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
同樣的一個詞——“討便宜”,在上海人和北京人心目中的歡迎程度截然不同。如果要從1~10打個分,上海人的選擇多半會從6開始上揚,而北京人可能只會挑選5以下的數字。
這樣的發現,源于媒體朋友在雜志上的一次“討便宜”主題策劃,其中有一組文章是以北京話、上海話的口氣,模擬了一位“砍價高手”到京滬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和24小時便利店,與店員討價還價的對話過程。
在后來的讀者調查和座談中發現,上海讀者對“上海版討便宜”一文比較喜歡,覺得打破常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雖然有夸張的成分,但是一笑而過,無傷大雅;但北京讀者對“北京版討便宜”的反應就比較負面,覺得已經“傷我大雅”,甚至對北京人的形象有種冒犯,如此斤斤計較,太丟人。
后來和一些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聊天,確實覺得北京人很少會把“便宜”放在嘴上,哪怕在心里他們是希望“物美價廉”的,而且對于商家的廣告來說,一定要先說“物美”,才能說“價廉”,這樣北京人才能看得上眼。
這和上海有所不同,上海商家的慣用手法是赤裸裸直接把“價廉”放大,什么“大降價”、“跳水價”、“保本價”、“虧本價”,恨不得把自家的血淚賬本也當旗幟掛起來,以吸引顧客的眼球。在北京,即便這家店真的在打折,也相對比較少看到類似“大降價”這樣直白的廣告語。至于北京地區的房產廣告,幾乎清一色地用“尊貴”這樣的詞來吸引人,并盡量和“實惠”保持距離,而在上海,除了“尊貴”,越來越多的房產廣告開始把“實惠”作為訴求點。
對“討便宜”的砍價技巧來說,上海人天經地義地覺得這是會“過日子”的表現,對于經常能淘到便宜貨的朋友,周圍的朋友多半是羨慕的,比如“花車皇后”,就是指那些在百貨公司的打折花車里也能淘到心儀衣衫的美眉,在某種程度上,這還代表她眼光獨特、懂得搭配、不一味追求名牌。上海女孩出去逛街,還總喜歡帶上一兩個口齒伶俐、善于砍價的小姐妹,而這些“血拼閨蜜”也樂于展現自己灌迷魂湯的本領。
“砍價”對于北京人來說,就幾乎和“掉價”差不多了,無論是購物,還是去飯館,哪怕他們的口齒再伶俐,也不會自豪地展示自己討價還價的本事。“便宜貨”,在他們看來,就真的是“cheap”,是退而求其次的,經典臺詞“不求最好,只求最貴”,在北京的確有更雄厚的群眾基礎。
和一群比較熟的朋友上館子,買單時,北京人通常不會仔細再看一下賬單,單來即付。而在上海,賬單一來,身邊的朋友會很自然地提醒買單的人:再仔細看看,而且剛才點菜的人,也很樂意幫忙“審核”賬單。你或者還會發現,在上海話里大家經常說“便宜”“合算”“實惠”,這三個詞很明顯讓你覺得是“少花錢”,不過在北京,你很少會聽見這三個詞,用得最多是“值”!這個“值”的包容性就大了,而且心理上的滿足更重要些,不管錢多錢少,銀子只要花得開心順心,就值了。(摘自“FT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