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湘中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理化特征

2017-11-14 09:54:02廖超林林清美
水土保持通報 2017年5期

戴 齊, 廖超林, 唐 茹, 林清美, 向 弘

(湖南農業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28)

湘中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理化特征

戴 齊, 廖超林, 唐 茹, 林清美, 向 弘

(湖南農業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28)

[目的] 探索湘中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的理化特征,為湘中地區生態修復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以典型抽樣方法調查湘中丘陵區草叢(G)、草灌(GS)、灌木(S)和喬灌(AS)4種典型植被,研究其根際與非根際土壤理化性質的差異,通過典型相關分析揭示根際與非根際土壤理化指標間的耦合關系。[結果] 研究區草叢和灌木根際土壤中細砂粒(0.25~0.05 mm)含量分別顯著(p<0.05)低于喬灌63.84%和76.97%;粉粒(0.02~0.002 mm)含量表現為草和灌木分別顯著高于喬灌的38.48%和37.66%。根際土壤0.25~0.05 mm微團聚體含量均表現為喬灌高于其他植被,0.02~0.002 mm微團聚體含量均表現為灌木高于其他植被。草灌與灌木非根際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p<0.05)低于根際土壤148.05%和121.92%,灌木和草灌根際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p<0.05)高于喬灌土壤84.28%和92.08%;草灌根際土壤全氮含量顯著(p<0.05)高于非根際土壤83.33%,草灌根際土壤堿解氮含量顯著(p<0.05)高于喬灌土壤200.83%;不同植被類型根際/非根際土壤磷含量差異不明顯,總體來看,同一植被根際土壤全磷含量低于非根際土壤,而有效磷表現為喬灌最低;喬灌根際土壤速效鉀含量分別顯著(p<0.05)低于草叢和草灌土壤125.15%和137.71%,除草灌外,其余植被類型根際土壤全鉀含量均低于非根際土壤。典范相關分析表明土壤有機質和全量養分含量,2~1,1~0.5,0.25~0.05 mm土粒含量,2~1,1~0.5 mm團聚體3組理化性狀間相互關系密切。[結論] 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促進湘中丘陵地區生態恢復,應注重協調土壤養分、顆粒組成及團聚體之間的耦合關系。

植被; 根際; 土壤

植被與土壤是一個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統一體,植被的演替伴隨著土壤性狀的改變,土壤的分異導致植被的變化,植被的變化影響著土壤的發育[1]。植物根系是植被與土壤的相互作用的重要通道,根系從土壤中攝取水分和養分,同時向土壤分泌大量的低分子有機化合物(如糖類、有機酸、氨基酸、酚類化合物)[2]。同時,這些根系分泌物為根際微生物活動提供豐富碳源,極大改善根際微區環境,對根際土壤性狀改良有重要影響[3]。湘中紫色丘陵區是湖南省生態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南方極具代表性的生態災害易發地區。由于紫色土極易水蝕,發育期短,地力差,常處于幼年階段,加上顏色深、吸熱性強,夏季地面溫度高,蒸發量大,又因區域性水、熱分布等不利環境影響和不合理的開發,致使該區域長期以來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和季節性旱災嚴重[4]。近年來有學者就衡陽紫色丘陵區植被恢復技術、生物多樣性或者是單一樹種(如中山柏或蘆竹或白香草木樨)或者單一模式(草本或草本+喬木)等開展了深入研究。本研究擬選擇紫色丘陵典型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理化特性進行研究,以期為改善紫色丘陵區生態環境,恢復植被,水土保持等方面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位于湖南省衡南縣譚子山鎮工聯村,地處衡陽盆地中部(112°21′45″—112°23′31″E和26°59′50″—26°55′45″N),地勢東、西、南3面高,逐漸向中北部傾斜,整個地形為一馬蹄形盆地。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8 ℃。年平均降水量1 268.8 mm,4—6月降水量占全年45%;7—9月降水量僅占全年19%;年蒸發量1 396.1 mm。光、熱、水資源比較豐富,季節性干旱顯著,是湖南省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之一。區內廣泛分布著紫色砂頁巖和由其發育而成的堿性紫色土和少量酸性紫色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部分地區甚至基巖裸露,土地荒蕪,呈現紅色荒漠化現象[5]。

