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照人 馬繼慶
譚震林在南陵
□高照人 馬繼慶
當年,新四軍第3支隊副司令員譚震林率部駐防南陵時,創辦抗日救亡干校、發展一批中共黨員、收編土匪余子才、指揮馬家園戰斗的一樁樁往事,至今還在南陵縣干部群眾中傳為美談。
1938年9月28日,譚震林奉命率領第3支隊進駐南陵浦橋。為了培養抗日骨干力量,他指示政治部在浦橋創辦了一期抗日救亡干校。干校的學習課程有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游擊戰的戰略戰術、民運工作的方法、政治常識等。沒有專職教員,由干校校長張塵和3支隊宣傳科長陳光等人擔任授課任務。譚副司令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到干校,和學員談心交心,講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講游擊戰和持久戰,講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時,他還來到干校學員課堂親自給學員們講課。首批經過培訓的60多位學員,學習結業后,奔赴第一線,成為抗日救亡的骨干。
同年12月,新四軍3支隊又奉命移防到南陵西北角上的沙灘腳,3支隊政治部又根據譚副司令的指示辦了抗日救亡干校,參加干校學習的學員70多人,又培養了一批抗日救亡的精英。
譚副司令在浦橋期間,十分重視在農村基層發展中共黨員的工作。他們在調查了解、熟悉情況、掌握情況的基礎上,注重從農抗會、青抗會、婦抗會中發現一批思想進步、工作積極、辦事認真、在群眾中有威信的優秀分子,發展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三批發展了王興友、汪盛才等16位同志加入了黨組織。
1939年3月,在譚副司令關注和支隊民運工作隊的指導幫助下,在南陵縣八都河村(今為南陵縣工山鎮躍進村)成立了中共南四區委。在黨組織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八都河村的農抗會、青抗會、婦抗會和兒童團等組織紛紛建立起來,抗日救亡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抗戰時期,八都河村被譽為“紅色堡壘村”,聞名全縣。
3支隊進駐浦橋不久,譚副司令聽說浦東一帶有一股土匪武裝在活動,他指示司令部參謀到浦東一帶偵察。通過調查摸底,了解到浦東一帶確實有一股80多人的土匪武裝在活動。為首者余子才,系安徽潛山縣人,農民出身,讀過幾年私塾,家住在浦橋塘南余墩村。
譚副司令聽了匯報,認為余子才這股土匪武裝是可以爭取的,于是委派民運科長金貫一和副官處主任俞炳輝前往做余子才的工作。金、俞二人臨行時,譚副司令又作了指示:一要向余子才等人闡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二要宣傳我黨我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三要開誠布公地講清我軍收編的目的;四要規勸他們只有棄暗投明才有前途。
金貫一、俞炳輝趕到塘南余墩村會見余子才。在交談中,金、俞二人將譚副司令的指示作了傳達,反復闡明了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的利害關系。譚副司令的指示和金、俞二人的坦誠談話,使余子才的思想有了轉變。又經過余子才的好友王興友、汪中才等人的勸說,余子才同意接受改編為“南陵浦橋抗日游擊隊”。
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攻占了蕪湖灣址后,便虎視眈眈地瞄準著南陵,想進一步侵占南陵,進而染指與南陵相鄰的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當時,青弋江畔的南陵縣馬家園成了日本侵略軍侵占南陵的橋頭堡。為了攻占南陵馬家園,10月30日,駐灣址日軍指揮部調集了1000多步兵,并配200多騎兵,分三路向馬家園進犯。駐守在馬家園一線的新四軍3支隊根據譚副司令的指示,決計避敵主力分散游擊,伺機集中打擊弱敵,在運動中殲滅敵人。馬家園戰斗從10月30日打響,到11月2日結束,歷時4天,斃傷日軍300余人,收復了馬家園和紅楊樹等失地,迫使日軍敗退到灣址,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馬家園戰斗是新四軍3支隊進駐皖南的首戰。這次首戰的勝利,新四軍以劣勢裝備戰勝了日軍的優勢裝備,大長了新四軍的威風,滅了日本侵略者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了皖南人民抗擊日軍的決心和信心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