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坤
對日作戰的功臣吳光榮
□陳榮坤
吳光榮,1929年4月出生在江蘇靖江永正鄉施美風村,他父親小時候從吳家過繼給王家,改姓王,取名王亦堂。吳光榮少年時期家里日子還過得去,讀了三年私塾。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同年年底,日軍就沿長江向西侵犯,很快侵占了靖江,到處燒殺搶掠,實行“三光政策”,地主惡霸也乘機敲詐勒索,欺壓百姓,勞苦大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受盡了磨難。
1940年7月,陳毅、粟裕領導的新四軍在江都塘頭整編后,東進抗日,開辟了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在黃橋周邊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開展抗日救亡斗爭。他父親王亦堂親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恨之入骨,堅決擁護和支持新四軍抗日。1938年,他9歲時,母親因患重病不幸去世,他就跟父親相依為命。他父親在靖江縣委民運部長薛先洛的引導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新四軍東進黃橋后,他挑著貨郎擔以做小買賣作掩護,走村串戶了解日偽軍活動動向,及時向上級通報,同時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動員群眾上繳公糧,提供柴草,然后把征集的軍需物資通過秘密渠道及時送給新四軍和地方抗日武裝。1944年年初,敵人發現王亦堂在為新四軍做事。一天,吳光榮家里突然來了兩個日本兵和三個偽軍,把他父親綁起來帶走了。年幼的吳光榮眼看著父親被抓走,恨得咬牙切齒(其父后來逃脫,離開家鄉,父子失聯,直至1956年才相見,這是后話了)。那年10月,他獨自離開家門,跑了十幾里夜路,找到靖江獨立團所在地新港鎮的一個村莊,向時任靖江縣獨立團政委楊源時訴說了家庭的不幸遭遇,堅決懇求參加抗日武裝,楊源時政委看他雖然年齡不大,但個頭較高,也比較機靈,就把他留了下來,當即分配他到靖江縣獨立團7連當戰士,從此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抗日洪流中。
吳光榮從小受到父親的教育和熏陶,為人正直,辦事認真,不怕苦,不怕累,打起仗來沖鋒在前。1944年11月,日偽軍從據點出來,到孤山一帶進行“掃蕩”,走一路,燒一路,搶一路,殘害百姓,搶劫財物。靖江獨立團組織部隊在沿途伏擊敵人,同時派出突擊分隊襲擊敵據點。3營7連負責拔除敵據點的戰斗,7連指戰員趁據點空虛,直奔敵據點,用炸藥把碉堡炸了,日偽軍見據點被炸,立即往回跑,靖江獨立團指戰員就埋伏在路邊,利用房屋、稻草堆等地形地物襲擊敵人。吳光榮在班長帶領下利用草堆與敵人戰斗,打得敵人暈頭轉向,死的死,傷的傷。在這次戰斗中,吳光榮與敵人拼殺,一心想著要報仇雪恨,舉起槍不停地向敵人開火,直往前沖,打死了幾個敵人,但他自己頭部和手臂也負了傷。戰斗結束后,靖江縣獨立團給他記了三等功。
1945年夏,有一天天氣炎熱,一群日本鬼子從據點出來到河里洗澡,把手槍、步槍、機槍等武器放在岸邊,在河里嬉水玩樂。靖江獨立團的游擊隊接到情報后,悄悄地潛伏到河邊,神不知鬼不覺地把武器偷走了。吳光榮自告奮勇扛起一挺輕機槍撤離現場,等敵人從河里上來發現槍被偷時,游擊隊員已跑得無影無蹤。為此,獨立團給他們記集體三等功,給表現突出的吳光榮記了四等功。有一次,敵人了解到游擊隊的動向,包圍了靖江獨立團駐地。獨立團領導為了減少群眾的損失,就把敵人的火力引向郊外,他們利用墳地、河溝、蘆葦蕩等有利地形與敵人戰斗。吳光榮在利用墳地阻擊敵人時,敵人的一顆子彈打中了他的大腿,頓時血流不止,戰友們要幫他包扎,他推開戰友說:“別管我,消滅敵人要緊!”接著,用力甩出一顆手榴彈,還對著敵人一陣掃射,由于流血過多,昏了過去,戰友們趁著硝煙,用毛巾塞住他的傷口,把他抬下了火線。在后方醫院,醫生要把他大腿截肢,他堅決不同意,懇切地說:“日本鬼子還沒趕走,沒有腿,怎能上前線啊!這腿不能鋸,我要上前線!”醫生看他決心很大,就重新調整了治療方案,采用藥物治療。在他積極配合下,一年后受傷的腿治好了,又跟隨部隊投入了新的戰斗,并多次立功受獎,被靖江獨立團評為“戰斗模范”。
抗日戰爭勝利后,吳光榮跟隨部隊參加過蘇中“七戰七捷”,先后參加了新港市、季家市、夾港口、柏木橋、八圩港、靖城鎮等戰斗。他于1948年3月在鹽城林葛三莊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在一次與國民黨軍的戰斗中,右臂中彈負傷,因傷勢過重而被截肢,定為一等甲級殘廢。他先后在蘇中軍區第二醫院、華東野戰軍第二十三醫院、第10兵團醫院和福州軍區直屬醫院工作,擔任過倉庫保管員、事務員、政治干事、政治指導員和醫院科室黨支部書記等職。1952年轉業到福建機器廠擔任過工會干部,1956年組織上考慮到吳光榮失去右臂,生活有困難,就把他調回家鄉靖江縣工作,直到離休。他雖然離休了,但思想境界卻從未休止,時常在夢中再現那一場場戰火紛飛的戰斗場景,高喊著“沖啊!殺啊!”回望那段難忘而悲壯的歷史,他常說:“戰爭中我失去了右臂,身患殘疾,但我是光榮而無怨無悔的!”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