1.2 樣品采集

紫色丘陵區植被自然演替主要分為次生喬灌木林、灌木林、草灌及草叢群落階段,本研究于2013年11月運用典型抽樣方法對處于主要演替階段的植物群落進行調查,在土壤母質、坡向與坡度一致,距離<1 km范圍內,選擇4種典型植被類型(喬灌、灌木、草灌、草)設置樣地(5 m×5 m),同時對樣地的主要植物種類進行鑒定,其中喬灌:馬尾松(Pinusmassoniana)、槭樹(Maple)、構樹(Broussonetiapapyrifera);灌木:槭樹(Maple)、花椒(Pericarpiumzanthoxyli)、糯米條(Abeliachinensis);草灌:狗牙根(Cynodondactylon)、艾草(Artemisiavulgaris)、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糯米條;草:苜蓿(Medicagosativa)、狗牙根等。選取3處典型植物集中的位置分別設置面積為10 m×10 m的樣方,均勻布點。采樣點避免設在田邊、路邊、溝邊等特殊地形的部位以及堆過肥料的地方。每種植物按“S”型路線選擇10株,取其根際與非根際土壤,分別混合,按四分法取一部分土壤。

根際土壤的采集分2種方式。第1種方法是按常規森林根際土壤的研究方法[6];主要采集喬灌及灌木根際與非根際土壤。具體采樣方法是在每個樣地內選擇有代表性樹木進行根際土壤混合樣品的采集,即在每一樹木根基0—50 cm水平范圍內,收集0—30 cm厚度土層中根表面上5 mm以內的土壤進行混合,即根際混合土樣;在相同區域采集距離根表面10 cm以外土壤的混合樣品,即非根際混合土樣。第2種方法是按照Riley和Barber的方法[5]:挖取有完整根系的土體(體積大小視根系的范圍而定),先輕輕抖落大塊不含根系的土壤,裝入袋內混勻,視為非根際土壤;然后用力將根表面(1~4 mm)附著的土壤全部抖落下來,得到根際土壤。將采集的土樣混合,密封后帶回室內,仔細除去其中可見植物殘體及土壤動物,一部分風干,一部分于4 ℃冰箱冷凍保存,分析備用,主要采集草灌及草叢根際與非根際土壤。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土壤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測定,全氮采用半微量開氏法測定,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全磷采用NaOH熔融—鉬銻抗比色法,速效磷采用NaHCO3提取—鉬銻抗顯色—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全鉀采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測定,速效鉀采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7]。顆粒組成、微團聚體采用吸管法,大團聚體采用干篩法和濕篩法進行測定[8]。

1.4 數據分析

用Excel 2007和DPS7.05軟件進行數據數據分析,進行雙因素方差分析(ANOVA),LSD(p<0.05)比較不同植被類型土壤養分含量和團聚體組成之間的差異。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有機質含量

從表1可以看出,4種植被根際土壤有機質含量總體表現為:喬灌<草叢<灌木<草灌,喬灌分別顯著低于(p<0.05)灌木和草灌土壤84.28%和92.08%,低于草叢37.96%;各植被類型非根際土壤有機質含量差異不明顯,總體表現出從草叢到喬灌交替減少—增加—減少的趨勢;同一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間有機質含量均表現出根際高于非根際的現象,其中草灌與灌木根際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別顯著(p<0.05)高于對應非根際土壤148.05%和121.92%。

2.2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全氮及堿解氮含量

從表1知,湘中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全氮含量差異不明顯,其中根際土壤整體上表現為:草叢>草灌>灌木>喬灌,非根際土壤表現為:灌木>草叢>喬灌>草灌,草灌根際土壤全氮含量顯著(p<0.05)高于非根際土壤83.33%。

表1 湘中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下土壤養分與有機質狀況

注:表中數字為平均值,±標準差,字母為多重比較(LSD)結果,同一列不同字母處理之間達到p為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同。

