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
扁丸子
◎二毛
封建帝制結束后,民主、自由成為社會主流,宮廷廚師、官宦家廚和大家族的廚師紛紛流落到民間,或者自己開飯店,或者到新的富戶和權貴家中做廚師。因此,民國時期是一個美食大交融,宮廷菜、貴族菜大眾化的過程,這大大推動了美食的繁榮和發展。當時不論是文化名人、軍政要人還是地主富豪,都不乏美食達人,講吃論吃成了潮流。
袁世凱是清廷高官,喜好清宮菜;他還是民國大總統,鐘愛家鄉河南的美食;他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多位都擅長做菜,包括蘇菜、天津菜。因此,袁世凱一生都保持了對宮廷菜和家鄉菜的熱愛。
在宮廷菜上,凡是慈禧喜歡吃的食物,袁世凱都喜歡。比如清燉肥鴨,袁世凱還要在鴨肚子中釀入糯米、火腿、香菌、大頭菜和筍丁等,然后再蒸。慈禧是用清水蒸,袁世凱是用雞湯來蒸,還要蒸三天,可謂更上一層樓。
然而和當時的高官相比,袁世凱還不算是最奢侈的。他和一妻九妾外加17個子女以及隨從,每天大概有幾百人開飯,但全家只有一個膳房。各房在這里統一訂餐,需要時,專門有一個跑膳房,把菜放到轉筒里,分送到各房中,標準都是“四菜一湯”。原配于氏例外,有自己專屬的廚師。
袁世凱很迷信,這種迷信也體現在他日常的飲食中。全國各地的丸子都是圓形的,唯獨保定府的南煎丸子是棋子狀。為了避諱他的“袁”姓,廚師將圓形丸子壓扁,大膽采用獨特的烹制方法,創制出這道“扁丸子”。
袁世凱會讓子女們在中南海養魚和螃蟹,等到秋天的時候捕來吃。他還經常找兒子們一起吃飯,但兒子們對這種沒有一點自由的吃飯方式感到很痛苦。
有一次袁克文陪袁世凱吃飯,吃得差不多了,袁世凱又遞給他一個滾熱的大饅頭。那時候講究“老者尊者賜,少者卑者不可辭”,袁克文只好把饅頭接過來。因為實在吃不了了,他就把熱饅頭掰開成一塊塊,裝作吃的樣子,實際上偷偷把饅頭藏到袖子里,結果胳膊被燙傷好大一塊。
(摘自《民國吃家》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