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涵予
一公斤日本產甘藍種子賣到6800元、一粒進口番茄種子售價15元、胡蘿卜種子則賣到每罐1.2萬元……這些“洋種子”價格幾乎是同類國產種子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令人咂舌。眼下,又到了北方反季節大棚蔬菜的種植時間,農民和經銷商又要在高價“洋種子”和低價國產種子之間進行兩難抉擇。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發展勢頭迅猛的大棚蔬菜產業有個致命“軟肋”:高端蔬菜種子市場被外國公司占據?!皣a種子在大田賣得不錯,但在大棚里確實不好賣。”山東壽光種子經銷商劉山向筆者坦言。
據估測,今年我國設施蔬菜播種面積將達5900萬畝。與這個日漸龐大的產業相比,我國高端蔬菜育種技術滯后,正成為這個產業最大的短板。
“洋種子”盤踞高端蔬菜市場
山東壽光是全國最大的大棚蔬菜基地,以反季設施蔬菜種植為主,與美國加利福尼亞、荷蘭蘭辛格蘭、西班牙阿爾梅利亞并稱“世界四大蔬菜區域優勢中心”,幾乎一戶普通菜農就管理一兩個大棚。美國孟山都、瑞士先正達、荷蘭瑞克斯旺等國際知名種子公司都在壽光設有分公司或建有研發中心。
在壽光,國產種子在大田作物上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但難以走進大棚。據統計,目前“洋種子”仍占據壽光35%的份額,在高端品種中份額更大,有的甚至壟斷。據劉山介紹,“迎風”是日本越冬甘藍的一個品種,能把甘藍在田時間延遲一個月,就是1~4月的整個冬季都能結球,并且賣相好,商品性極佳。目前,“迎風”占據了這一茬口60%的市場份額,一公斤種子賣到6800元。事實上,壽光市場上天價種子并不少見:海澤拉的“夏日陽光”櫻桃番茄種子售價每粒15元,SAKATA的316胡蘿卜種子賣到每罐1.2萬元,瑞克斯旺的茄子種子接近每袋2000元。
在另一個蔬菜高產地天津,黃瓜種子在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大白菜種子占全國市場銷量約30%。據天津市種子管理站劉士叢介紹,除了黃瓜、大白菜、花椰菜等幾個具有自主產權的品種,“洋種子”依然占據著高端蔬菜、花卉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市場,跨國公司采取先低后高的價格和相對靈活的經營方法,不斷擴大市場份額。
據悉,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多家跨國公司在一些主要蔬菜作物,如設施茄果類蔬菜、春白菜、春蘿卜、洋蔥、胡蘿卜、耐寒甘藍等品種方面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在今年全國種子“雙交會”種業高峰論壇上,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指出,2016年中國農作物種子進口總額20億元,進口蔬菜種子12.2億元,占到61%。在市場價值方面,外資企業以20%的市場份額占據了50%以上的廠商環節利潤,控制了中高端蔬菜種子市場,在某些作物上曾一度控制了種子的定價權,種子零售價是同類國產種子的3~20倍。像青花菜,國內種植面積70萬畝左右,蔬菜面積占比只有0.2%,但種子市場規模近2億元,被國外品種壟斷。
偏愛“洋種子”實屬無奈
種子經銷商陸峰向筆者介紹,對于大多數菜農來講,雖然“洋種子”價格偏高,但扣除成本后的種植利潤仍比廉價的國產種子高很多,還是會選擇購買種植。很多國產種子雖然價格便宜,但產量低、品質差,經濟效益很低。據了解,“洋種子”獲勝的關鍵在于具有無可替代的高質量優勢。劉山告訴筆者:“大棚蔬菜各方面投入較高,一旦種植過程中出現問題收成不好,菜農可能這一季都要血本無歸。大棚蔬菜多為反季,對種子的抗病性、越冬能力要求很高,為了求穩,許多菜農還是選擇跨國公司的‘洋種子。”“洋種子”雖然價格高昂,但品質有保障,國內相應的品種質量和穩定性相差較遠,購買“洋種子”也是無奈的選擇。
除了質量,服務上的差距也是諸多經銷商選擇“洋種子”的原因。據劉山介紹,像先正達、海澤拉、瑞克斯旺等公司,一般都有專門的技術服務人員全程跟蹤,萬一有問題會隨叫隨到。而國內蔬菜種企規模小,服務跟不上,輕則回避問題,重則以次充好、套用名牌。劉山感嘆道,作為經銷商來說,正是因為外國種企的服務讓人省心,大多數經銷商才會寧愿高價也要堅持進貨,就是怕一旦出了問題,農民找上門來,可以找到人來解決問題。
科研投入不足是“硬傷”
長期以來,中國種業育種創新的重心集中在玉米、水稻、小麥等審定作物上,對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甜菜、向日葵、菠菜、胡蘿卜、青花菜、洋蔥等作物育種創新存在短板,種子嚴重依賴進口。同時,中國蔬菜育種機構研究不均衡,據統計,從事番茄、辣椒等茄果類蔬菜育種工作的單位比較多,黃瓜、西瓜、甜瓜等瓜類蔬菜次之,從事菠菜、芹菜、萵苣、芥菜、菜薹(心)、菜用大豆等特色蔬菜作物育種工作的單位少,僅有1~3個。
種業整體科技創新能力較弱,主要限制因素在于研發投入低。根據相關上市公司2016年年報,中國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種企的年均研發投入在營業額中的占比在3%左右,低于國際公認5%的正常線。即使是中國種企的佼佼者,投入強度連續3年超過5%的只有隆平高科和神農基因兩家,這與跨國公司動輒每年10%、10億美元以上的研發投入相比,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上市公司尚且如此,缺乏資本市場支持的廣大蔬菜種企更可想而知。
大部分民營蔬菜種企幾乎得不到科研項目支持,育種資源匱乏,急缺高層次人才。由于企業規模較小,科研育種投入不多,頂尖科研人才和中青年專家不愿意去種企工作,企業難以組建高素質的科研創新團隊。
數據積累是短板
國內外種企的差距是多方面的,產品質量、服務差異直接看得到,還有很多看不到的東西,數據就是一類。蔬菜種子品種繁多,國外很多種企的種質積累達百年。
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高通量分子育種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吳坤生博士介紹,孟山都2000年建立了DNA數據庫,目前一天的運算量在100萬條以上,一年積累的數據量上億條。通過對不同環境、不同群體、不同個體的分析,基因型跟環境的關系清清楚楚,基因預測很準確。而國內種企停留在用筆記本記錄上,所有種企的數據加起來還沒有孟山都一家的多。國內種企在分子育種、遺傳育種、生物育種等方面的瓶頸不是三五年就能突破的。
華智水稻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健也認為,從經驗育種到精準育種,建立數據庫的意義是重大的。常規育種一般需要8~10年,通過田間試驗選擇優良品種。進入精準育種時代,除了常規育種技術以外,還需要分子標記、生物技術、生物信息等技術,把過去單一的研發功能變成多功能研發平臺,育種的精確度會大大提高,育種時間可以減少5~8年。
據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平臺統計,目前,中國作物種質資源信息系統擁有200種作物41萬份種質信息,主要作物栽培品種基本收集齊全。但是,目前作物種質資源利用率僅為3%~5%,有效利用率僅為2.5%~3.0%。即便如此,種質資源儲備和利用也只局限于國家層次的一些研究機構,種企的利用相當少。反觀跨國公司,孟山都生命科學中心已完成大豆、玉米、番茄等品種的基因測序,可根據需要按照育種目標選擇目的基因進行電腦配組,育種速度和選擇優良性狀的準確度大大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