湘中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土壤堿解氮含量整體上表現為:草灌>草叢>灌木>喬灌,其中草灌根際土壤堿解氮含量顯著(p<0.05)高于喬灌土壤200.83%;非根際土壤堿解氮含量以灌木最高,分別顯著(p<0.05)高于喬灌土壤219.00%和草灌土壤227.27%;從同一植被類型來看,草灌根際土壤堿解氮含量顯著(p<0.05)高于非根際土壤268.66%,而灌木根際土壤堿解氮含量低于非根際土壤外,其他根際土壤堿解氮含量均高于非根際土壤。

2.3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

湘中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非根際土壤全磷含量差異不明顯(表1),其中根際土壤整體上表現為:草叢>灌木>喬灌>草灌,非根際土壤則表現為:草叢>灌木>草灌>喬灌,從同一植被類型來看,根際土壤全磷含量均低于非根際土壤;不同植被類型根際土壤有效磷含量差異不明顯,總體上表現為:草灌>草叢>灌木>喬灌,非根際土壤則表現為:草叢>灌木>草灌>喬灌,同一植被類型根際土壤與非根際土壤有效磷含量差異也不顯著。

2.4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全鉀及速效鉀含量

湘中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非根際土壤全鉀含量差異不明顯,但整體上均表現為草叢>灌木>草灌>喬灌(表1);同一植被類型除了草灌根際土壤全鉀含量高于非根際土壤外,其余植被類型根際土壤全鉀含量均低于非根際土壤。根際土壤速效鉀含量以喬灌最低,分別顯著(p<0.05)低于草叢和草灌土壤125.15%和137.71%,不同植被類型非根際土壤間差異不顯著,表現出從草叢到喬灌交替減少—增加的變化特征;灌根際土壤速效鉀含量顯著(p<0.05)高于非根際土壤191.64%。

2.5 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顆粒組成

土壤顆粒分布影響土壤的水力特性、土壤肥力狀況,并與土壤侵蝕和退化直接相關,是重要的土壤物理特性之一[9]。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顆粒組成存在一定差異(表2)。在根際土壤中,0.25~0.05和0.02~0.002 mm粒徑的土粒含量分別占21.58%~38.19%和27.18%~44.18%。根際土壤0.25~0.05 mm粒徑土粒表現為:喬灌>草灌>草叢>灌木,其中草叢和灌木最低且分別顯著(p<0.05)低于喬灌63.84%和76.97%;非根際土壤0.25~0.05 mm粒徑土粒表現為喬灌和草灌最高,草叢次之,灌木最低;從不同植被類型喬灌根際和非根際土壤0.25~0.05 mm粒徑土粒含量均高于其它植被,草叢和灌木根際與非根際土壤0.02~0.002 mm粒徑土粒含量均高于其他植被。從同一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比較來看,喬灌0.05~0.02 mm和0.02~0.002 mm,灌木0.25~0.05 mm,草灌0.25~0.05 mm和0.05~0.02 mm,草叢0.5~0.25,0.25~0.05和0.02~0.002 mm粒徑土粒含量低于非根際土壤,其他粒徑土粒含量相反,但差異均不顯著。

表2 湘中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土壤顆粒組成 %

2.6 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微團聚體組成

土壤微團聚體的組成影響土壤養分的吸收與釋放,具有保持和調節土壤水、肥及生物活動等多種功能[10]。在根際與非根際土壤中,均表現為0.25~0.05和0.02~0.002 mm粒徑的土粒含量較大,其中根際土壤分別占19.65%~37.04%和23.28%~35.73%,非根際土壤分別占21.55%~40.17%和29.93%~41.86%。但不同植被類型之間土粒含量差異不顯著。在根際與非根際土壤0.25~0.05 mm粒徑土粒中均表現為喬灌最高,灌木最低;而在0.02~0.002 mm粒徑土粒中則表現為灌木最高,喬灌最低(表3)。

