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全球農機工業已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滲透到農機工業從研發、生產、銷售直到服務的每個環節。我國農機工業才剛剛步入這一場變革之中,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近期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東方紅-LW4004”重型拖拉機作為唯一的農機裝備代表,與“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模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模型等眾多高科技成果同臺展出,在農機行業傳為佳話,成為無數農機人的驕傲,也極大激發了農機人的自信心與使命感。
農業機械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裝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更需要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技術來提檔升級,補齊短板,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
以中國一拖為代表的極少數企業通過提升設計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產品智能化和服務智能化等智能化水平,如通過實現產品設計數字化、制造過程數控化,大幅降低了產品研制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等,在個別方面已躋身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但不可否認,我國農機工業與世界先進農機工業相比,整體處于跟跑階段,在產業組織、制造水平、技術水平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在產業組織方面,國外已是集團化運作,從數字化設計到高端制造,形成專業化分工配套協作的全產業鏈;我國的農機工業共性技術缺失,創新投入嚴重不足,產業化組織程度低。在制造水平方面,國外是數字化設計,柔性制造,開發周期短,可靠性高;我國農機企業大部分還是沿襲傳統的設計制造方法,產品開發周期是國外的1~2倍,而可靠性水平僅是國外的1/3左右。在技術水平方面,國外農機產品是智能化技術引領,復式聯合精準作業,節能減排;我國農機產品是單一作業環節為主,半機械化為主導,能源資源消耗大。
全球農機工業已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滲透到農機工業從研發、生產、銷售直到服務的每個環節。我國農機工業才剛剛步入這一場變革之中,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農機裝備制造業將向數字化智能制造轉型升級;互聯網+戰略的實施,將為農機裝備制造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業內專家表示,互聯網+農機工業將推動農機生產制造模式的變革,推動農機工業組織形式的創新,推動農機工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推動農機工業創新方式的變革。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可以提高產業鏈上每個環節的效率,提高生產制造信息化水平,通過搭建農機智能化生態圈,實現互聯網思維下的全面質量管理。
但目前在農機行業內,對于智能制造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如智能制造應代表無人化;只要實施了各個軟件系統,實現底層全自動化就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可以解決所有的質量問題。
對此,業內專家解釋,智能制造在于人機協同,無人化不是目的;智能制造是硬件系統、各軟件系統的集成與協同,并體現先進工藝技術、先進管理理念,對生產過程實施真正有效、快速的運行管理;沒有智能制造也可以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但智能制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產品質量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從而提高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