。如設計組織結構管理,設計負責人管理,嚴格的設計流程管理,設計控制與評估管理,設計材料、結構、生產加工等造物藝術管理,設計視覺管理,設計標準管理,設計經濟管理等,通過這些設計的整合管理才能夠保障每一計劃的完美實現[11]。
地鐵公共藝術設計項目不是孤立存在于地鐵空間環境中,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通過以上幾大類的整合,進行系統的整體規劃與設計,將會改變傳統設計項目各自為政的狀態,有利于提高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的質量和品質;有利于更好地理清散亂的本土文化,銜接好城市現代文明與被高速建設發展所隔斷的城市歷史文化;真正能夠從人和自然的角度思考,滿足城市人們物質和精神的需求,構建起人性化空間體系,形成地鐵空間所獨有的藝術和文化魅力。
[1] 周秀梅.城市文化視角下的公共藝術整體性設計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1-249.
ZHOU Xiumei.City cul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rt holistic design research[D].Wuhan: Wuhan University, 2013: 1-249.
[2] 井浩淼.主題公園的標識設計[J].南通大學學報,2010(6):91-95.
JING Haomiao.Logo design of theme park[J].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2010(6): 91-95.
[3] 郭曉陽,王占生.地鐵車站空間環境設計程序·方法·實例[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66.
GUO Xiaoyang, WANG Zansheng.Subway station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procedure, method, example[M].Beijing: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ess, 2014: 66.
[4] 李向北,林馨怡.臺灣捷運美麗島公共藝術策略的啟示[J].都市快軌交通,2016,29(6):130-134.
LI XiangBei, LIN XinYi.Taiwan MRT Formosa public art policy enlightenment[J].Urban rapid rail transit, 2016, 29(6): 130-134.
[5] (英)路易斯·維達爾.城市軌道交通設計手冊[M].楊子玉 ,孫陽 ,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63.
VIDAL L.Urban rail transit design manual[M]YANG Ziyu, SUN Yang, eds.Shenyang: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3: 63.
[6] 方華.基于城市文化的杭州地鐵環境視覺設計[J].現代城市,2013(3):45-48.
FANG Hua.Based on the urban culture of Hangzhou Metro environment visual design[J].Modern cities, 2013(3): 45-48.
[7] 張曉瑋,王太亮,趙景偉,等.城市地鐵車站公共空間設計藝術[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6,16(9):5-9.
ZHANG Xiaowei, WANG Tailiang, ZHAO Jingwei, et al. Public urban subway station space art design[J]. Urban mass transit, 2016, 16(9): 5-9.
[8] 吳玨.地鐵藝術風亭形態設計策略[J].裝飾,2015(2):78-80.
WU Jue.The subway art wind pavilion form design strategy[J].Decoration, 2015(2): 78-80.
[9] (英)鮑威爾.倫敦地鐵:銀禧延長線[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POWELL.The London underground: silver jubilee[M].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8.
[10] 中央美術學院奧運地鐵設計小組.融平面藝術于空間設計的探索——北京地鐵奧運支線、機場線的創意[J].美術,2010(1):69-73.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 Olympic Subway Design team.Integrating plane art in the design of space exploration—The originality of the Beijing subway Olympic branch line and airport line[J].The fine arts: 2010(1): 69-73.
[11] 章莉莉.地鐵公共空間設計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13:1-222.
ZHANG Lili.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design management research[D].Shanghai:Shanghai University, 2013: 1-222.
On Integrated Subway Public Art Design
ZHANG Qin1, DENG Yimei2
(1. Anhu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Art, Hefei 230001; 2.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The methodology of integrated design is introduced in the planning of subway public art design. It is analyz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by means of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which considers the integration of such factors as follows: the design theme and the visual effects of subway network, different design projects in subway stations; underground subway public art design and surrounding urban environment above stations,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elements, and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designs as well as follow-up management of the designs. The integrated design, unlike the traditional design concepts, which put a great emphasis on details, adopts a holistic approach. It is expected to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bway public art design and reflect an appreciation of both traditions and contemporary urban life. The integrated design can enrich the local culture and help to create a distinctive subway space not only with well-developed amenities but also a sense of unity of man with nature.
metro; public art design; integrated planning; theme integration; project integration; space integration; model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management
10.3969/j.issn.1672-6073.2017.05.006
2016-12-21
2017-01-04
張勤,女,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品牌整合設計研究,13605513709@163.com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2015SK2015A694)
U231
A
1672-6073(2017)05-0034-06
(編輯:曹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