表3 湘中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土壤微團聚體 %

2.7湘中紫色丘陵區典型植被土壤主要養分、顆粒組成、微團聚體的耦合關系

2.7.1 根際土壤主要養分、顆粒組成、微團聚體的典范相關 典范相關分析研究兩組變量之間整體的線性相關關系[11]。把湘中紫色丘陵區根際土壤主要養分指標(x1—x7)構成第1組變量,顆粒組成(y1—y7)和微團聚體(z1—z7)分別構成第2,3組變量。用典范相關分析來研究湘中紫色丘陵區典型植被類型根際土壤主要養分、顆粒組成以及微團聚體組成兩兩之間的關系(表4),并建立典型變量構成(表5)。

前4個特征值的方差貢獻率分別達到了70.70%,85.00%和81.50%,基本能反映出絕大部分的變量信息,由此而建立了3組變量兩兩之間的4對典型變量構成。

表4 湘中紫色丘陵區典型植被類型根際土壤主要養分、顆粒組成、微團聚體的典范相關分析

表5 湘中紫色丘陵區根際土壤主要養分與顆粒組成、微團聚體之間的典型變量構成

注:x1為有機質;x2為TN;x3為TP;x4為TK;x5為AN;x6為AP;x7為AK;y1為顆粒組成2~1 mm;y2為顆粒組成1~0.5 mm;y3為顆粒組成0.5~0.25 mm;y4為顆粒組成0.25~0.05 mm;y5為顆粒組成0.05~0.02 mm;y6為顆粒組成0.02~0.002 mm;y7為顆粒組成<0.002 mm;z1為微團聚體2~1 mm;z2為微團聚體1~0.5 mm;z3為微團聚體0.5~0.25 mm;z4為微團聚體0.25~0.05 mm;z5為微團聚體0.05~0.02 mm;z6為微團聚體0.02~0.002 mm;z7為微團聚體<0.002 mm。下同。

養分因子與顆粒組成因子的第1,2,3,4對典型相關系數分別為1.000,1.000,1.000,0.986,相關系數均較大,且統計檢驗第1,2,3對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取前3對典型變量來分析兩類性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從前3組典型變量系數可以看出:土壤主要養分因子中TK和TN的載荷最高,顆粒組成因子中0.25~0.05 mm粒徑顆粒的載荷最高,說明研究區根際土壤TK和TN與0.25~0.05 mm粒徑土粒的相互影響最大,其中根際土壤TK,TN均與0.25~0.05 mm粒徑土粒含量負相關。

養分因子與微團聚體因子的第1,2,3對典型相關系數分別為1.0,1.0,1.0且均達到極顯著水平,第1組典型變量系數主要反映了研究區根際土壤TN和1~0.5 mm微團聚體含量負相關,土壤AN和1~0.5 mm微團聚體含量正相關。第2組典型變量系數主要反映了研究區根際土壤TP和TK與1~0.5 mm微團聚體含量負相關,土壤有機質含量與1~0.5 mm微團聚體含量正相關。第3組典型變量系數主要反映了根際土壤TP與1~0.5 mm微團聚體含量負相關,土壤有機質含量與1~0.5 mm微團聚體含量正相關。

微團聚體因子與顆粒組成因子第1,2,3對典型相關系數均達到了極顯著水平,均為1.000,第1組、第2組典型變量系數主要反映了根際土壤2~1 mm微團聚體含量與2~1 mm顆粒含量呈正相關,第3組典型變量系數主要反映了根際土壤2~1 mm微團聚體含量與2~1,1~0.5 mm顆粒組成呈正相關,土壤1~0.5 mm微團聚體含量與2~1,1~0.5 mm顆粒組成呈正相關。

2.7.2 非根際土壤主要養分、顆粒組成、微團聚體的典型相關 把湘中紫色丘陵區非根際土壤主要養分指標(x1-x7)構成第1組變量,顆粒組成(y1-y7)和微團聚體(z1-z7)分別構成第2,3組變量。用典范相關分析來研究湘中紫色丘陵區典型植被類型非根際土壤主要養分、顆粒組成以及微團聚體組成兩兩之間的關系(表6),并建立典型變量構成(表7)。前4個特征值的方差貢獻率分別達到了71.20%,85.00%和84.30%,基本能反映出絕大部分的變量信息,由此而建立了3組變量兩兩之間的4對典型變量構成。

