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商店
在中國老外圈里,很多上海老外看不起北京老外。
老外對于上海的評價通常是beautiful,全中國最舒服的城市,好玩的地方非常多,生活方式也極為豐富。而對于北京的印象大概是鳥都沒有。
“哦,你要去北京?鄉下有親戚?”
作為對外貿易靈魂的遠東第一都,上海的外國人數量龐大,社群復雜,并且在上海工作的機會也較多。
住在中國不住上海還能算是老外?除了這還有哪里每條街都能買到芝士?每兩條街就能找到一個露天餐吧?
這是他們喜歡本土生活,但又不想過于本土的原因。由此帶來的代價就是必須承擔比別的城市高得多的生活成本和壓力。但無論如何有一點令人釋懷的是:上海空氣質量再不行,也比北京強多了。
除此之外,最令那些初來乍到中國的老外備感折磨的還是語言,在上海辦銀行業務,和工作人員直接講英語就可以,而在北京有些銀行,老外想辦業務只能用蹩腳的中文交流。
盡管很多老外都認為在北京生活更難,需要注意的是他們都住在上海,幸存者偏差依然存在。
如果問在北京的老外同樣的問題,答案又是另一番色彩。
混北京的老外說混上海的都是弱雞,揣著幾張臭錢來消費,根本不懂真正的中國?;焐虾5挠侄颊f北京老外都是loser,除了拿情懷來泡免費妞外什么都不會。在上海老外眼里,其他地方的老外都是鄉下老外,但在北京老外眼里,自己才是受到皇恩潤澤的老外。
上海老外覺得北京老外都窮,北京老外覺得其他地方的老外都是群眾。
北京老外喜歡騎車去串個胡同,為的是去和大爺們聊天兒逗悶子,苦練兒化音,爭取早日讓外地人聽懂自己的中國話。
吃飯必須去簋街,再不濟也弄個烤串兒麻辣燙,哪兒人多往哪兒鉆,哪兒臟去哪兒,深諳洗得干凈的麻小不好吃等世之顯學。
北京的老外主要來自200多個大使館,以及10多所涉外大學,都是奔著治國平天下來的。
對于那些看重中國文化里人情味的老外來說,北京為再好不過的選擇。
在另一邊的魔都,真正的鄙視鏈根本觸及不到松江以外,對他們而言,老外只有兩種:英語外教以及其他老外。
北京人去了紐約,上海人去了東京,老外卻占領了我們的胡同和弄堂。
他們正是因為想要生活在不那么西方的大城市,才來到了中國。而真正的中國是什么樣的?有個老外說他走遍了中國,北方有的地方像俄羅斯,有的地方像中東,北京是報紙上常見的樣子,而上海會讓你以為在歐洲,廣州有無數的市場,有的人很友好,而有的人很粗魯。任何地方都是善惡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