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輝
一、畜禽養殖場科學規劃設計的必要性
我國農牧業發展目前正處于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推進的重要轉型期,但多數項目的建設存在選址盲目、無統一規劃設計,布局不合理、不能有效利用土地資源,防疫、環保設施不健全,生產設施落后、生產過程組織管理不規范、對環境的污染嚴重等突出問題,極大地制約著農牧業健康發展和產業升級。
科學的畜牧場規劃設計有利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 促進資源優勢最大化。通過科學規劃,把各種優勢農牧業資源規劃在生態最適宜、生產技術水平最先進、交通最便利、市場最開放、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促進資源優勢最大化。有利于提升農牧業產業的層次,促進集約經營、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有利于樹立優勢農產品品牌。通過科學規劃,把優勢農產品放在生態最適宜區、環境最適宜區,按標準化組織生產,有利于提高產品產量、質量,樹立新形象,形成優勢農產品新品牌,便于做大做強優勢農產品。有利于深化農牧業結構調整。通過科學規劃,有針對性地解決農牧業生產中一些布局不合理、優勢農產品生產比較分散,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分工格局還未完全形成,農牧業資源優勢和區域比較優勢尚未充分發揮等問題,有利于深化農牧業結構調整,促進農牧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向縱深方向發展,提高農牧業整體水平和效益。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通過科學規劃,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效益明顯提高,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單純從事農牧業產品生產的農民。要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增加單純從事農產品農民的收入,必須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質量水平。通過規劃,有目的地優化農牧產品區域布局,指導幫助農民按要求組織生產銷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和質量,使農民得到實惠,增加收入。有利于保護資源,走農牧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農牧業發展規劃當先,以鄉鎮農牧業規劃設計為例,應該盡量考慮因地制宜的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企業化經營、科技化提升、品牌化拓展、融合化發展的要求,結合鄉鎮自身的產業優勢、資源條件,建設一批高起點、高標準、成效好、設施優、功能全、三產聯動發展的現代農牧業園區或示范樣板,有力推進現代農牧業的發展。由于各區縣(市)鄉鎮農牧業產業以農戶分散經營為主,受規模企業少、主體實力弱、組織化程度不高、區域特色不明顯等因素的影響,現代農牧業發展還存在諸如資金投入、主體培育、土地流轉、產業集聚、農牧業融資等問題,部分鄉鎮發展現代農牧業目標不清晰,措施不到位,影響全市現代農牧業園區發展規劃的實施。應結合當地實際,盡早落實并抓緊做好鄉鎮現代農牧業發展規劃,以整體推進現代農牧業的發展。
二、鄉鎮農牧業發展規劃要注意的問題
一是要充分考慮所在縣市現代農牧業(包括休閑農牧業鄉村旅游、農牧業十三五規劃等)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堅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特色發展的思路,鞏固提升農牧業主導產業,努力培植新興產業和農牧業休閑觀光產業,編制好鄉鎮現代農牧業發展區域規劃。
二是在規劃編制中,應該結合縣市大局的全區景區化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充分利用已流轉的規模新耕地,合理土地規模流轉,重點規劃培育新建一批現代農牧業園區,并通過產業集聚平臺、項目等形式吸引工商資本參與園區建設,彰顯“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特色,培育現代農牧業經營主體,構建完善農牧業經營體系,創新山區農牧業發展機制和載體,推動農牧業產業功能拓展和轉型升級,促進農牧業農村經濟轉型和跨越式發展。
三是為確保現代農牧業發展規劃的落實和實施,并做好各類資源整合,重點用于鄉鎮(街道)現代農牧業發展區域規劃項目建設。同時,積極鼓勵鄉鎮用工業理念抓好農牧業園區平臺建設,確保園區內通電、通水、通路,土地流轉率達80%以上,土地平整度符合設施農牧業發展要求,園區內產業項目與規劃相一致。
農牧業產業化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主要手段。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要取得快速發展,實施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及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戰略是一項有效措施。
所謂農牧業產業化,就是利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合同、入社、入股等模式,通過一定的科學技術以及管理技術,在傳統農牧業中融入現代工業、商業、保險以及信息等內容,實現現代農牧業發展中的種、養結合,慢慢形成一個系統化的農牧業一體化經濟共同體。農牧業產業化,可以圍繞農牧業活動中的某個或者多個農牧業產品,根據該產品的供銷狀況,建立起一條龍的工、農、商、儲運等一體化農牧業模式。通過農牧業一體化,可以實現農牧業在產前、產中以及產后各個環節的協作,將農牧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的經濟運行體系,可以讓傳統農牧業實現更高層次上的價值,真正實現農牧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將農牧業經濟中的產供銷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并且統一到同一個經濟模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農牧業規模經濟的目標,促進了農村經濟效益的提升。因此,農牧業產業化將成為未來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方向。