表6 湘中紫色丘陵區典型植被類型非根際土壤主要養分、顆粒組成、微團聚體的典范相關分析

非根際土壤養分因子與顆粒組成因子第1,2,3對典型相關系數均達到了極顯著水平,均為1.000,第1組、第2組典型變量系數主要反映了非根際土壤TK含量與0.25~0.05 mm顆粒組成呈負相關,第3組典型變量系數主要反映了非根際土壤TN含量與0.25~0.05 mm顆粒組成呈正相關。

養分因子與微團聚體因子的第1,2,3對典型相關系數分別為1.0,1.0,1.0且均達到極顯著水平,第1組典型變量系數主要反映了研究區非根際土壤AN和1~0.5 mm微團聚體含量正相關。第2組典型變量系數主要反映了非根際土壤TK與1~0.5 mm微團聚體含量負相關。第3組典型變量系數主要反映了根際土壤TP與1~0.5 mm微團聚體含量負相關。

微團聚體與顆粒組成因子第1,2,3對典型相關系數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均為1.0;第1組,第2組典型變量系數主要反映根際土壤2~1 mm微團聚體含量與2~1 mm顆粒組成呈正相關;第3組典型變量系數主要反映根際土壤2~1 mm微團聚體含量與2~1,1~0.5 mm顆粒組成呈正相關,土壤1~0.5 mm微團聚體含量與2~1,1~0.5 mm顆粒組成呈正相關。

表7 湘中紫色丘陵區非根際土壤主要養分與顆粒組成、微團聚體之間的典型變量構成

3 討論與結論

(1) 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顆粒組成。土壤顆粒組成影響土壤水分和養分的分布、遷移及利用,是重要的土壤物理特性之一[12]。湘中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間的非根際土壤及同種植被類型的根際與非根際土壤間,各粒徑土粒含量差異均不顯著,不同植被類型間根際土壤顆粒組成除細砂粒(0.25~0.05 mm)和粉粒(0.02~0.002 mm)外,其他粒徑土粒含量間差異均不顯著,其中細砂粒含量表現為草叢和灌木分別顯著(p<0.05)低于喬灌63.84%和76.97%,說明喬灌根際對0.25~0.05 mm土壤顆粒具有富集作用;而粉粒含量表現為喬灌分別顯著低于草叢和和灌木的38.48%和37.66%,表明相對其他植被類型,喬灌植被導致土壤粉粒含量降低。這可能是因為喬灌地表年枯落物較多,每年有大量有機質輸入土壤,土壤腐殖質累積,加之根系發育及分泌粘液,促使了土壤顆粒的形成。

(2) 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微團聚體。土壤微團聚體的組成直接影響土壤持水和養分的貯存與釋放,良好的微團聚體組成除了具有良好的土壤肥力外,還具有良好的抗侵蝕功能。研究表明,隨著植被的生長,植被根系生長存在差異,導致了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微團聚體組成的差異。研究區無論是根際還是非根際土壤,除0.25~0.05 mm和0.02~0.002 mm微團聚體含量外,其他粒徑微團聚體含量差異均不顯著。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0.25~0.05 mm微團聚體均表現為喬灌高于其他植被,0.02~0.002 mm微團聚體含量均表現為灌木高于其他植被。這說明在湘中紫色丘陵區植被恢復過程中,灌木和喬灌對于土壤微團聚體的改善作用優于草和草灌。這是由于灌木和喬灌地表年枯落物增加了地表土壤有機質來源,使得土壤顆粒之間有機膠結作用增強[9],且灌木與喬灌較之草和草灌地下根系更發達,其根系分布較淺且根須發達[13],大多分布在土壤表層,根在土壤中的穿透和扎伸能力增強,使土壤結構相對松散、通透性好[14]、土壤結構得到改善。

