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 桃
換位感受,溝通更順暢
?無 桃
三年級的肖肖玩起來生龍活虎,可一旦涉及到寫作業,整個人就蔫了,無論家庭作業,還是課堂作業都要有人催著、盯著。肖肖媽用盡各種招數,但始終無法讓肖肖投入到作業中去。筋疲力盡的媽媽越來越不懂了:明明是他份內的事,他為什么就不主動完成呢?
思思媽抱怨思思太不懂事,沒有當姐姐的樣子,還要小幾歲的妹妹謙讓著她。家里人都覺得思思太過分,為妹妹主持公道。于是,思思動不動拿尋死來折磨爸爸媽媽。
生活里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和顏悅色地給孩子講道理,可是熊孩子就是不買賬,一次次地挑戰家長的極限……
原因在哪里?TA分析溝通技術的創始人伯恩以自我狀態模式來描述人格的三個部分,分別是:父母、成人、兒童。每個人與他人溝通的時候,如果接受方回應時采用的自我狀態與發起方期待的自我狀態不一致時,會使溝通交錯而中斷,出現“交錯溝通”的情況。
如上面的兩個小案例的父母,希望孩子采用“順應型兒童”的自我狀態與家長溝通,能夠聽從父母的安排,但孩子采用的是“自由型兒童”的自我狀態,按自己的心境來。如果家長意識不到,沒有及時將自我狀態調整到與孩子匹配的區域,會被孩子“自由的兒童”行為激怒,于是采用“批評的父母”自我狀態回應。親子沖突越演越烈。
遇到類似上面的問題,家長怎么辦呢?我的建議是從自己的頭腦區域里出來,進入孩子的思考區域,與“兒童自我狀態”思考的孩子連接上,與孩子的需求共振。
我來說說具體的做法,幫家長實現落地操作。
先找到家長的思維模式:孩子應該怎么樣,或者不應該怎么樣。如肖肖的案例,家長認為“肖肖應該主動完成自己份內的作業”,第二個案例的家長認為“姐姐應該愛護妹妹”。還可以用“不應該”模板來表示:“肖肖不應該拖拖拉拉地寫作業”或者“姐姐不應該讓妹妹謙讓”等思維模式。家長的理論是用“父母自我狀態”思考得出來的,需要轉換到“兒童自我狀態”的區域里與孩子溝通。做個“應該”轉換。轉換后的句子變為“肖肖不應該主動完成自己份內的作業”,然后我邀請家長寫一寫支持理由,摘錄如下:
1.作業太多,孩子太累了。
2.假日里,課外輔導班一個接一個。
3.爸爸媽媽給孩子的陪伴太少了。
4.媽媽好像除了催促,不會用別的語氣說話。
5.肖肖承擔了太多強加給他的東西。
當我把家長的話,原封不動地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肖肖媽盯著紙上的字看了一會兒,眼眶里溢滿了淚水。她說,當下沒有了憤怒與生氣,更多的是心疼,覺得太不理解孩子了,一次次固執地傷害孩子,還理直氣壯地認為孩子不懂事。
思思媽給女兒“姐姐不應該愛護妹妹”,找出的支持理由是:
1.妹妹的出生,奪去了大家在思思身上的部分關注。
2.妹妹讓思思被擁抱的次數驟然減少。
3.妹妹的乖巧讓思思受到直接或間接的批評。
4.思思也是個孩子。
5.爸爸媽媽的偏愛讓思思遷怒于妹妹。
同樣,思思媽思維里的“應該”模式也開始動搖了。從內心真正地承認問題不在孩子身上,作為媽媽,她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女兒的行為是在向媽媽以及家人索取愛,發出的卻是提醒信息。
更換思維模式的家長會走入“兒童的自我狀態”區域與孩子進行溝通,很容易與孩子建立感情上的連接。因此,孩子會從“自由型兒童”變為“順應型兒童”。那么,“批評的父母”變成“肯定的父母”就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著有親子圖書《娃的問題咱不怕》等。)
編輯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