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利民
會有這樣一種現象,人們對一些白手起家創業成功的人,往往是發自內心地佩服,而對于那些起初便有大筆資金的人,即使他們獲取再大的成功,也不會心生敬仰,反而會有抱怨:某某人能有今天的成績,沒什么了不起的,如果給我一個億,我比他干得更好。諸如此類,可是,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1996年,在中國吉林長春的趙志才,大學剛畢業,也是胸懷遠大抱負。參加工作一年后,有一天,趙志才下班途中,遇見一位犯病的老人,于是他將老人送進醫院,由于聯系不上其家人,只好自己墊付醫藥費,并精心照顧。這個老人并非富豪,只是一個養老院的孤寡老人,而同病房住的另一位老人才是真正的富豪。他知曉事情的經過后,再看這小伙子心好,很是感動。于是,在某一天,他找到趙志才,說:“我給你投資二十萬,你自己發展,別驚訝,我只是為了你的為人!”
天上掉餡餅了,趙志才激動欣喜之余,拍著胸脯向老人保證:“您放心,我不會讓您失望!”他眼光獨到地看到電腦業正飛速發展,于是開了家電腦公司。由于當時電腦業剛剛起步,還沒有普及,生意很少。這讓他有些著急,于是他又開了幾家不同的公司。可是由于戰線拉得過長,二十萬資金很快耗盡。
于是,空有一腔壯志的趙志才折戟沉沙。
1997年,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個青年,也接到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他叫邁斯,在一家大公司當室外清潔員。和他一起干活的是一個老人,他看老人年紀大了,便把他的活全包了。他覺得每個人都不容易,自己年輕,有力氣,多干一份活,也累不著。
這個老人是這家公司的老板。經過一年多的觀察接觸,他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樸實善良的黑人小伙子,最后他向邁斯攤牌說:“我是這家公司的老板,我覺得你人不錯,我給你一百萬美元,發展到啥程度,就靠你自己了!”
邁斯的反應比當初的趙志才要遲鈍一些,好久,他才結巴地問:“您說,您要給我一百萬?”老人微笑著點頭,邁斯拿著笤帚佇立良久,說:“您先把那一百萬放著,我回去想想,然后您再決定給不給我!”老人有些驚訝,不過還是答應了,
邁斯回去后,徹夜未眠,一直想著問題。幾天后,他再次出現在老人面前,把一疊紙遞給老人,說:“這是我這幾天想的幾個計劃,您要是看著還可行,您就把錢給我,要是不行的話,就算了吧,我也感謝您,因為那一百萬到了我手里,也是白白浪費掉!”老人又是吃了一驚,坐在長椅上仔細地翻看邁斯所列的計劃,越看越是動容,問:“說實話我很驚訝,一般的人拿到這筆錢,都會瞄準一些看起來掙錢的生意,你怎么會想到回鄉下去打土豆的主意呢?”邁斯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家世代都是在鄉下種土豆,卻依然受著窮,我從小就想,種土豆為什么就不能發財呢?所以,我要試一試,如果我成功了,家鄉的窮人就都有錢了!”
邁斯的土豆種成功了,過程不必細說。當初的一百萬美元,已經翻了百倍不止。
相同的際遇,不同的結局,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一個理想的問題。
(摘自《游過生活六道彎》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