(3) 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有機質及養分。土壤有機質被認為是土壤質量的一個重要的指示指標,它是土壤養分的源與庫,并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狀[15],研究區喬灌根際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p<0.05)低于灌木和草灌土壤84.28%和92.08%,該區喬灌主要為馬尾松和槭樹等常綠針葉或闊葉林,而灌木主要為花椒、糯米條等落葉林,其枯枝落葉及其有機物腐解進入土壤的量相對較大,同時,湘中丘陵區喬灌林下多為裸露地,土壤侵蝕嚴重,導致灌木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高于喬灌,同理,草灌土壤高于灌木。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的養分主要來自根周圍即根際,根際微區的養分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植物的生長狀況[16]。研究區同一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間有機質含量均表現出根際>非根際的現象,其中草灌與灌木非根際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p<0.05)低于根際土壤148.05%和121.92%,說明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對土壤有機質具有富集作用[17],同時,不同植被類型間根際對土壤有機質富集作用存在差異,草灌與灌木富集作用明顯。研究區根際土壤各主要養分指標均高于非根際土壤,尤其以全氮和堿解氮最為明顯,草灌根際土壤堿解氮含量顯著(p<0.05)高于非根際土壤268.66%,全氮含量顯著(p<0.05)高于非根際土壤83.33%,說明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土壤對養分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其中草灌根際對土壤全氮及堿解氮有顯著的富集作用明顯,且與有機質變化規律一致,根際對土壤TN和AN富集作用明顯,可能與根際與植物生長過程中枯落物、根系、根毛及根表皮分解有關[18]。湘中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土壤全磷含量差異不明顯,與蘇永中等[19]研究結果相似,表明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對土壤全磷含量影響不大。研究區有效磷除草灌外,其他植被根際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低于非根際土壤,這可能是由于土壤中磷的移動能力很低,由于植物的吸收,根際土壤有效磷含量出現虧缺。而草灌根際土壤有效磷含量較非根際土壤高,說明有效磷在草灌根際出現一定的富集現象,這可能是因為根系分泌物、根際磷酸酶、根際微生物的活動、菌根等因素導致草灌根際磷有效性的提高[20]。湘中不同植被類型土壤全鉀含量差異不明顯。研究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土壤速效鉀含量均高于非根際土壤,其中草灌根際土壤速效鉀含量顯著(p<0.05)高于非根際土壤191.64%,說明草灌根際對速效鉀有明顯的富集作用,根際土壤速效鉀含量以喬灌最低,分別顯著(p<0.05)低于草和草灌土壤125.15%和137.71%,說明不同植被根際對速效鉀的富集作用程度不同。