三、科學規劃設計使農牧業達到六項目標
通過規劃設計體現前瞻性、先進性。規劃設計時不僅要考慮現在生產需要,還要考慮未來需要,使項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與以后的經濟、技術、文化發展相銜接。規劃設計的先進性還表現在盡可能集成利用已有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能源。
通過規劃設計體現整體性、戰略性、科學性和可持續性。做好規劃設計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國家或行業制定的生產經濟規模標準、政府產業集聚區規劃和市場需求。不僅考慮資源優化配置問題,把資源優化配置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聯系起來,還要考慮配套服務體系狀況、畜牧場與環境(生態)的協調、運輸和地理位置因素、人口素質和人力的供應、原材料燃料供應、電力和水的供應、地質條件和外部建設條件等。全場的總體設計和畜舍的單體設計都應體現節約的原則,要求美觀簡樸、堅固耐用。主體工程和輔助工程要統一設計,不留尾巴,避免重復建設和反復改建。
通過規劃設計體現科學與人文同步的思想。規劃設計思想貫徹人文的終極關懷。其重點應該是實現人與自然、牧場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對業者來說,重中之重是改變舊思維——掠奪式生產模式、低投入高產出的思維。健康養殖是企業盈利的基本條件,也是持續長久發展的必備條件。不善待動物,損害動物健康,到頭來損害的是人的利益。牧場規劃設計要尊重動物正常生理習慣,給動物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盡可能地滿足動物的個體需求和群體社會需求。
通過規劃設計達到突出重點、系統完整、統籌兼顧。農牧場效益來源于整體多系統的完美配合,規劃設計必須考慮周全,雖有輕重之分,但不可有遺漏。場內各功能區的劃分和布局合理,各生產性建筑物安置恰當,便于各相關單位之間的聯系和配合,運作方便。牧場的總體設計和單體設計、各單體的建設比例都要經過嚴格測算,恰到好處地滿足生產需求,做到不缺項、不多余。各單體建筑物的設計與建造,能夠適合設備安裝的要求,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便于先進飼養管理技術的應用。
通過規劃設計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技術進步帶動生產工藝不斷創新,現代化養殖業應以尊重動物自然生長法則為前提,利用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去追求單位產量最大化的效率型經營方式,而不是規模化地復制低水平的產品和飼養技術。每個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不同,牧場規劃設計應根據客觀條件進行創新,因地制宜和揚長避短。
通過規劃設計推廣農牧業生態循環模式。循環農業模式形成生產因素互為條件、互為利用和循環永續的機制和封閉或半封閉生物鏈循環系統,整個生產過程做到了廢棄物的減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資源再利用,大幅降低了農藥、獸藥、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從而形成清潔生產、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產格局。
四、“生態”農牧是科學規劃設計的方向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制度,實行良種、農機具、農資、節水灌溉等補貼。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印發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2014-2018年)》,農業部也出臺了《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進行全面部署。全國21個省份出臺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規章,11個省份出臺了耕地質量保護規章,13個省份出臺了農村可再生能源規章,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制度不斷完善。
就牧場而言,牧場的環境保護是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保護牧場環境,避免受到外界污染物質(工業廢水、廢氣、廢渣、農牧業化肥、農藥等)的影響;另一方面是防止牧場的廢棄物及污水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措施具體為:搞好禽場的環境綠化,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組織實施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示范創建;加強禽舍的通風,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保持環境安靜,減少應激發生。做好養殖場的隔離,保持舍內清潔衛生,定期消毒;著力推進農牧結合的生態養殖方式,加快推廣林地、茶園養殖等立體種養模式;加快發展多功能微生物有機肥、有機無機復合肥市場,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科學的規劃設計是規模農牧項目的落地、實施、發展的先決條件,通過前期科學的規劃設計,規范農牧項目選址、建設、布局、防疫、環保、安全、生產等標準,集成國內外先進技術,將先進的工程工藝、設備設施、環境控制、環保及無害化處理、農牧結合等技術應用到規劃設計項目當中,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前畜牧場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工藝、工程、設備等不配套、環境污染嚴重、建設成本高、管理效率低、畜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還確保了規劃設計項目的成功運營,有力推動了我國畜牧業現代化、集約化、標準化和資源化進程。
“生態”農牧已經成了科學規劃設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