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明
提起北京商人康伯卿,也許知道的人不多,若是提牛黃解毒丸,則鮮有不知者。這牛黃解毒丸的創制人就是康伯卿。
康伯卿1887年生于北京廣渠門外半壁店,祖輩務農。康家子女眾多,家境貧寒,因此康伯卿幼年時就隨父親進城謀生,17歲時,經吳鴻溪大夫介紹,到西單懷仁堂藥店做徒工,學生意。康伯卿生性聰明,勤奮好學,出徒后就在懷仁堂當了店員。在懷仁堂做事期間,自己弄通了不少藥性藥理,也記下了不少丸藥配方。
康伯卿在而立之年,小有積蓄的他毅然離開懷仁堂自己去闖天下,其間歷盡艱辛。
1920年,康伯卿購置了北京南城花市的一處街面房,開設了自己的德壽堂藥店。幾年的闖蕩,康伯卿已深諳生意經,對市場也有了深入的了解。1922年,康伯卿一口氣買下了花市南小市口的22間房,以此作為總店,還大大擴充和改善了這里制作車間的條件,店內的職工也增至30多人。1928年,又買下花市東大街的十多間房,開設了德壽堂東號。兩年后,將總店兩旁的一些房產也都納入了德壽堂的名下,同時又在附近購房建立石印局,印制自用的藥方說明、包裝裝潢和宣傳品等。
此后的幾年,康伯卿不斷購地置房,興建各種生產用房及十多處職工宿舍。1934年,進行了又一次大的擴展,即在前門外虎坊橋開辦了德壽堂南號,光房產就有60多間,是德壽堂三家店中規模最大的一家。其時的德壽堂,不管是規模名聲,還是資金實力,都爭得了在北京國藥業中的一席之地了。
康伯卿奇跡般地快速崛起,在國藥界被傳為佳話。其實,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幾年的市場闖蕩中摸索出來的生意經對他一生的經營裨益良多。德壽堂極其重視藥品的療效,康伯卿認為,“藥病相投,其病自愈”。為此,他印制的藥方說明,十分細致周詳。如牛黃解毒丸的說明書中,對什么病應噙化,什么病要嚼咽,什么病需用何種藥引煎湯送服,什么病該涂敷患處等,均一一道明,目的就是要讓藥品發揮最大療效,同時減少副作用。對于許多就醫不方便的地方患者來說,德壽堂的藥方說明書簡直就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醫藥知識手冊。這種與人方便的做法,對消費者負責,使人們產生了信任感,因此,很多人將德壽堂的藥作為自己購藥的首選。
牛黃解毒丸的誕生,可說是康伯卿的一份榮耀,但他并不因之而故步自封。他善于鉆研,思想活躍,富有創造精神,熟習古方,又能博采眾長。在他的主導下,德壽堂創新研制的丸散膏丹就有200多種。其中康氏秘制牛黃解毒丸、牛黃清心丸、舒肝丸、化蟲散、截瘧丹、小兒咳嗽定、犀羚丹等藥品都深受患者歡迎,銷量極大。
牛黃解毒丸自從問世后,一直銷路順暢,但康伯卿仍然不惜工本,大力宣傳。除利用報紙、電臺做廣告外,在外地的州城府縣交通要道張貼的廣告隨處可見,戲樓、影院等娛樂場所也觸目皆是德壽堂的藥品宣傳,甚至在有軌電車里也掛上了牛黃解毒丸的招貼。
除此之外,德壽堂南號還做了新異奇特的裝飾,以光彩耀眼的霓虹燈和樓頂不停跑動的電動小火車,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往觀看。這種集群式的廣告宣傳,效益也是明顯的,不僅是牛黃解毒丸,連德壽堂的其他產品的銷量也都大幅上升,自然,德壽堂的牌號也更響亮了。
為了擴大銷售市場,康伯卿主動出擊,采用多種銷售方式。如廣設代銷點,在藥房、茶樓酒肆、雜貨鋪、車站、客棧等地,皆能見到醒目的德壽堂代銷招牌。而對所有的代銷點都是采取三節結賬、優惠提成的結算方法。在銷售上,德壽堂用遍地開花的辦法,派出推銷員去郊區做宣傳,甚至布置人員沿北京始發的幾條鐵路線來回奔走,推銷藥品,為了占有這部分市場,對這里的代銷商只收一半的貨款。總店還設有函售專柜,寄款購貨者一律免收郵費和包裝費。如此多點開花,業績自然不凡。十余年間,德壽堂就盈利數百萬元。(摘自“搜狐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