(4) 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顆粒、微團聚體及養分之間的耦合關系。湘中紫色丘陵區生態退化嚴重,近年來隨著植被恢復,水土保持工作及各種環保政策的落實,紫色丘陵區生態系統正在逐漸恢復。植被恢復后,地表枯落物和地下根系增多,從而增加了土壤中天然有機質來源,促使土壤中團聚體的形成,另外植被冠層與地表覆蓋物能有效減少降雨和地表徑流對土壤的沖刷與破壞作用。而土壤中有機質的增加以及團聚體含量的變化又對植被恢復產生重要的影響。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和非根際土壤養分、顆粒組成及微團聚體的相關性表現不同。根際土壤養分與顆粒組成間表現為全鉀、全氮均與0.25~0.05 mm土粒含量負相關;土壤養分與微團聚體間表現為全氮、全磷和全鉀與1~0.5 mm微團聚體含量分別呈負相關,堿解氮和土壤有機質含量與1~0.5 mm微團聚體含量正相關;土壤微團聚體和顆粒組成間表現為土壤2~1和1~0.5 mm微團聚體含量分別與2~1,1~0.5 mm顆粒組成呈正相關。非根際土壤養分與顆粒組成間表現為全氮和全鉀含量分別與0.25~0.05 mm顆粒組成呈正、負相關;土壤養分與微團聚體間表現為堿解氮和1~0.5 mm微團聚體含量正相關,而土壤TK和TP與1~0.5 mm微團聚體含量負相關;土壤微團聚體和顆粒組成間的相關性與根際土壤一致。比較根際土壤與非根際土壤間的養分、顆粒組成和微團聚體的相關性,發現根際與非根際土壤養分中的全鉀與全氮均與0.25~0.05 mm土粒含量關系密切,但全氮與0.25~0.05 mm土粒含量在根際與非根際土壤中分別表現為負和正的相關關系;就土壤養分與微團聚體的關系來說,根際與非根際土壤全鉀和全磷均與1~0.5 mm微團聚體含量分別呈負相關,而AN相反,此外,根際土壤也表現為有機質和TN分別與1~0.5 mm微團聚體含量呈正、負相關;紫色丘陵區根際與非根際土壤間微團聚體含量的相關性不存在差異均。因此,紫色丘陵區根際土壤中的全鉀和全氮、全磷、堿解氮及土壤有機質,2~1,1~0.5,0.25~0.05 mm顆粒組成及2~1和1~0.5 mm微團聚體含量關系密切且相互影響;而非根際土壤的除有機質外,關系密切的指標均與根際土壤一致。說明為了改善衡陽紫色丘陵區土壤性狀,開展植被恢復與生態環境建設,應注重調控土壤有機質與全量養分含量,合理2~1,1~0.5,0.25~0.05 mm顆粒組成,促進土壤2~1和1~0.5 mm團聚體的形成,以實現該區的土壤質量的改善,生態環境的改良。

[1] 楊寧,鄒冬生,楊滿元,等.衡陽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復階段土壤理化特征分析[J].農業現代研究,2012,33(6):757-761.

[2] Majdi H, Persson H. Effects of ammonium sulphate application on the chemistry of bulk soil, rhizosphere, fine-roots and fine-root distribution in aPiceaabies(L.) Karst stand[J]. Plant And Soil, 1995,168-169(1):151-160.

[3] 張福鎖,曹一平.根際動態過程與植物營養[J].土壤學報,1992,29(3):239-250.

[4] 廖超林,傅靈藝,盛浩,等.紫色丘陵區旱地撂荒自然恢復提高土壤蓄水性能[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21):111-119.

[5] Riley D, Barber S A. Bocarbonate accumulation and pH changes at the soybean root soil interface[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69,33:905-908.

[6] 詹媛媛,薛梓瑜,任偉,等.干旱荒漠區不同灌木根際與非根際土壤氮素的含量特征[J].生態學報,2009,29(1):59-66.

[7] 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 3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8]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物理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9] 周虎,呂貽忠,楊志臣,等.保護性耕作對華北平原土壤團聚體特征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07,40(9):1973-1979.

[10] 張超,劉國彬,薛萐,宋籽霖,張昌勝.黃土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土壤微團聚體及顆粒分形特征[J].中國農業科學,2011,44(3):507-515.

[11] 杜虎,彭晚霞,宋同清,等.桂北喀斯特峰叢洼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與土壤的耦合關系[J].植物生態學報,2013,37(3):197-208.

[12] 沈慧,姜鳳崎,杜曉軍,等.水土保持林土壤肥力及評價指標[J].水土保持學報,2000,14(2):60-65.

[13] 朱冰冰,李占斌,李鵬,等.黃丘區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團粒分形特征及抗蝕性演變[J].西安理工大學學報,2009,25(4):377-382.

[14] 周萍,劉國彬,侯喜祿.黃土丘陵區不同恢復年限草地土壤微團粒分形特征[J].草地學報,2008,16(4):396-402.

[15] 劉金福,洪偉.不同起源格氏栲林地的土壤分形特征[J].山地學報,2001,19(6):565-569.

[16] 葉存旺,翟巧絨,郭梓娟,等.沙棘—側柏混交林土壤養分、微生物與酶活性的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7,22(5):1-6.

[17] 侯杰,葉功富,張立華.林木根際土壤研究進展[J].防護林科技,2006(1):30-33.

[18] 吉艷芝,馮萬忠,陳立新,等.落葉松混交林根際與非根際土壤養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特征[J].生態環境2008,17(1):339-343.

[19] 蘇永中,趙哈林,張銅會.幾種灌木、半灌木對沙地土壤肥力影響機制的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2,13(7):802-806.

[20] 薛梓瑜,周志宇,詹媛媛,等.干旱荒漠區旱生灌木根際土壤磷變化特征[J].生態學報2010,30(2):0341-0349.

Physic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RhizosphereandNon-rhizosphereSoilsUnderDifferentVegetationTypesinPurpleSoilHillyRegionofCentralHu’nanProvince

DAI Qi, LIAO Chaolin, TANG Ru, LIN Qingmei, XIANG Hong

(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oils under different typical types of vegetation in purple soil hilly region of central Hunan Province,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thod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oils from grass(G), grass-shrub(GS), shrub(S) and arbor-shrub(AS) were obtained by sampling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to reveal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s with regard to the indexe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between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oils. [Results] The contents of fine sand(0.25~0.05 mm) in G and S rhizosphere soils were 76.97% and 63.84% lower that of AS (p<0.05). Whereas, the silt contents were 38.48% and 37.66% higher. The content of 0.25~0.05 mm microaggregate in the AS rhizosphere soil was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s and the 0.02~0.002 mm microaggregate content of S rhizosphere soil was the highest.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of GS and S in non-rhizosphere soil, were 148.05% and 121.92% (p<0.05) low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ones in rhizospher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in S and GS rhizosphere soils were 84.28% and 92.08% (p<0.05) higher that of AS. The total nitrogen content in GS rhizosphere soil was 83.33% higher than that in non-rhizosphere soil. The available nitrogen in GS rhizosphere soil was 200.83% higher (p<0.05) than that of AS. Either in rhizosphere soil or in non-rhizosphere soil, phosphorous content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all types of vegetation. For the same type of vegetation, soil total phosphorous content in rhizosphere soil was lower than that in non-rhizosphere. Soil available phosphorous content in AS was the lowes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nes of G and GS, the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in AS rhizosphere soil was 125.15% and 137.71% lower(p<0.05). There were closed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soil physicochemical indices, referring to the group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utrient content, the group of 2~1 mm, 1~0.5 mm, 0.25~0.05 mm particles and the group of 2~1 mm,1~0.5 mm aggregates. [Conclusion] The coupled relations among soil nutrient, soil particle and soil aggregates should be applied to improv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ccelerate the ecosystem restoration in hilly region of central Hunan Province.

vegetation;rhizosphere;soil

A

1000-288X(2017)05-0114-09

S151.9

文獻參數: 戴齊, 廖超林, 唐茹, 等.湘中紫色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根際與非根際土壤理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報,2017,37(5):114-122.

10.13961/j.cnki.stbctb.2017.05.020; Dai Qi, Liao Chaolin, Tang Ru, et al.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oils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 purple soil hilly region of central Hunan Province[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7,37(5):114-122.DOI:10.13961/j.cnki.stbctb.2017.05.020

2016-12-14

2017-03-2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長期培肥水稻土微結構特征及對施肥措施改變的響應”(41571211)

戴齊(1993—),男(漢族),湖南省常德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壤物理與土壤化學。E-mail:641636344@qq.com。

廖超林(1975—),男(漢族),湖南省衡南縣人,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土壤物理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E-mail:clliao@163.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区在线视频|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91人妻在线视频| 天天综合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国产第四页|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97狠狠操|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国产久操视频|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狠狠v日韩v欧美v|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干|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中文| 欧美啪啪网|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国产欧美性爱网| 欧美性色综合网|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亚洲香蕉久久|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99re视频在线|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91线观看| 国产欧美高清| 欧美精品导航|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高清|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日日拍夜夜操| 99视频国产精品|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中文|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亚洲天堂.com| 曰AV在线无码|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欧美第二区|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91无码网站|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特一级毛片|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成色7777精品在线|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韩日免费小视频| 亚洲女人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热99精品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